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簡直是瘋狂!瘋狂的瘋狂動物城!”
“完美無缺,這才是一部全年齡段的電影!”
“開年最佳!很久沒有在電影院掉眼淚了!”
“瘋狂動物城是我看過的最好看的動畫片!沒有之一!”
... ...
(以上是各類電影社區觀眾對迪斯尼出品的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的評論,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一/劇情介紹:
電影講述了在一個背景為現代化的動物都市里發生的故事。每種動物在這里都有自己的居所,有沙漠氣候的撒哈拉廣場、常年嚴寒的冰川鎮和潮濕的雨林區等等,它就像一座大熔爐,動物們在這里和平共處。兔子朱迪從小就夢想能成為動物城市的警察,盡管身邊的所有人都覺得兔子不可能當上警察,但她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躋身到了全是大塊頭動物城警察局,成為了第一個兔子警官。為了證明自己,她決心偵破一樁神秘案件。追尋真相的路上,朱迪迫使在動物城里以坑蒙拐騙為生的狐貍尼克幫助自己,卻發現這樁案件背后隱藏著一個意欲顛覆動物城的巨大陰謀,他們不得不聯手合作,去嘗試揭開隱藏在這巨大陰謀后的真相,為動物城帶來長久的和平。
二/票房統計:
注:《瘋狂動物城》3月4日首日票房2250余萬元,算是相當驚艷的成績了,同時票房和口碑開始發酵,第一周結束時累計收獲票房3.47億;到了3月12日,其單日票房達到1.53億元,打破國內動畫片單日最高票房紀錄;3月20日,其總票房突破11億元,一舉打破《功夫熊貓3》在國內創造的動畫片9.93億總票房紀錄;到今日為止《瘋狂動物城》累計收獲票房13.2億,并且還在以每天近千萬的速度增長!(數據特點見下圖)
1,累計票房破紀錄時間:
2,上映第七天票房:
三/產品分析:
1,痛點思維-設計良好的產品策略
常規思維下,痛點是用戶在正常的生活體驗當中所碰到的不可避免卻無法獲取較好的解決方案的問題點,也可以叫槽點。因此,如果一款產品可以很好的抓住用戶的痛點,就有了獲得市場認可的機會。
而作為一款動畫片而言,近些年來的國產動畫片(如:《熊出沒》/《喜羊羊與灰太狼》等)把核心觀眾定位在幼齡兒童,且影片內容幼稚簡單,說教氛圍濃厚,劇情乏味,使得家長帶孩子觀影的過程不亞于一場精神馬拉松。而《瘋狂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故事題材精彩,劇情曲折多變,細節精致到位。影片定位不僅僅是針對兒童觀眾,對青少年群體和成年人同樣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在收割不同年齡階層的觀眾方面,《瘋狂動物》城無疑做的很到位,實際上這也正是動畫影片長久以來的痛點所在!
ps:《熊出沒之熊心歸來》-熱門影評
網友-夢里詩書:這部影片不僅在畫風上少了一些驚艷,而在故事上更是與上部有著差之千里的不同,至少上一部還有一些深度,就算是對宮崎駿作品的致敬吧,那么這次的作品就像是對好萊塢故事標配的臨摹,而顯得更加低級,令人難以忍受。
《瘋狂動物城》-熱門影評(豆瓣評分9.2)
網友-zts:用逆天來形容這部迪斯尼動畫毫不為過,無論你是為了陪伴孩子,還是單純的放松娛樂,甚至是想要反思現代社會,《瘋狂動物城》都是這個春天里最好的選擇,它的想象力天馬行空,它的笑點俯拾皆是,它的寓言深刻雋永。完美無缺,這才是一部全年齡段的電影!
2,場景設計-場景的體驗邏輯是一種情感的鏈接
場景設計看似是個空洞的概念,然而一款好的產品要做到針對特定的場景進行設計,并且保證其可以發揮特殊的作用來勾起客戶的共鳴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這一點《瘋狂動物城》卻做的相當不錯!
