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財團》是一部極具分量的書。說它有“分量”,第一個原因是這本書確實夠厚。中文版有足足800頁,洋洋80萬字,時間跨度長達150年。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書中對每一個歷史細節的描述,都以第一手檔案和各種原始資料為依據,最大程度地還原真實的歷史。
它的作者大有來頭。本書作者叫羅恩·徹諾,是美國作家協會主席,曾五次獲得普利策獎,是美國最負盛名的傳記作家?!赌Ω攬F》是徹諾的第一部作品,一出版就獲得了美國圖書界最權威的獎項“國家圖書獎”。徹諾后來又寫了《漢密爾頓傳》《洛克菲勒傳》《華盛頓傳》等重磅作品,獲獎無數。《財富》雜志稱羅恩·徹諾為“美國傳記作家的代表”。
這本書有分量的第三個原因,是它的中文版譯者也很牛。這本書是中金公司前董事長、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任行長金立群先生組織翻譯的。金立群先生對這本書傾注了巨大心血,前后用了兩年時間,三譯三校,并親自撰寫了長篇推薦序言,以金融專家的視角為我們指出這本書的重大價值。
這本《摩根財團》為什么重要?羅恩·徹諾說,他本來是想寫一部華爾街通史的,但這個題目過于龐大、不好把握。他想來想去,決定選擇一家最能代表華爾街的銀行來寫,這就是摩根財團。所以說,摩根財團作為美國金融史上影響力最大的私人銀行集團,你讀懂了這部摩根史,也就理解了美國現代金融業發展的來龍去脈。
那進一步說,為什么在中國急速發展的當下,我們需要回過頭來,深入理解美國金融史?金立群先生認為,現有的主流經濟與金融理論,是建立在西方國家的特殊歷史經驗上的,并不一定是在任何發展階段和任何條件下都普遍適用的真理。如果我們不去仔細分析這些理論產生的歷史土壤,只知道簡單地照抄照搬,極有可能吃大虧。所以,我們了解西方金融史,就能理解西方金融理論產生的源頭,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的經濟和社會。這也是為什么金立群先生要花費如此大心血譯介這本《摩根財團》的原因。
好了,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來為你詳細講述,摩根財團在美國金融史上的重大影響。
第一,我們知道,美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些巨型工業托拉斯組織,壟斷了美國經濟。但是,托拉斯的出現并不是美國工業大亨的勝利,而象征著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勢力的崛起。這是為什么?
第二,摩根財團發揮了巨大的能量,幫助美國奪取了全球霸權。一個財團助推一個國家稱霸,是怎么做到的?
第三,摩根財團膨脹的時候,就連美國政府都要限制它,甚至要為它出臺專門的法律。那么,摩根財團跟美國政府是怎么博弈的?
第一部分
好了,下面我們就先來說第一個重點,為什么說工業托拉斯的出現,象征著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勢力的崛起?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美國處于什么樣的經濟發展階段。在19世紀末,美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以鋼鐵、能源、鐵路、航運等為主的重工業革命。重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當時資本是稀缺的。
同時,當時全國性的大企業還很少,地方性企業勢單力薄,沒法單憑自身的信譽來發行股票和債券,必須要依靠華爾街財團的信譽背書,才可能募集到資金。也就是說,華爾街掌握著稀缺資本的流向,能夠左右工業企業的生死存亡,工業界不得不聽命于華爾街。不過,那時候華爾街對工業界還僅僅是施加間接影響,并沒有直接參與經營。
真正讓華爾街成為美國經濟的實際操盤手的,就是當時摩根財團的掌門人,皮爾龐特·摩根,也被稱為“老摩根”。老摩根的創舉之一,是一手組建了當時美國幾個最大的工業托拉斯組織——鐵路托拉斯、鋼鐵托拉斯和國際海運托拉斯。
你可能會奇怪,老摩根作為銀行家,為什么要組建工業托拉斯?按照常理,一旦工業資本聯合起來,反而有可能削弱金融資本的力量。
當時,美國工業界出現了過度投資、惡性競爭的趨勢。就拿鐵路來說。鐵路是19世紀的“互聯網”,是當時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也是資本最青睞的行業。當時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中,有60%是鐵路公司。公眾競相購買鐵路股票,期待著一夜暴富。而各大鐵路公司為了爭奪壟斷地位,競相鋪設鐵路線,造成了嚴重過剩。比如圣路易斯和亞特蘭大之間,就有20條鐵路線相互競爭,鐵路公司之間展開了慘烈的價格戰。
結果是,大量鐵路公司破產倒閉,中小投資者虧得血本無歸。由于這些鐵路證券是由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銀行集團來承銷的,憤怒的公眾遷怒于摩根,摩根財團多年苦心建立的商業信譽嚴重受損。更要命的是,鐵路行業的瘋狂投資和惡性競爭會造成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從而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毀滅性打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873年大恐慌。當時美國有89家鐵路公司出現債務違約,美國最顯赫的銀行之一杰伊·庫克財團,因為投機北太平洋鐵路股票而宣告破產,最終引發了一場金融崩潰。5000家商業公司和57家證券公司倒閉,紐約證券交易所自成立以來頭一次關門10天。
這次金融崩潰從某種程度上說對摩根是好事,因為它最大的競爭對手破產倒閉了,摩根財團一躍成為美國金融界的頭號玩家。但是,老摩根從未忘記這次金融崩潰的教訓,他決定整頓鐵路行業亂象,以鐵路托拉斯來避免惡性競爭。他是怎么做的呢?
