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的接納這六個字,我相信對于如今的父母們而言,并不陌生。育兒類的書本、微課、線下課堂……都有不斷提及這六個字。
那,你知道無條件接納是什么嗎?要怎么做才是無條件接納呢?
“無條件接納就是對孩子沒有要求,孩子想怎樣就怎樣吧。可是又擔心,這樣下去,會變成溺愛。”
“我做不到,尤其是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的愛是有條件的,比如你不哭我就抱。”
“孩子不鬧的時候,無條件接納可以做到,可是一到哭鬧的時候,就做不到了,煩得要命。”
……
眾說紛紜,那無條件接納到底是個什么“鬼”呢?為什么會被這么推崇?
無條件接納孩子,是要接納孩子積極、光明、正確的一面,也要接納孩子消極、灰暗、錯誤的一面;既接納跟我們相同的一面,也要接納跟我們完全不同的一面;既接納我們喜歡、贊同的一面,也要接納我們厭惡、反對的一面;既接納孩子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也要接納孩子的認知、行為、情緒、個性等。因此,無條件接納孩子,就是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的全部。
正如前面有位家長說的那樣,孩子不鬧的時候,無條件接納可以做到,可是哭鬧的時候,實在是難以做到。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人類有一個功能叫做鏡像神經元,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模仿。不僅模仿行為,還會模仿情緒,當我們看到有人有情緒時,會不由自主地也被這情緒感染,像感冒一樣。因此,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會心煩,會生氣。一旦我們生氣,大腦蓋子也就打開了,被動物腦主導的我們,當然無法在這時候做到無條件接納孩子。
100個人就會有100種對無條件接納的理解和執行方式,但理解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所謂知易行難。到底該怎么執行到位呢?
一、好好愛自己
大家肯定很奇怪,這好好愛自己跟無條件接納孩子風馬牛不相及,怎么放到了首位?是不是搞錯了?別急,我沒搞錯,聽我慢慢說。
少欽是我一手帶大的,吃喝拉撒睡、學習、活動……事無巨細,都是自己親手操辦。5年多的陪伴,我有一個深深的感悟:媽媽狀態和孩子狀態成正比。也就是說,媽媽狀態越好,孩子的狀態也越好。
孩子出生不到半年,由于天天面對孩子,我就陷入了一種抑郁的狀態,經常感到莫名的憤怒。對待孩子,沒什么耐心。那時候孩子的睡眠又養成了奶睡、抱睡的習慣,讓我疲憊不堪。孩子為了睡覺哭鬧不休,偶爾因為太累,我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對著孩子的屁股就是一頓揍,事后又自責得要死,覺得自己學了那么多的育兒知識,依然還是這樣,真的是太無能了。
煩躁、憤怒、自責等情緒循環反復,我覺得自己快瘋了,簡直生無可戀。
直到某天,看著孩子熟睡的天使面容,我突然淚流滿面,深深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再這樣下去,不是我瘋了,就是孩子毀了。于是,我開始嘗試改變:
1)、走出去,跟人互動。
我不愛三姑六婆式的家長里短,為了找到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和朋友們一起成立了月德園,我們約定每周一次線下活動,分享育兒、女性成長等。雖然最初不到10個人,但這些小伙伴的信任和支持,卻讓我慢慢找回自信,找回自我,甚至后來還找到了一份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一個人走太孤單無助,一群人一起走,就可以相互扶持和鼓勵。
2)、給自己一個“假期”。
記得有一次兒子高燒4天三夜,我一個人不眠不休的照顧他,實在是累到了極致。等R先生出差回來,看到我一臉憔悴不堪,兒子恢復了生龍活虎的狀態。于是提議讓我去睡覺,他來陪孩子。滿肚子委屈不甘心的我,看著他咬牙切齒的說:“如果你真的有時間陪孩子,那就放我半天假,別管我干嘛,可以嗎?”
在R先生一臉不可思議地表情中,我打開門揚長而去。到了萬達后,吃了根冰棒、幾個烤串,看了場電影。然后就滿血復活地回家做飯了。心里所有的委屈、不甘、不滿、憤怒……通通都發泄了,到了家,心里只有滿滿的愛和幸福。
時間分為三部分,家庭、工作、自己。現實中,有太多媽媽們,一味把時間留給了家庭、工作,唯獨忘記給自己時間,好比一臺機器,一直高負荷的運轉,卻始終沒有時間停下來修養,遲早會出故障。所以,為了我們走得更好,更遠,記得停下來,給自己一個假期,哪怕就一兩個小時也可以,在這個假期里,就盡可能去做一些讓自己感到快樂和幸福的事情。你會發現,這個短暫的假期具有神奇的魔力,可以讓我們的身心靈都得到滋養。
3)、重視儀式感
儀式感,可以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可以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每年少欽生日,我們一家人都會去攝影機構拍攝幾套個人寫真和親子照。年復一年,相冊不僅記載了孩子的成長變化,也記載了我們一家人的快樂時光。
即使不是生日、紀念日、節日,也可以用儀式感。比如晚餐時來個燭光晚餐,或是插一束鮮花擺放在家里……都可以讓我們的日子變得與眾不同,值得珍藏。
4)、保持好奇,熱愛生活
生活中,除了老公、孩子、工作、柴米油鹽外,還有很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我幾乎沒有覺得生活會無聊,一本書、一束鮮花、一杯茶、一部劇、一場旅行……甚至一個惡作劇,一張白紙,都可以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只要我們保持好奇心,不斷地去探索,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充滿了無數種可能。
通過以上的方法,我的狀態一天天好起來。原本我還為給好好愛自己而感到不安和內疚,可是當我看到R先生越來越愛我,孩子越來越愛笑,家庭越來越幸福的時候,我所有的不安和內疚都不見了。
因為我知道,只有我好好的愛自己,我才能更好地去愛老公和孩子。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又怎么懂得愛別人呢?
