本周區塊鏈事件同樣層出不窮,仍然沒有保護好自己的注意力,計劃讀完的書只讀了只讀了上篇的前三章內容,本文主要介紹這幾章的主要內容,一些摘錄和我的一點理解。
第一章 金融中介的產生和發展
金融中介
在目前各類金融中介機構中,商業銀行的歷史最為悠久,產生的影響也最大,因此通常把商業銀行看成金融中介機構的代名詞。
這一章回顧了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中介在西方和我國的產生和初期發展,并試圖從中初步窺探金融中介產生和發展的邏輯:金融中介在滿足支付、投融資、信息生產、分散轉移風險等需求的同時,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實現了帕累托改進。
中西方金融中介的產生和發展
商業銀行最先誕生于中世紀的意大利和希臘,可以算是最早的金融中介機構。最早從事與貨幣相關的業務,如貨幣兌換、支付、賬目登記、貨幣保管等。早期的貨幣是以實物形態(如農具、龜背、貝殼等)存在的,以實物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換克服了物物交換必須滿足“需求雙重巧合”的困難,從而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時還擴大了交易的規模和范圍。
貨幣的發展經歷了 金屬鑄幣-匯票(最早出現在13世紀的意大利),商人通過流動性管理將沉淀的貨幣貸出賺取利息,完成了從商人到商業銀行家的轉變。
1694年,工業革命后,英國政府成立了英格蘭銀行來支持工商企業的發展,是歷史上第一家股份制銀行。
而中國的金融中介經歷了與西方完全不同的歷史變遷進程。首先,從古代封建社會到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小商品經濟、小農經濟一直在中國社會占據著主導地位,因而對貨幣的需求是主要目的,幾乎不存在對資本的需求。
金融中介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其產生的原因在于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客觀需求,主要包括:支付需求、融資和投資需求、對生產信息的需求、分散和轉移風險的需求。
最后通過對金融中介誕生和初期發展的歷程回顧,以及對金融中介理論研究的梳理,金融中介的存在不僅滿足了經濟金融活動中的各種需求,而且通過自身的功能和優勢緩解了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效率發揮了很大作用。
第二章 直接融資的發展與金融脫媒
一個概念:金融脫媒
金融脫媒也被稱為金融去中介化,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指資金的盈于者和短缺者不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兒直接進行金融交易的現象。
金融脫媒產生的原因
書中指出了金融脫媒產生的五個原因分別是:
- 資本逐利與信息技術發展是金融脫媒的深層次原因;
- 政府主導下的金融脫媒;
例如,馬來西亞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金融政策轉向以市場為主。- 金融市場發展需求與金融壓抑促成金融脫媒;
由于市場中大量的金融需求無法通過正規的金融渠道得到滿足,于是催生了“地下金融”和“影子銀行”,導致了一種較為扭曲的金融脫媒現象。- 金融創新推動金融脫媒;
- 基于金融中介理論的原因。
之后書中通過大量的數據包括融資結構的變化、人民幣貸款額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占比、居民存款在金融資產中的占比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介紹了我國直接融資發展和金融脫媒概況。進入21世紀,我國的直接融資已經獲得一定發展,20世紀80年代,隨著企業經營自主權的不斷擴大,一些企業開始利用債券、股票直接籌集資金,證券市場至此開始迅速發展。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金融再中介化
隨著移動支付、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進步和普及,以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互聯網眾籌融資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得以迅速發展,并對傳統金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本身的發展又是一個金融再中介化的過程。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以及互聯網企業中都扮演了信用中介的角色,平臺信用靠這些大型互聯網企業背書,因而它們成了新的金融中介。
至此還沒有講到區塊鏈,我會繼續完成后面的閱讀。
通過閱讀使我對金融發展的歷史有了進一步認識,我發現一本好書的行文邏輯是非常嚴謹的,我在摘錄這些內容的時候基本不用思考結構,因為太清晰了,我們研究一個事物也有一定的方法論,大概是:
它的歷史:它產生的原因,它解決了什么問題,具體是它是什么,和別的事物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聯系即概念和關系兩個方面;
它的現狀:哪些問題解決了在什么程度上解決了,哪些問題有待解決,并用發展的眼光看看這些問題用什么技術可以解決;
2018年我給自己定下的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多讀好書,為了向自己的財富自由之路進一步邁進,區塊鏈技術又是亟待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術,感謝2018年剛開始就遇到007區塊鏈圖書共讀群,對于缺乏閱讀的我,這份約束和陪伴是非常必要的,讓自己真正養成讀書的習慣,有挑戰但我會堅持不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