一開始,老摩根是憑借他的個人威信,把鐵路大亨們召集到他的海盜號私人游艇上,坐在一起簽訂君子協定來組建托拉斯。這個協議也因此叫做“海盜號協議”。但是后來發現,這個方法根本行不通,總是有人通過暗中降價來破壞協定。于是,老摩根干脆親自動手,對破產的鐵路公司進行重組,把他的合伙人安插進這些公司的董事會,從而把公司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個過程被稱為美國鐵路的“摩根化”。通過這種方式,老摩根控制了幾十家鐵路公司,他將這些公司組建成一個巨型鐵路托拉斯,總收入相當于美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半。
除此之外,老摩根還發明了一種叫“股權信托”的辦法,進一步擴大了他的控制力。這里的股權信托,是指分散的中小投資者將他們手中的股票委托給銀行,讓銀行幫他們行使股東權利。這樣一來,銀行家就成了眾多中小股東的代言人,進一步掌控了鐵路公司。到1900年,以老摩根為首的華爾街銀行集團實際上控制了美國的整個鐵路系統。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摩根的鐵路托拉斯呢?一般認為自由競爭是好的,而壟斷是壞的,組建托拉斯是一種歷史的反動。但鐵路是一種帶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公共產品,當時幾十上百家小鐵路公司進行無序競爭的狀態,既不利于鐵路的穩定運營,又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客觀地說,摩根的鐵路托拉斯大大改善了美國鐵路的運營狀態,讓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得到了保護。當然,摩根財團也借此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成為美國經濟至高無上的領主。
在鐵路托拉斯大獲成功之后,老摩根又如法炮制,在1901年組建了鋼鐵托拉斯。當時,老摩根擁有的鋼鐵公司和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的公司之間形成了激烈競爭,鋼鐵行業也出現了價格戰和生產過剩。這一次老摩根的解決方案是,直接花4.8億美元買下卡內基的公司,從而組建了美國鋼鐵公司。這家鋼鐵托拉斯控制了美國鋼鐵總產量的65%,其市值占當時美國制造業總資本的1/6。老摩根在和卡內基簽完購買協議之后,站起來對卡內基說:“祝賀你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1902年,老摩根又組建了一家航運托拉斯,建起了一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船隊。通過鐵路托拉斯和航運托拉斯的聯營,老摩根控制了美國到歐洲之間的主要貨運網絡。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泰坦尼克號就屬于老摩根的航運托拉斯,是由老摩根親自批準建造的。他本來預定要參加泰坦尼克號的處女航,最后因為臨時有事而取消,逃過一劫。
所以你看,老摩根通過組建鐵路、鋼鐵和海運三大托拉斯組織,極大地控制了美國經濟。華爾街的銀行家們也紛紛效仿,組建了一批大型工業托拉斯。作者在書中把這一時期稱為“領主時代”,認為以老摩根為首的華爾街銀行家是那個時代的真正主人。
好了,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一個重點:工業托拉斯的出現,象征著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勢力的崛起。通過組建三大托拉斯組織,老摩根牢牢控制了工業界,成為美國最具權勢的金融資本家。
第二部分
不過,在20世紀初期,摩根財團雖然在美國國內呼風喚雨,但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還是一個小角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給摩根財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讓摩根財團一躍成為國際舞臺上的重要角色。這是怎么回事呢?這就是接下來要講述的第二個重點。
