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讀者的留言:
去年過年給媽媽買了一雙鞋,她拿到后首先問多少錢,我說八百。她直到現在都沒有穿過,一直收在柜子里。每次問她為啥不穿?她都回答,現在有別的鞋還能穿,等這些鞋都穿壞了,再穿那雙!
今年我都愁不知給她買啥東西合適了。
還有另一位朋友也講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同樣是給媽媽買了雙品牌運動鞋,當時的價格也挺貴。好像沒什么印象媽媽穿過,七八年過去了,他自己都搞忘記了。后來他自己的孩子也上小學了,有一天孩子說學校搞活動要一雙白色的運動鞋,他正準備給孩子去買,沒想到奶奶突然說,我有一雙!可以拿給孫子穿。正好現在孩子的腳和奶奶的腳差不多長。
只見奶奶從柜子的深處拿出來那一雙多年前朋友自己買給她的那雙運動鞋。當時就震驚了,這鞋居然放柜子里這么久。
后來的事情更是讓人哭笑不得!
第二天,孩子穿上這雙有年頭的運動鞋上學去了。下午,他下班后剛進小區大門,就看見一個孩子同學笑嘻嘻的拉住他的衣服,很開心告訴他:“叔叔,今天我們在踢球的時候,太搞笑了,明明一腳踢出去,他的鞋底和球一起飛出去了!哈哈哈哈......”
這個現象是上一代人的普遍現象,他們的童年經歷了特殊的物質匱乏的年代,也給他們的生命留下了不能磨滅的烙印。
每個人對自己生命的頭12年都有一種深深的認同。就算現在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很多人仍然固守著這份認同。就算知道已經不合時宜,但是一旦改變就會非常難受。于是,意識玩了更多的花招,讓認同隱藏得更加巧妙。
我的父親幼時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再加上原生家庭的教育,那種匱乏感和不配得的感覺一直伴隨著他。其實我們家經濟條件還不錯,但是在買東西上,他卻顯得過分的謹慎。買菜要去相對遠一點但是價格便宜的菜市場。寧愿在家下面條也不去餐館吃飯,他會意識上給出很多別的理由,比如不健康,不衛生,麻煩。但是,深層次的,依然是對幼年生活的深深認同。
如何拋棄這些匱乏感和不配得感,這是父母一代自己要修的功課,我們無能為力。我們或許需要了解,應該怎樣做到“如其所是”地去愛他們。
如果父母的匱乏感和不配得感很重,我們卻送給他超出他心理承受范圍的禮物,那么,我認為這不是在愛父母,這是在愛自己。
愛那個想要得到父母認可的小孩;
愛那個想向父母表現自己多優秀的小孩;
愛那個恐懼、羞愧的小孩!
用那樣的方式去愛父母,收獲的卻有可能是失望、憤怒。
怎樣去愛父母,才是真的“如其所是”呢?
在這里給大家舉個例子:
我的老師,有一次帶著他的母親去商場選鞋子。老母親試一雙400的鞋子,很舒服,也很滿意。一問價格,400元,立刻覺得太貴了。
老師開始跟售貨員講價。其實大家都知道商場是不能講價的,但是老師提前和售貨員打了招呼的。于是他們兩人就開始像模像樣的講了價,最后價格定到240元。
沒想到老母親仍然覺得貴了。老師又悄悄和母親商量,說自己認識管這一片的工商局的朋友,一會兒他去問問能不能拿到進價。
于是他帶著母親回家了。隨后,他就返回商場花400元買下了這雙鞋。
回家后拿給母親,說最終朋友以150元拿到了鞋子的進價。
母親非常滿意的收下了鞋。
“如其所是”的愛一個人方法有很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親密的人,需要“如其所是”的理解。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相信我們一定會獲得生命的智慧,來與周圍的人和事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