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龐貝對于羅馬,人們除了驚嘆龐貝的遺世古跡外,很少會像仔細瀏覽羅馬一樣去挖掘龐貝的另一面風情。被游人稱為關西金三角中的三個城市中,相較于大阪的繁華、京都的驚艷,奈良似乎是最不起眼的,人們對于奈良的印象更多的是奈良公園中那些跟著游人討食的溫順小鹿,像游客在龐貝一樣,人們一般在奈良也很少過夜,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拍幾幅與小鹿的合影、走過春日大社就趕回大阪或京都。其實奈良是非常值得細細品味的,流連幾日,可以更多體會這座古城邁過了悠長歷史歲月后的那份從容與閑適。
奈良城的建立與中國頗有淵源,從隋朝起,古日本國就派出大量的使者往中國全面學習中華文化,盛唐時更達到高潮,有了著名的“遣唐使”。公元710年,回國的“遣唐使”仿照唐長安城,按四分之一的比例建成了這座城市作為了當時的首都,史稱“平城京”,開始了日本歷史上的“奈良時代”。在“平城京”作為都城的80年期間,日本完成了全面移植當時中國的政治和社會體制的“大化改新”,實現了國家發展的第一次飛躍(第二次飛躍是全面西化的“明治維新”)。
公元794年,古日本遷都今日的京都,史稱“平安京”,開啟了“平安時代”,之后奈良城迅速衰落,最后城池荒廢成了農田,僅遺留下來“平城京”的古城遺址與皇家的陵園遺址,經現代不斷的考古發掘,依稀可辯當年的輝煌。古奈良城雖然已只剩一些遺址,但一些奈良時代的珍貴建筑被完整保留了下來,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當年鑒真大師東渡日本所建的唐招提寺。
公元753年底,受日本政府邀請發誓要東渡弘揚佛法的鑒真大師,歷經千難萬險,第六次終于成功,受到了日本朝野和民眾的熱烈歡迎。759年在皇家院落的原址上由鑒真大師親自主持建成了為信眾受戒、講經說法的寺院,當時的淳仁天皇賜名“唐招提寺”,成為了日本律宗的總寺院,鑒真大師是日本律宗的開山之祖。
寺院門匾上的“唐招提寺”四個字據說是日本孝謙女皇仿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所書。
進入大門,首先看到的是蒼松翠柏掩映下的金堂,由鑒真大師主持修建,完全盛唐時期的風格。今天就是在中國國內,也已經非常罕見唐朝時期的建筑,記得看過當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傳記,1937年為了打破日本學術界斷言中國國內已不存在唐朝時期建筑的斷言,他們夫婦受敦煌壁畫的啟發,特意去山西考察尋訪,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五臺山終于發現了建于唐大中十一年的佛光寺,這是國內現代首次發現的唐朝時期建筑,從建筑時間來講應該是公元899年左右,比唐招提寺晚了一百多年。
開山堂建于距今300多年的江戶時代,原為祭奠德川將軍一家。1881年國寶“鑒真大師坐像”遷移在此安放。珍品每年只開放三天供民眾參觀瞻仰,現在供奉有一復制像供游瞻仰。雕像不能拍照,望著大師清癯、沉靜的面龐,不禁感慨大師的堅韌,為弘揚佛法,歷經重重磨難而終得如愿。
奈良城其實很小,沒有地鐵,交通主要是靠巴士和近鐵列車,十字交叉的近鐵奈良線和近鐵京都線,承擔起了類似地鐵的城市交通,非常方便。從近鐵奈良站坐四站到大和西大寺站換近鐵京都線,向南坐一站到西之京下來,走15分鐘就可到唐招提寺。
火車站出站走100米,就看到了一個較大的寺院,一開始以為就是唐招提寺,走近一看,原來是藥師寺,想想既然來了,也進去看看,還戲謔說這里是不是供著西天取經的孫悟空,結果進去一看,還真的與孫悟空有點關系,這里竟然主供奉著的是大唐三藏玄裝法師,是不是與孫悟空有關系?
出了藥師寺沿著一條林蔭道一直走大約10分鐘,路的盡頭就是唐招提寺。
從近鐵奈良車站出來往東走5分鐘左右,就到了奈良公園的范圍,奈良公園的范圍很大,包括了眾多的寺院和神社,最有名當然是奈良公園的梅花鹿。
沿著馬路往東走就逐漸上坡,樹林也越來越茂密,零星可見一些梅花鹿在游走,越往里走,梅花鹿就越多,味道也越來越重,馬路邊上開始出現了販賣一種專門鹿餅干的小攤,這些小攤的周圍都圍著數只梅花鹿不肯走開,等著游人買了餅干喂它們。
森林中出現的一條游步道,直接通向春日神社,為了防止鹿傷人,兩邊都用欄桿圍了起來,不時也可以見到不少梅花鹿懶洋洋在曬太陽。
一直好奇為何奈良公園有這么多的梅花鹿,翻了很多資料后總算是搞明白了一點,這里的梅花鹿與春日大社都是有關系的。
春日大社于768年為了守護平城京及祈禱國家繁榮由藤原氏一門所建,供奉的是藤原氏的氏神,據說氏神是乘鹿而來,鹿是氏神的使者,所以這些鹿也被供奉起來。藤原氏家族是當時的朝廷重臣,自幫助一位天皇取得皇位后一直大權獨攬,是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一直延續了300年。
春日大社的正門,沿著道路的兩邊,排滿了一排排的石燈籠,有些看起來較新,有一些明顯已經是非常古老了。
春日大社始建于公元768年,后被戰火燒毀,現在的建筑都是江戶時代的重建的。但它的樓門、石燈籠、石佛、鎧和胄等都是珍貴文物。每年在春日大社舉行社火活動,千余只馴鹿漫步其間,原始森林與春日大神殿融為一體,成為文化風景的典范。
沿著入口的道路兩旁,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石燈籠,這些燈籠都是祈福的信眾所供奉,據說在一些特定的祭祀日子會全部點亮,可以想象,那時滿山遍野會是怎樣的一種輝煌!