我們知道,兩次世界大戰導致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巨變。歐洲列強打得頭破血流,一蹶不振,而美國是這兩次大戰的最大受益者。兩次大戰讓美國擺脫了經濟蕭條,強勢崛起,最終取代大英帝國成為新的全球霸主。全球金融中心從倫敦金融城逐漸轉移到紐約華爾街,同時,美國的對外政策從傳統的孤立主義轉向積極干預國際事務,力圖打造一個由美國主宰的國際政治體系。
在這個過程中,摩根財團與美國政府高度綁定,成為站在美國政府背后的重要推手。具體來說,摩根財團干了兩件事:第一是介入歐洲事務,把國際金融主導權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第二是幫助美國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
我們就從一戰說起。1914年夏,歐洲傳來戰爭消息,普通美國人非??只?,導致股價暴跌。而嗅覺敏銳的摩根合伙人卻特別興奮,意識到這是一個大發戰爭橫財的好機會。這時候老摩根已經過世,他的兒子小摩根接班。小摩根與老摩根不同,他并不事事躬親,而是組建了一個精明強悍的合伙人團隊來管理業務。戴維森、拉蒙特等人主導了這一時期的摩根業務。
在一戰之前,美國是國際金融的債務國。因為工業發展急需資金,大量美國企業跑到歐洲去發行債券。摩根財團之所以能成為華爾街老大,就是因為它最早是在英國起家,在歐洲擁有廣泛人脈,能幫助美國企業募到大量歐洲資本。一戰爆發之后,歐洲缺錢了,他們要反過來向美國借錢。找誰借呢?當然就是他們的老朋友,摩根財團。
比如,法國政府就把摩根財團作為他們的財務代理人,要求貸款1億美元用于采購戰略物資。同時,英國政府也找到摩根財團,要求摩根為他們大批量采購美國軍火。為了公平起見,避免各國爭搶美國物資、哄抬物價,摩根財團干脆成立了一個“出口部”,作為所有參戰協約國的美國獨家代理采購機構。這里補充一個知識點:協約國是指一戰的時候,英法俄組成的軍事集團,他們的對手同盟國,是由德國和奧匈帝國等組成的軍事集團。
整個一戰期間,摩根財團為協約國采購了高達30億美元的戰略物資,占美國向協約國出售物資的一半。摩根成為全球最大的買主,全美的工商界大佬都擠破頭來巴結摩根,希望得到一張大訂單。而協約國用于采購的錢,相當部分是由摩根財團牽頭,在美國發行債券募集的。有了美國源源不斷地提供物資和裝備,協約國最終打贏了。有人認為,摩根財團是協約國贏得戰爭的最大功臣。比如英國報業大亨在訪問摩根財團時就說:“戰爭是在這堵墻里贏得的?!?br>
不過,雖然是協約國贏得了戰爭,但摩根財團和美國政府才是最大贏家。一戰給美國帶來了空前的工業繁榮和貿易順差,而留給歐洲的是一片廢墟和巨額外債。到一戰結束時,協約國欠下了美國高達100億美元的戰爭債務,其中英國欠40億美元,法國欠30億美元。美國一舉成為歐洲的最大債主,歐洲各國必須小心翼翼看美國臉色行事,歐美的權力天平已經完全倒向了美國一邊。
而摩根財團呢,不但撈到了巨額傭金,也一舉超越了曾經壓它一頭的歐洲老牌金融集團,如巴林銀行、羅斯柴爾德銀行等,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私人銀行。在戰后召開的巴黎和會上,摩根合伙人拉蒙特作為美國代表團的金融顧問出席。整個會議上摩根的影響力無處不在,以至于有官員抱怨說,好像是摩根財團在主持巴黎和會。
除了深入介入歐洲局勢,幫助美國奪取國際金融主導權,摩根財團還成為美國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的急先鋒。比如,拉美地區作為美國的后院,摩根財團很早就介入了,老摩根為美國獲得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美國政府花4000萬美金從法國手上買下運河的開鑿權,然后又策劃巴拿馬地區鬧獨立,從哥倫比亞分離出來建立了巴拿馬共和國。這樣,美國就排擠掉了英法勢力,向巴拿馬政府“永久租借”運河。此后,美國獨占巴拿馬運河的經營權將近一個世紀。
老摩根在這個過程中做了什么呢?首先,他為美國政府購買開鑿權的4000萬美金提供融資,甚至親自監督金條的運輸工作,保證了交易的順利完成;之后,摩根財團成為巴拿馬政府在美國的財務代理人,負責接收美國付給巴拿馬的補償款,并進行投資管理。由于老摩根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被稱為“羅斯??刂瓢湍民R運河的賬房先生”。
在亞洲,由于英、法、德等老牌列強先到一步,早就劃定了各自的勢力范圍,來晚了的美國想強行分一杯羹,就借助摩根財團來敲開大門。比如在中國,摩根財團于1909年出面組織了一個美國銀團,與英法德銀團進行交涉,要求利益均分。在摩根的努力下,美國爭取到了和英法德平起平坐的地位,共同控制晚清政府的金融體系。