當今社會信息與信息錯雜地鏈接著,打動人心的場景往往有著巨大的力量,就像是電影中有著諸多的場景設計:
a,主角形象代入感強:電影主角nick采用了迪斯尼動畫《羅賓漢》中賓漢的形象,一開始就給人一種經典的代入感,其狡猾/奸詐/成熟老道的形象自然滲透,加上兔朱迪的萌兔形象做對比,其形象很有代入感;
b,背景設計宏大蘊含可能性:影片中的動物城場景規模宏大,是一座包容不同文化/種族/宗教和其他可能性的大都市,給人一種對完美社會幻想的具體呈現,也蘊含著差異沖突;
c,現實生活場景代入感:動物城內的居民都在用手機,款式設計以iphone為主,以及部分摩托羅拉等其他機型設計,朱迪在進城的時候用ipod nano6聽音樂(連交互都一樣),黑幫老大的女兒逛街拎的袋子是美國品牌塔吉特,市中心廣場的廣告牌貼滿了類似“PRADA”和“Just? do? it !”的廣告,連老鼠開的車子都是現實生活中寶馬Isetta的車型,曾經風靡歐洲;
d,致敬好萊塢經典作品:比如黑幫老大Mr.big的出場方式,性格做派,以及發生在其女兒婚禮的情節,簡直是《教父》的復制;制毒的綿羊接了個電話,說道:“walter和jesse(《絕命毒師》的主角)回來了”等場景瞬間勾起觀眾對經典作品《教父》和《絕命毒師》的情感鏈接。
引用《場景革命》一書中的一句話,“很多時候,人們不是喜歡產品本身,而是產品所處的場景,以及場景中自己浸潤的情感。人們需要這樣的場景滿足自己的情感訴求。”
場景造物的勢能邏輯-社群動力
影視作品的發展有著越來越普遍的粉絲話現象,既是通過內容營造場景的勢能,把人變作一種新的渠道,利用社群動力機制:自組織/自媒體/自傳播,自上而下更自下而上的傳播,發酵。口碑應運而生!
3,參與感設計-定制化的情感互動與體驗
電影中的元素和角色設計對觀眾的感情具有很自然的牽引性,使得觀眾在觀影期間愿意投射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喜怒好惡在劇情中,甚至成為電影的一部分,這樣產品就完美的達到了與用戶情感的交互。
第一,比如角色設定:一對天生的天敵,一只萌兔子和一直狡猾的狐貍,兔子在大家的潛意識里面代表聰明和單純可愛,狐貍則在電影帶有狡猾/奸詐的形象外衣,電影前半段非常自然的利用大家的第一印象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第二,夢想!信任!美好!影而與片中主角兔朱迪是一位來自農村的積極樂觀的姑娘,渴望用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她初來都市時居住的蝸居,剛報道時被指派去做交警,與自己夢想做偉大的工作大相徑庭,通過努力證明自己,實現夢想。這簡直就是每一位平凡的追夢人的真實寫照和夢想的上升路徑啊!給每一個奮斗中的人深刻的情感共鳴和互動,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初到北京時艱辛的北漂生活(捂臉走)。
第三:生活場景的情感傳達:
a,影片中,童年時欺負過兔朱迪的小狐貍向她道歉的場景,讓人不禁想起自己童年時與小伙伴發生矛盾最后握手言和的場景,滿滿的童年時代回憶的溫暖感覺;
b,警察局的豹警官作為公務員,脾氣和藹,愛吃零食,喜歡追星,喜歡玩手機游戲,讓人不禁會意微笑,想想看,自己的公司會不會有一位這樣的同事呢?
