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
中日甲午戰爭,大清的失敗,喚醒了國人四千余年的大夢。
這個曾經中國的徒弟,怎么今天踩到了師傅的頭上?我大清輸給西方資本主義強國,我認了,可是敗給了家門口的蕞爾小國,著實讓人難以接受。
危機倒逼改革。
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集結603名舉人,向光緒皇帝上書,反對簽訂馬關條約,嚴懲李鴻章等賣國賊,并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
戰爭失敗,慈禧慫了,還政于皇帝,自己去頤和園養老。
變法
以光緒皇帝為核心的變法,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君權雷厲風行,其后,光緒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
沒有人怎么變法?誰能執行?光緒皇帝對人事任命已是蠢蠢欲動,人事的改變意味著權力的轉移,維新派上位就意味著既得利益集團失去了權力。
在光緒和維新派的壓力下,既得利益集團迅速向慈禧太后靠攏,緊緊的團結在了慈禧太后的周圍。
光緒皇帝人事變更更是嚴重損害了慈禧太后的權力,這是她萬萬不能容忍的,畢竟她也是政變上臺,對權力極其敏感,你動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動她的權力!
慈禧和身邊的官僚一拍即合!
轉機
光緒知道自己與慈禧太后的實力相差懸殊,把希望寄予到了袁世凱身上。
1898年9月11日,光緒帝召直隸按察使袁世凱來京覲見。此后,光緒兩次召見袁世凱,任他為侍郎候補,并與直隸總督榮祿各辦各事。
光緒皇帝的意圖已是昭然若揭。
譚嗣同于9月18日去法華寺夜訪袁世凱,透露慈禧聯同榮祿,要廢除光緒,并說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住的頤和園,袁世凱答應。
雙方一觸即發!
失敗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臺;然后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戊戌變法”失敗。
戊戌政變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殺在逃的康有為、梁啟超;逮捕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徐致靖、張蔭桓等人。
1898年9月24日,剛毅奉太后諭令開始搜捕四軍機章京等變法份子。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殺害;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被遣戍新疆。
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外,全部都被廢止。
原因
1、維新派寄希望于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企圖通過君權雷厲風行推動變法,這無疑展現了維新派的幼稚。
2、維新派沒有社會基礎,勢單力薄,用課本上的話就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弱小。他們沒有力量向封建勢力宣戰,危機時刻,寄希望于當時還沒有實權的袁世凱(當時軍權掌握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的手上,袁世凱羽翼豐滿要等到慈禧死后,所以此時被袁世凱賣了很正常),展現了維新派的幼稚性。
3、維新派和光緒皇帝缺乏領導能力,動輒裁撤數十個機構,罷免數位京城大員,得罪人太多,動了很多人的奶酪,導致了反對勢力的集體反撲,這又展現了光緒皇帝和維新派政治上的幼稚性。
總結
戊戌變法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書生變法,將光緒皇帝和維新派的幼稚展露無疑。
同時,這場變法激化了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矛盾,使得光緒成為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傀儡,維新派算是把光緒坑慘了(當然不能全賴維新派)。
教員告訴我們,分清敵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政治就是把朋友變的多多,敵人變的少少,慈禧太后的人中,也是有很多開明的,一股腦的進行打擊,只會遭到聯合反撲。
僅憑一腔熱血,除了你的精神會留在后世的教課書上,別的根本沒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