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水伴月鄉和米米群友的分享!
讀后感
1、快速學習的方法,慢就是快。
我們在學習時總有一種期望,讀完一本書就可以把這本書的內容消化理解了??墒且话愣?,留在腦海中的內容是碎片。過一段時間,也就忘記了。所以進步很小。
我會通過先讀,16格筆記記錄,思維導圖的理解消化,然后再自己寫簡書。但是這樣的方法,也是僅僅記住了部分的內容。讀了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努力還不夠。需要不斷重復,復習。
偉人的方法是這樣的:
富蘭克林做自己的老師,使用自我教學方法,從雜志、報紙上選文章,選那些覺得很好的文章認真讀。他讀的時候時不時抄下一段話,寫在一張紙上;再往下讀的時候,他又在另外一張紙上抄下一段話。讀完以后,把文章放在一邊,把這些紙打散,然后過幾天以后,他讓自己把這些話按順序排列下來,這樣他就能知道這篇文章的結構,然后Rewrite(重寫)這篇文章,或者叫用筆來復述這篇文章。
當他這樣做的時候,發現雖然他自己好像讀懂了這篇文章,而且覺得很欣賞,但是落到紙上的時候,能寫下來的很少,一篇很長的文章他只能寫下一小段,這時候他會有一種挫敗感。
但不止步于這種挫敗感,他接下來又重新讀那篇文章,讀完以后,他再一次地重寫,然后把自己重寫的文字跟原文對照,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真正讀懂這篇文章,更沒有真正領略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一篇文章他要反復重寫四五次以后,才逐漸接近原文。
他就是用這樣一種方法,讓自己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從印刷廠的學徒工,變成了一個專欄作家。
2、偽學習,只是緩解了你有對新的知識、新的信息的匱乏感,你也有一種隱隱的恐懼,這樣一種收藏行為只是緩解了你的焦慮而已。
確實是,我們收藏了很多的知識,在云盤,在其他地方,只是收藏了而已,而收藏并不等于轉化成自己的能力了。
3、我們以囤積、準備,造成一種獲取了的假象,讓自己繼續滯留在舒適區,而不肯跨進學習區。因為只要跨入學習區,就會面對反饋,就會面對自己的不堪。
所謂進入學習區,就是要體會恐慌。與此同時,你原有的知識模型被打破,打破以后你還要努力地去建構。在這個過程中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最要命的是,看到了自己的淺陋。所以我們總是本能的規避這種狀態,剛想要踏進那個區域,馬上又縮回來。
原來都會這樣。不過這是學習的開始。學習半年了,我在猶豫,在糾結,覺得自己效率低,沒有成效,只不過是學習的必經階段而已。
4、日語里的學習叫“勉強”,也就是勉勵而為,強迫自己從認知的舒適區推到認知的恐慌區、焦慮區,同時用具體的步驟讓自己一步一步地消除這種恐慌、焦慮和威脅,這個狀態就叫學習區。
需要用具體的步驟去消除恐慌、焦慮和威脅。
我想可以面對具體的問題,去解決,而非盲目地去看推薦的內容了。推薦的內容也許只是零食而已。主食需要的是讓自己改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