10年后的1919年,趁著歐洲各國還沒從一戰中緩過來,美國想趁機擴大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于是,摩根合伙人拉蒙特親自出馬組織了第二個面向中國的銀團,企圖加強對中國的金融控制。消息傳出后,拉蒙特在上海受到了幾百個愛國學生的圍攻,這次銀團計劃最后不了了之。
看到在中國的利益沒戲,拉蒙特心懷憤恨,轉身把日本發展成了摩根在東亞的最大客戶,并且在亞洲事務上完全倒向日本一邊。在“九一八事變”中之后,拉蒙特還替人撰文,在《紐約時報》上為日本軍國主義辯護,稱日軍保護東北的“南滿鐵路”,就像美國政府保護巴拿馬運河一樣,是無可厚非的。此言論一出,極大地誤導了國際輿論。
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摩根財團作為一家私人銀行,是如何在國際舞臺上長袖善舞,為美國和自己撈取好處的。
好了,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二個重點,摩根財團成為美國奪取全球霸權的幕后推手。通過在一戰中的積極作為,摩根財團把國際金融主導權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摩根還幫助美國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
第三部分
如果說在對外事務上,摩根財團與美國政府的利益基本一致,那么在國內事務上,它們卻常常起沖突。實際上書中有一條暗線,就是摩根財團與美國政府相愛相殺的博弈過程。美國金融史上最著名的法案《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就是二者博弈的產物。這是怎么回事呢?這就是接下來要講述的第三個重點。
前面提到,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的“領主時代”,美國工業界的力量相對弱小,政府部門的管理能力也有限,基本不插手經濟事務,美國經濟的控制權實際上掌握在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金融家手上。但是,隨著美國工業的日益壯大,政府的財力也越來越強。美國政府不再是一個“小政府”,而是開始越來越多地介入經濟管理事務,加強金融監管,目的是逐步縮小私人金融資本的權力。這當然就和摩根財團的利益起了沖突。而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會讓這種矛盾沖突變得更加尖銳。
比如美國歷史上著名的1907年金融崩潰。這次金融崩潰很大程度上是由華爾街的過度投機引起的。不過平心而論,當時的摩根財團并沒有參與投機,因為老摩根嚴令禁止投機業務。在大恐慌的危急時刻,當時已經處于半退休狀態的老摩根親自坐鎮華爾街,憑借個人威望組織起了大規模救市行動,挽救了幾十家經紀行,也讓紐約市政府免于破產。在這次危機中,老摩根扮演了英雄一樣的角色。
但是,這次危機也讓政府和公眾看到,沒有外部監督的金融體系是危險的。華爾街的投機沖動讓美國每十年就發生一次金融危機,總不可能每次都靠老摩根來救市。政府和民眾一致要求,對金融業進行改革,結束金融業的無政府狀態;并且要加強金融監管,在發生危機時,要有政府出面來干預。這些事情誰來做呢?當然應該是中央銀行。你可能很難相信,一直到1913年,美國還沒有自己的中央銀行,是當時西方列強中唯一沒有中央銀行的國家。
于是,建立中央銀行被提上國會的議事日程。但是公眾擔心,如果以摩根為首的私人財團控制了中央銀行怎么辦?尤其是,當時老摩根力主借鑒英國模式來建立中央銀行,而英格蘭銀行本來就是一家私人所有的中央銀行,這更加深了公眾的擔憂。
華盛頓與華爾街經過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最終達成了一個折中方案:美國中央銀行由12家私營的地區儲備銀行組成;但在這12家私人銀行之上,要有一個中央管理機構,也就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位于華盛頓,成員由美國財政部長和總統任命。美國政府希望以此來制衡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勢力。根據這個方案,1913年12月,美國總統威爾遜簽發《聯邦儲備法案》,美聯儲正式成立。