大殿中和走廊間掛的這些鐵燈籠也是信眾祈福所供奉,上面用紙寫著供奉著的姓名、地址和意愿。
日本新人結婚,雙方全家都要到神社祈福,剛好看見一對穿著傳統服裝的新人舉行儀式,大概與基督教徒上教堂結差不多吧!
離春日大社不遠就是東大寺,是日本佛教華嚴宗總寺院,始建于公元745年,當時的寺名為總分國寺,由圣武天皇仿照中國寺院建筑結構建造。大佛殿東西寬57米,南北長50米,高46米,相當于15層建筑物的高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筑。大佛殿金堂的宇宙佛毗盧遮那鍍金銅佛坐象,高達16.21米,是日本第一大佛,稱為奈良大佛,僅次于中國西藏扎什倫布寺的“未來佛”,為世界第二大銅佛。
東大寺與鑒真大師也有很深的淵源,這里是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到達奈良后,暫時安歇的住處。鑒真到達日本以前,佛教已經在日本很興盛,但是隨意性很大,并沒有相關的戒律約束,普通人只要說自己信佛做和尚了,就是僧人了,并沒有任何的條律管理,。當時天皇邀請鑒真東渡,就是為了請他幫助日本佛教建立戒律。殿西松林中的戒壇院,是為鑒真大師傳戒而建,他是日本第一個授戒師。
被稱為世界遺產的東大寺正門——南大門,寬約50米、高約25米。于760年建成但因為火災燒毀了,于鐮倉時期被修復重建。南大門設有高大威猛的金剛力士像。
東大寺正殿,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筑,最早建于相當于唐朝時期的奈良時代,初建也是按照盛唐時風格,被毀后在鐮倉時代重建,現在的建筑是翻建于江戶時代,風格已經與最早的建筑完全不同,已經是典型的日本式建筑了。在大殿中有三個時期的大殿建筑模型,第一、二時期風格相似,第三代已風格迥異。
奈良公園中還有一座著名的興福寺,是日本法相宗大本山。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后,按孝謙女皇意愿,鑒真作為律宗高僧,應該負起規范日本僧眾的責任,杜絕當時日本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托庇佛門,以逃避勞役賦稅的現象,因此,孝謙下旨:“自今以后,傳授戒律,一任和尚”。但是,這引起了日本本國“自誓受戒”派的反對,尤其是興化寺的賢璟和尚等人,反對激烈。于是,鑒真決定與其在興福寺公開辯論,在辯論中,鑒真做出讓步,承認“自誓受戒”仍可存在,但是作為正式認可的具足戒必須要有三師七證,結果賢璟等人被大師的雄辯和精妙佛法折服,舍棄舊戒,愿追隨鑒真。
奈良最有名的特產是柿子葉壽司,上面的魚蝦等應該是腌過的,外面用柿子葉包裹,‘平宗’’是最有名的品牌,到處都有分店,總覺得這個東西不夠新鮮,沒敢去品嘗。
奈良住了兩晚的日式酒店--春日飯店,第一次嘗試睡榻榻米,感覺還不錯。這家飯店的員工服務真的不錯,就是日式房間中榻榻米上的草席味道太重。
到達中午的第一餐就在飯店的餐廳,比較典型的奈良式料理,味道很贊。
元興寺附近一條小巷中的一家壽司店,叫“福壽司”,里面的空間非常狹窄,一對老年夫妻在經營,老頭是主廚,老太太做服務生,菜單是壽司和海鮮拌飯,品質很棒,而且價格不貴!
看著這一碗充滿著海洋氣息的蓋飯,里面有海膽、大只甜蝦、烤鰻魚和鮪魚魚腩,下面是紫菜包飯,簡直是一份藝術品,都不忍入口了!
奈良城中充滿古色古香的小巷,因為市區不大,很多市民都以自行車代步。
中午到這家店門口竟排著長長的隊伍,放棄了,晚上早早地到了,竟然是第一個,主打日本本地出產的鰻魚,一點不油膩,很好吃!
第二天晚上找到一家網紅店,也是小小的,只有6張桌子,竟然有四張已被預訂,主廚和服務生均是一位小哥。端出的一托盤小小的精致菜肴,看著都是一種享受,都不舍得吃了!又上了奈良著名的雞湯做蘸料的冷蕎麥面,不禁要贊小哥的手藝高超,臨行時央求小哥拍了個特寫。
下午路過一條小巷時看見圍了一大群人,搞不清楚在干嘛,走進一看,是店家在現打年糕現賣,買了一盒嘗了下,軟糯不沾牙,后來看了貓頭鷹上的介紹,原來還是一家名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