c,不得不說的神奇的樹懶“閃電??”,影片借此形象來諷刺僵化低效的交通公務部門,吐槽政府機構的效率過慢的現象,讓大家在笑cry的同時大呼同感,舉手點贊。
4,極致用戶體驗-細思極恐的細節
細節!是的,瘋狂動物城充滿了牛逼的細節!這也是我覺得相當重要的一點。來讓我們列一下值得點個贊的細節有多少吧:
a,先看一下電影的名字:Zootopia,其實就是英語單詞Zoo(動物園)和Utopia(烏托邦)的結合,意指一種理想化的社會,沒有階級之分自由和諧的美好社會,再看動物城的場景,不同種族,不同脾性的動物和諧共存簡直就是一個動物的理想國;
b,據批漏,從技術上使影片中所有的場景都處在“不斷運動中”,迪士尼全新為本片開發的軟件“Keep Alive”(生命在于運動系統),使得場景中出現的任何一顆樹上都有超過3萬片樹葉,獨立運動著,效果震撼;
c,在市中心城市廣場上的大型廣告牌和劇中的很多場景充滿著滿滿的山寨感,特別容易勾起人的情感共鳴,比如有類似耐克廣告語“just do it !”的"Just Zoo It"。奢侈品牌PRADA成了PREYDA,劇中的智能手機使用很普遍,基本上以iphone為設計藍本,logo是被咬了一口的胡蘿卜,動物們喝的咖啡幾乎就是星巴克(logo做了略微的改動)等等,諸如此類的細節數不勝數;
d,劇中也有一些直接從現實中直接拿來的元素:朱迪兔用iPod nano 6 在聽歌,交互設計幾乎都一致;黑幫老大的女兒逛街時拎的袋子是美國常見的塔吉特賣場品牌;
e,劇中的電視臺播報的時候,主持人是一只熊貓,這是中國的版本,在加拿大,這個主持人換成了加拿大本土常見動物麋鹿,而在澳大利亞,主持人被換成了考拉??,這一點感覺是一種特別棒的情感設計;
f,關于劇中的建筑設計,創作團隊融合了世界上著名城市的元素,比如在給極地動物生活的凍土城里,加入了莫斯科的瓦西里升天教堂;給位于沙漠地帶中心的撒哈拉廣場,集合了紐約、迪拜和美國著名度假勝地棕櫚泉的建筑特色等等,建筑的比較贊的細節簡直海量,不勝枚舉,感興趣可以直接看這篇文章,總結很全面“《瘋狂動物城》150余張場景設計原畫手稿曝光,張張驚艷!”
and? so? on? .
5,打造口碑-內容引導口碑傳播
口碑這種東西一般很難是靠炒作起來的,能炒的起來的叫宣傳,幾乎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會請水軍,但是只有內容迎合了規模龐大的社群的喜好的時候,該作品才能造就一定的口碑,由此才有成為爆品的可能性!
對!我們要以一種新的角度來解讀口碑,分析爆品的形成:
a,社群的動力機制:
社群動力和勢能的形成依賴于亞文化群體的認可,當一件事物的內容從屬于某一大規模亞文化群體的屬性,那么其就具備了一種亞文化的傳播力量,此時這部電影就不僅僅是作為一部電影作品存在,而是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相對具像的情感,一種有溫度的內容。而這也正順應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消費和思維邏輯,也即:即視感(所視即所感)發酵/分享欲(追隨潮流)/信息敏感性高(關注新熱信息)/社交網絡信息傳輸(不斷被信息鏈中數據沖擊)。而這些特性的外在表達,正是可引起信息和情感復制以及大規模傳播的亞文化和社群感;
b,分享即獲取:
在當今分享經濟的時代,分享的越多那你收獲的也會越多,這是一個循環??, 而分享恰恰是場景分享紅利的核心因素,分享的最大主體并不是廣告公司或者某一機構,而是社群中的每一位信息獲得者和傳播者,因此只有抱著以人作為核心的社群思維,用內容和情感來獲取社群勢能,忘掉刻意的凸顯的商業目的才有可能變用戶為自己的擁護者和義務傳播者。這樣,產品不再刻意突出自己的功能,而是重點凸顯其與用戶情感上的共鳴與結合點,這樣就造就了更多的鏈接機會和可能渠道,口碑的爆發水到渠成;
c,流行即力量:
當某一IP有足夠的內容價值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跨平臺的穿透力,使得該產品在不同的內容平臺達到裂變式的傳播效果,這其實就是社群力產生的一種引爆式的流行。常規的產品往往會采取購買流量,購買用戶的方式來獲取增長,但是購買過基礎用戶之后,留存用戶是否還會繼續使用產品,是否會自發的裂變式傳播卻是無法保證的,而這種社群力引起的流行卻可以在長久的時間內形成一種良好的自傳播性,可以不斷分化出新的內容話題,催生新的流行內容,進一步強化產品品牌,為其形成爆款打下重要基礎。而不可忽視的是,這一切亞文化現象和社群力的形成都是基于真實鏈接的情感關系,因此也就具有更加堅實的爆款基因。
ps:以一張最愛的魔性的樹懶劇照作為結尾!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