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小時候,最痛苦的是父母說“你看某某,你再看看你”,后面我知道有很多人和我一樣被這樣的話綁架了,我們生活在一個把問題亂嫁接的中國家庭,明明是父母的期待,卻拿別人家的孩子當矛頭,而我卻要為他們承擔這一切,可怕的是久而久之我們把它當成了理所當然,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卻又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
我們還都有一種沖動,看到一個人只是向你抱怨時,你有一種沖動就是積極的給他出招,看到一個人說蠢話時,有一種沖動想說說他,當一個人一有問題就叫你幫忙時,你有一種沖動就是我來......
如果對方是后一種人那就珍惜他這樣做,因為他沒有義務,他在冒險,但其實對于你來說這是一件好事,他在幫你,雖然通常在那種場景下,對方在做一件壞事。
因為當一個人向你抱怨時,他只是需要你的理解,表示他不孤獨,在他沒有明確需求和建議時,你給他一線希望,就是在否定他,等于把他給孤立了;一個人在說蠢話時,他的世界就是那樣,你好心說他就是在否定他;當一個人做錯事時,你不是他保姆。
這就是邊界,雖然我們有時候不能接受這一點,因為我們常常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問題,把自己的問題當成別人的問題,于是糾纏在這個復雜的關系里,乃至于壞掉了整個系統。
這個的系統可以是家庭,大到可以是這個社會。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解決的事,有你該承擔的責任,有時候雖然你能提供給對方幫助,且能做的對他來說感受很好,可也要明白有時候我也愛莫能助,我們不能因為對他好,就委屈自己,因為那是他自己本該承擔的責任,不是你的責任。
我覺得陳海賢老師的自我發展心理學專欄的有一句話說的很好:“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際關系美好的東西,只有出于我們自愿的選擇,才會變成一種美德”。
同樣別人對待你也是如此,我們要清晰的明白,很多事都是有其邊界的,我們不能認為對對方好,就替他決定,也不能我有需要,對方就一定得幫我,我們的自由是在邊界之內控制你能控制的,做好你自己系統自然就會慢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