二、無條件接納不是讓孩子為所欲為。
沒有邊界的自由也就無所謂自由,沒有被規則管束的平民完全可以變成暴民,無條件的接納并不是把孩子當皇帝一樣供著,讓其為所欲為。
孩子還小,認知有限,有時候沒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說愛吃零食,不好好吃飯。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需要行動起來,引導孩子好好吃飯。比如說:不強迫孩子進食,吃什么家長做主,吃多少孩子決定,把家里的零食全部收起來等等。因為身為父母,我們有責任確保孩子的健康。
三、無條件接納是“沒有敵意的堅決,沒有誘惑的深情”。
我覺得無條件的接納就如科胡特的名言這樣,“沒有敵意的堅決,沒有誘惑的深情”。
有幾次少欽在幼兒園大哭,哭聲震天響。家長和老師們紛紛去勸他別哭,有的給玩具,有的給零食,但都被我一一阻擋。
“謝謝你的善意,讓他哭一會就好了,沒關系的,他現在有情緒,你說什么都沒用。等他發泄完就好了。”
眾人皆不認同,似乎覺得我這當媽的不應該讓孩子哭。眾人譴責的眼神,讓我有點無奈。于是待少欽哭完,問道:
“你剛才哭什么呢?可以告訴媽媽嗎?”
“媽媽,我就是想哭,等我哭完了就好了。”
哭完了,宣泄完了,孩子就舒坦了。
可是,我們父母會想方設法的不讓孩子哭。孩子大哭時,父母們常見的有以下四種情況:
1)、沉默不語,冷眼看他哭。
沒有任何情感連接,此時父母的臉上是冷漠的,孩子體會到的感覺是忽略,不受重視,不被愛。因此,TA會更加賣力的痛哭,以期待引起父母的重視和關愛。
2)、你再哭,我揍你。
父母語句和神色都充滿了赤裸裸的威脅,這是帶有敵意的堅決。孩子感受到了壓力、恐懼、害怕、不安……TA可能會停止哭泣,但是負面情緒因為無法宣泄,會在內心的情緒垃圾桶不斷累積,日積月累,越來越多,直到爆發,有的甚至會走極端結束自己的生命。
為了避免小病不治,大病吃苦的局面,所以,孩子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就算下雨也是一種美,在爸爸媽媽的懷里,好好痛哭吧……
3)、不哭喲,媽媽帶你去買蛋糕吃。
這種方式非常常見。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很好哄,有個好吃的好玩的,就可以轉移注意力了。反正只要孩子不哭,怎么樣都行。這種帶著誘惑的深情,往往容易被孩子識破,進而發展成孩子要挾父母的手段。孩子很聰明,幾次下來,就找到規律了——只要我一哭,就可以提各種條件。于是乎,想吃什么,父母不同意,我哭就可以吃到了。想玩什么,父母不答應,我再哭就可以玩了。
每當父母問我,“為什么我的孩子動不動就哭呢?”我都會反問一句:“孩子一哭,你是不是都會妥協?”很有意思的是,99%的父母回答是肯定的。
所以啊,這種帶有誘惑的深情,正是孩子動不動就哭的根源。
4)、如果你實在覺得委屈或是傷心,想哭就哭吧。媽媽陪你,等你哭完了我們再聊聊,該怎么辦。
這一種父母是屬于無條件接納孩子,允許孩子哭,不帶著誘惑的深情,表達不含敵意的堅決。
從小到大,少欽哭泣時,我從來沒跟少欽說過別哭,我一般都是說:哭吧哭吧,媽媽陪著你,哭完了我們再好好聊聊。
這樣的好處是不僅負面情緒,可以及時宣泄,還可以及時通過溝通進行引導。不但利于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一面,,還利于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無條件接納就是要:如他所是
“我的孩子內向,很不好啊,我怎樣才能讓他變得外向點呢?”
“我想讓我孩子學鋼琴,可是他不愿意,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
“我的孩子很喜歡分享,每次東西拿出去就都不見了。我真的是被她氣死了。”
“孩子被打了還一臉無所謂,這樣下去會吃虧死了。”
……
以上這些家長們的聲音,都沒有真正的看到孩子,而是站在父母自己的角度去看。比如說第一句話的爸爸很內向,用他的話說就是吃了很多虧,所以不希望孩子內向。可是內向和吃很多虧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內向的人,歷史上也有很多成就偉業的。所以無條件接納孩子,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真正看到孩子,真正的接納,就是如他所是。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腦中一直想起倉央嘉措的《見或不見》,那就把這詩作為結束語吧。
《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里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棄
來我懷里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里
默然相愛
寂靜喜歡
(原創文章,歡迎大家多多分享,謝謝~圖片來自網絡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