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30? ? 分享主題 “ 原生家庭的思考題”
最近有個熱點事件,“現實版樊勝美,”“生前被父母吸血,死后為弟弟買房”,自媒體有很多這樣的文章在轉發。 具體事件我就不贅述了,我也不想上升到道德的程度去譴責女孩的父母。 這不是我今天思考的重點。
我今天討論的內容是“原生家庭”,主要有以下三點想法:
1.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2.原生家庭也是鍋;
3.已為人母人父的我們,正在為我們的下一代建立怎樣的原生家庭?
首先,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否有影響?
我覺得大部分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的三觀、情感很大部分來自于家庭的滋養。
法律規定18歲成年,但是離開家庭獨自生活,不包括出去讀大學,那是短暫的離家。 我的意思是真正離開父母給我們營造的家,獨自生活或者建立自己的小家庭。
這個過程大概需要二十多年; 除了遺傳基因的因素,在與父母生活的這二十幾年,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其實是滲入骨血的。 所以古語有云:“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相信很多人看過《都挺好》,你們討不討厭蘇大強? 有沒有為大嘴姚晨演的那個蘇明玉心疼過?
還有最近比較火的《流金蘇月》, 朱鎖鎖生下來母親就走了,她被父親托付在舅舅家撫養,從小寄人籬下。因為沒有家,所以她對家庭的渴望近乎于執念。被司機追求感動,被空凋王子跳河這么極端的表現感動,毅然跳入婚姻。
這些是電視劇虛構的人物。我來舉幾個現實的例子。
才華橫溢的高曉松,曾經的矮大緊,不過人家現在已經減肥成功了。他出生在高級知識分子家庭,長在清華園。他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說“二三十歲的時候,有大概二十年的時間,因為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尤其是與父親之間極為不好的關系, 確實導致我年輕的時候出現很多的問題。”
影帝姜文,一個很man的男人,我挺喜歡的。 他曾經坦言自己是個不自信的人。而這份不自信,源自于他的母親。 他說“我努力表現,就想讓母親為我做的事高興。” 他考上中戲,興沖沖的告訴母親,母親卻說“你衣服還沒洗呢。”
還有央視一姐的董卿,曾經在節目中透露過她有個極其嚴厲的父親,經常被批評這也不對,那也做的不好,所以自己時常感到自卑。
我上面舉的例子,都是被原生家庭打擊或者或多或少傷害過的。
當然,毫無疑問,有些原生家庭就是溫暖而有愛的,從這樣的家庭中走出來的成功人士,也數不勝數。
但今天就著23歲年輕姑娘的逝去,我思考的是萬一,我說萬一我們的原生家庭對我們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我們該怎么辦?
我接下來想說的是“原生家庭也是一口鍋”。
有人說,我過不好都是原生家庭、我父母的錯。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的烙印,無可厚非,但因此就過不好這一生了嗎?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第一個習慣就是“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并不簡簡單單地說,做事情要積極要主動。 而是,我的人生我做主。
書中說“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個人的行為取決于自身的選擇,而不是外部環境”。
關鍵詞“自身的選擇”。
這里有張圖,對我的影響還蠻大的。
在外在刺激和內在回應之間,我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除非你愿意,否則沒人能傷害你。”
我曾經深受“原生家庭”的困擾很多年,尤其是當面臨困難或生活辛苦的情況下,對父母會有些怨恨。一度認為他們偏心,沒有給我更好的教育機會,我的父親脾氣也不太好,我與父親的關系也不太好。 后來讀了高效能的這本書,突然就頓悟了。
還有次聽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師的課,她提到“很多人對父母是有怨恨的,這些怨恨使得很多人備受煎熬”。 她給的建議是:“那段歲月你已經回不去了,請告訴自己,在父母那個年代,他們已經竭盡所能的用他們最好的方式養育了你。用這樣的方式與過去的父母達成和解,其實也是與自己達成和解”。
這里我有個小小的結論:像高曉松說的二三十歲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走些彎路,過得辛苦這是存在的,的確有些是家庭的影響。
但是,過了三十,甚至四十歲,如果還把自己過不好的原因歸咎于“原生家庭”,那是不是應該反思下自己? 打算把這口鍋背多久? 一輩子怎么過,過成什么樣,其實都來自于我們的選擇。
以上我提到的人物,無論是虛擬的還是現實的,最后都成績斐然,人生精彩。
最后思考題: 已為人母人父的我們,正在為我們的下一代建立怎樣的原生家庭?
這也是我今天想啟發大家思考的。
我們父母建立的家庭,有那個時代的大背景。為了生存、為了溫飽,沒有那些所謂的溫情的部分,也顧不上。
而我們接受了更多的教育、讀過更多的書,見過更加廣闊的世界、體驗過不同的生活方式。 這些經歷或我們的所學,是不是可以幫助我們給孩子建立一個和諧、有愛、并且包容的原生家庭呢? 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在家庭里得到了滋養、獲得充足的愛和安全感?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有個著名論文《人類動機論》,就是最高層的“自我實現”與內在需要的滿足有密切的關注。他主張動機的發展是由低階到高階的。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內在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或她往往擰巴著,很難產生自我實現的動機。 換句話說,就是當一個人的情感(愛、尊重、自我認同)得到足夠滿足,他或她具有足夠的安全感,就有勇氣探索新知。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得到滿足,常常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填補那些漏缺,甚至有的人終生都在尋找。
有句話說的非常好:“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最近幾年從父母吵架的事件中,也有很多的感悟。也許母親之前都是遷就父親的,但是這幾年母親的自我意識在覺醒,所以矛盾就多一些,都是些雞毛蒜皮的事。 但從母親的講述中,我震驚的看到了自己與父親非常相像的部分。 女兒么,大部分還是像父親的多。
意識到這個問題后,我反思了自己,反思的還挺深刻的。 比如在孩子小學階段,對孩子太強勢、動不動吼叫,甚至動手打他。 幸虧在他剛上初中的時候,我意識到問題開始學習,開始調整自己。
但是,作為一個有擔當的成年人,有錯得認。為此,我真誠的跟孩子道過歉。我也與老公道了謝,我跟他說:“這么多年,老徐你不容易,謝謝你的包容和遷就。” 我不知道之前的影響有多深,但我在積極補救,我希望可以彌補那些不恰當的行為。
最后,摘錄韓國心理學家李忠憲的《生氣、也沒關系》里的一段話。
想要被愛是人類的基本欲求。在家庭中得不到認可、充分的愛和支持,經過漫長的歲月,他/她的內心會出現黑洞,也無法成為獨立自主的人,他/她被空虛感折磨,自信心低落,往往會執著于愛情。
好了,今天沒有知識卡片,只是突然的有感而發。
最后祝愿每個孩子都在充足的愛和支持中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