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4.15——4.18)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阿參哪!我的思想貫穿著一個基本觀念。曾子說:是的。孔子出門后,學生們都問:剛才老師說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意思是,他的思想貫穿一個基本觀念,就是忠恕。
隨記:孔子自己對忠恕是有描述的。所謂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謂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來,忠恕之道,求的是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才達到的境界。
至于曾參說的到底是不是孔子的意思,誰也不知道了。
4.16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和君子講道理,和小人講得利。
隨記:實際上無論哪個年代,君子小人,無不趨利。不然怎么有蘇秦相六國,燭之武退秦師?身處高位的君子,多如牛毛,能喻于義的君子,自古以來都是少數。
4.17 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孔子說:看到人家的優點就要自我勉勵向他學習,看到人家的缺點就要自我省察警示自己不和他犯一樣的錯誤。
隨記:有知人之智,也有自知之明,不自傲,不自卑,理智平和,積極上進,這是一種反求諸己的高度自覺,也是一種強大的智慧。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錯的話)要委婉的勸告,如果父母不聽自己的,也要恭敬地不冒犯他們,雖然很辛苦,但是不能怨恨。
隨記: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孔子自幼失怙,該是很能體會父母的重要,所以特別對“孝”行有理想化的要求。“勞而不怨”和民間諺語“久病床前無孝子”是有些相背的。孝是個大話題。不只是子女對父母的贍養,還包含兩代人的交流共生。網上有小故事勸人孝,雖然煽情,不過對于勤勞善良的父母,是不過分的:
一只小鳥在窗外啁啾。父親問他:“那是什么?”
他往窗外一看,說:“那是一只麻雀。”
“是什么?”父親耳朵有點背。
“是一只麻雀。”他以為父親聽到了。可父親一會又問:“你說那是什么?”
“那是一只麻雀!”他將“麻雀”兩字吐的很重。
“你說那是什么?”
“我說那是一只麻雀!麻——雀!聽清了嗎?”他已經很不耐煩。父親沒有再問,從懷里掏出老花鏡,戴上,又慢慢掏出個發黃的小本本,翻到一頁,慢慢地念出聲來。“今天是我兒子5歲生日。5歲就會說好多話了!我帶他到院子里玩兒。我抱著他坐在門前的一棵槐樹下。一只小鳥飛過來,落在花枝上嘰嘰地叫.兒子馬上問我:”爸爸,那是什么?”我說是一只麻雀.過一會,兒子又問,爸爸.”那是什么”?我又告訴他,那是一只麻雀。兒子好象是第一次見到麻雀,兩只眼睛不停地往樹枝上看,越看越高興,拍著小手又問:”爸爸,那是什么?”那是一只麻雀.也許那只麻雀叫的太可愛了,兒子一直看個不停,一直問個不停.一共問了25遍,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我就回答了他25遍。
他怔怔地坐在那里,眼淚流了下來,然后走過來,一把摟住了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