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論語》第十二:口才好,不一定是好事!——?《論語·公冶長第五》四
2017-09-24名嘉匯
《論語·公冶長第五》四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中國文化很不崇尚言談巧辯的人,無論儒家,還是道家,佛家更不用說了,為什么?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巧言善辯,說明我們思維敏捷,口齒伶俐,知識豐富,這樣難道不好嗎?是有些奇怪了。難道我們中國文化要反其道而行之嗎?
孔子說“雍(仲弓)也簡”,說“回(顏回)也如愚”,說“參(曾參)也魯”,這些人好像都不怎么很會說話。或許孔子早立下了一個訓誡:“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第一》)這樣看來,巧言與行仁之間,的確有一些必然的沖突。
仁,追求的是一種內心體驗,表現于外的是一種和善、同情和具體的為善行為,所以孔子的學問,一則追求自我的內心修養,二則力求現實的踐行。可以看出,這兩者,都不需要很多的說辭,更不需要華麗的巧辯。或者說,言語說話,對于行仁來說,是比較次要的事情。所以,有些人評價孔子的學生冉仲弓,說他只知道仁,而不會說話,沒什么口才,有些譏諷他是個笨蛋的意思,孔子自然不答應了,認為那些言多的人,從長久來看,不僅會出現很多過失,而且最終會遭到別人的厭煩,甚至憎惡。可是,大家想想,無論古今,社會上都是比較信奉言辭巧辯的。在春秋時期,社會上已經有了所謂縱橫家、小說家等流派,而陰陽家被眾人推崇,也多是靠一張嘴說天道地,讖緯禍福。現代社會,更是需要這些能言善辯之人,只會做事不善于表達的人,終究是不吃香。原來有句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可要改改了,別人不知道,即使再好,也賣不出去啊。
不過,說話有個能說、會說、說得好聽之分,還有個真、假之分。我們說話,是為了表達,說出一些想法,告訴一些信息,而說話的修養和藝術,則是為了說得清楚、得體、有意味。可在現實中,有些能說會道、能言善辯者,逐漸丟掉了這些根本,把說得漂亮、好聽,作為主要的追求目標,這樣就漸漸忽略掉了內容的真實,情感的真實,最終將說話變成了騙人的工具。而
大部分人,不太善于用腦袋思考,而是喜歡張著耳朵聽,睜著眼睛看,聽到了就以為有,看到了就認為真。這就更加助長了那些會說話的人,靠著能言善辯、巧言令色,大行騙人之術,攫取他人錢財
,更有甚者,便妖言惑眾,造謠生事,危害一方。所以,孔子很早就對能言善辯者保持警惕,并讓他的學生盡量把精力放在“仁”的踐行和修為上,而不要去追求美麗的說辭和善辯的理論。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應去順從自己的耳目之欲,讓欲望迷惑和掩蓋了我們清凈和善良的心。
用耳朵多聽,不如用心仔細體會;用眼睛多看,不如用腦認真思考。孔子說,像仲弓這樣的人,不管他是否做到了仁,但能做到“不佞”,也算可以了,即配做我的學生了。可見,少說話,多做事,也是很難辦到的啊!
世海于公歷2017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