這就是美國政府與摩根財團博弈的第一回合。不過,事與愿違的是,美聯儲實際上并沒有削弱摩根財團,反而是摩根暗中駕馭了美聯儲,從而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之后一戰爆發,摩根財團與美國政府在外交事務中珠聯璧合,雙方進入了一段蜜月期。
直到十多年之后,發生了1929年金融崩潰以及隨后的大蕭條,引發了美國政府與摩根財團的第二回合博弈。大蕭條使美國經濟遭受重創,胡佛總統狼狽下臺,而羅斯??偨y上臺后推行新政的第一把火,就是成立聽證會,徹查華爾街。當時社會輿論認為,是華爾街銀行家在1920年代進行肆無忌憚的內幕交易、操縱股市和欺騙公眾,最終引發了1929年金融崩潰。
那時候,美國的銀行業是混業經營,也就是說,一家銀行可以同時從事存貸款業務和證券業務。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這會造成什么后果呢?比如明目張膽地欺詐公眾。有的銀行對拉美地區的貸款出現了壞賬,銀行就把這些壞賬重新包裝成很有吸引力的新興市場債券,通過下屬證券機構出售給公眾。除此之外,內幕交易也屢見不鮮。像摩根財團在鼎盛時期,曾在112家大公司中占有72個董事席位,這些公司大多又是上市公司,想要阻止摩根合伙人在其中進行內幕交易,簡直是不可能的。
不過,聽證會上所揭露出來的最駭人聽聞的丑聞,是摩根財團利用股票承銷而進行的大規模賄賂案。在股市節節看漲的1929年,誰能“打到新股”,誰就相當于發了一筆橫財。而摩根財團就利用它股票承銷商的身份,把新股賣給和它關系密切的政商界精英,這些人一轉手就能獲得50%以上的利潤。接受了摩根股票的人物包括美國前總統、共和黨與民主黨的黨主席、財政部長、海軍部長、參議員等等。這份受賄名單讓美國公眾大為震驚,民意沸騰,要求政府立即對摩根采取行動。
而羅斯??偨y采取的行動,就是簽署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這個法案的核心條款之一,就是規定銀行業分業經營,一家銀行要么從事存貸款的商業銀行業務,要么從事證券交易的投資銀行業務,只能二選一。這樣做的目的,是把較低風險的商業銀行業務與高風險的證券業務分開,以保護公眾投資者的利益。而摩根財團作為這兩類業務的最成功的合體,是這部法案的最大受害者,它面臨被肢解的命運。
不過,摩根財團就像是希臘神話中的九頭蛇海德拉,你砍掉它一個頭,它就會馬上長出兩個來。肢解后的摩根財團分裂成了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后來經過一系列的合并,J.P.摩根成為了今天的摩根大通銀行,是美國最主要的商業銀行,吸收了美國存款總額的1/4。而摩根士丹利則發展成為全球最成功的投資銀行,它的廣告語是,“上帝要融資,也會找摩根士丹利?!?br>
而那部在美國金融史上最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在讓美國金融界經歷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分業經營后,最終在1999年被取消。不過,在2008金融危機之后,美國政界關于重啟這部法案的呼聲不斷,奧巴馬和特朗普都曾提出要重啟這部法案。看來,華盛頓與華爾街的博弈,還將繼續下去。
好了,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三個重點,摩根財團與美國政府一直處于相愛相殺的博弈狀態。1913年美聯儲的成立,以及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頒布,就是二者博弈的產物。
總結
第一,工業托拉斯的出現,象征著以摩根為首的華爾街勢力的崛起。通過組建三大托拉斯組織,老摩根牢牢控制了工業界,成為美國最具權勢的金融資本家。
第二,摩根財團成為美國奪取全球霸權的幕后推手。一戰中,摩根財團把國際金融主導權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還幫助美國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
第三,摩根財團與美國政府一直處于相愛相殺的博弈狀態。1913年美聯儲的成立,以及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頒布,就是二者博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