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線:李大釗被迫出逃與返回北京
序幕:
“反對張勛復辟,誓死維護共和……”北京街頭傳來了李大釗鏗鏘有力的演講,民眾也跟著一遍遍高呼!
同樣是留洋回來的青年人,一品等一黨人卻向復辟黨馬隊長告狀:“說有人煽動民眾反對朝廷。”
瞬間,街頭鐵騎呼嘯,發起了追捕李大釗的行動。
混亂期間,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一切。
“抓大胡子!”街頭傳來的呼喊聲讓人為李大釗捏了一把汗。幸好世炎及時報信,章士釗緊急護送大釗去上海避難。
北大校園的師生也掀起了反對復辟的熱潮,同學們自覺地做小旗上街宣傳。
風聲更緊了,郭心剛、鄧中夏、李大釗都上了抓捕的名單
??♀?蔡公遠見:借鬧劇為北大謀出路
蔡公帶著辭職信去教育部,恰巧碰到了拿著牌匾立于教育部門口的魯迅,兩人都是要表明不與張勛同流合污立場。蔡公借機邀請豫才去北大任教,并勸魯迅態度已明確,趕快回家,安全第一。
教育部總長范源淵( )接待蔡公,三個人的對話道出了此番鬧劇背后的真相:親日的段祺瑞要出兵歐洲,黎元洪不愿意讓段祺瑞專政,黎元洪上了張勛的當,張勛上了段祺瑞的當。黎元洪請張勛協調黎段之爭,結果引狼入室。張勛受段祺瑞的慫恿,讓黎元洪退位,讓小宣統復位。結果遺臭萬年。
段祺瑞在天津發布了討逆檄文,準備攻打京城。張勛的5000辮子軍肯定不堪一擊,段祺瑞肯定會卷土重來,既打垮了張勛,又趕走了黎元洪,還落得一個維護共和的名聲,真是一石三鳥。
范部長提醒蔡公:“北大是新思想的發源地,這種局勢蔡元培要避避,否則會成為段祺瑞的籌碼。”三人都知形式發展,蔡公連夸局長高明,局長卻也深知蔡公來的目的。
聰明人的對話有趣!
??♀?李大釗與兩兄弟見面
兩兄弟英雄少年,氣度不凡。李大釗自嘲是倉皇出逃,狼狽不堪。
學院門口,陳延年和喬年仍在賣《新青年》,柳眉也在。但是學院關門,商店關門。青年人對兩次復辟完全不能理解。
李大釗幫助青年分析局勢:“改革之所以艱難,是因為張勛容不下新思潮,局勢不容樂觀。陳獨秀曾預言,袁世凱后會出現兩大軍閥,內憂外患,結果都變成現實。”
延年提出用“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原則”解決中國問題,或許是唯一出路。李大釗又分析為何不可行:“一是歐洲無國用此治理國家,二是年輕人要多看多聽。”
??♀?蔡公筑夢:北大教育改革
昨天買的衣服今天又不能穿了!大街上到處扔的是清朝服飾,馮國璋代行總統。
晚上,蔡元培唱著京劇,抒發著自己掩不住的高興心情!范源淵來訪,帶來禮物,開玩笑說這是段祺瑞給蔡公的“嘉獎”:退回辭職信;教育經費增加,為北大招募有才志士。蔡公邀請好友一醉方休,以解近三個月的憂愁。
復課后的第一次會議,蔡公談到戰亂后北大的夢想:北大教育改革教學,紅樓即將俊工,聘任工作,暑假安排。
陳獨秀提出外籍教授解聘和管理問題。外籍教授由教育部管理,北大只發工資,不好管理。學校要有職有權,才是最好的管理辦法。
其中辜鴻銘的問題較大,蔡公另列討論。
陳獨秀興奮地告訴蔡公并申請去上海接胡適。胡適未獲博士學位,但是,蔡公的聘書等一切早準備好,實屬破例中的破例!此時,周樹人(豫才)也來到北大,與陳獨秀在蔡元培辦公室相遇,兩相見恨晚。
蔡公與魯迅談到兩件事:一是新文化運動添了一員大將,請魯迅來北大任教,入伙新青年。二是設計北大校徽。蔡公認為當時的魯迅看問題最尖銳,評價極高!
??♀?好友父子久別重逢
陳獨秀去上海,君曼準備很多東西,讓帶給兩個孩子。
誰知胡適回老家績溪了。
易白沙和鄒永成趕來相見,三人緊緊擁抱,熱血男兒的真性情。此時,易白沙在湖南教書,鄒永成部隊已解散做了顧問,兩人還合作做軍火。
曾經,在廣州,孫中山先生告訴易白沙:“必須打倒軍閥!”
陳獨秀說西方國家也如此。
“軍閥混亂,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中國沒有一個領袖。共和國的締造者,靈魂人物,卻被一個個軍閥玩弄于鼓掌之中,令人寒心,令人心痛”,易白沙心痛地說:“中國完了!”說著說著痛哭流涕,看得我們也是心痛至極!
李大釗被迫逃亡,卻趁機考察國情,清理自己的思想。面對張勛的失敗,國民也開始反思。“文化啟蒙,思想運動”,最終要找到真正救國之路!
父子三人相聚,汪孟鄒批判陳獨秀別在兒子面前“裝”!
父子從談吃包子到談國家,引申到延年和柳眉的純潔友誼。延年提出了,全社會的人通過自律,實現道德完善,超越家庭和戀愛的友愛原則。
段祺瑞宣布中國對奧地利、德國的宣戰,協約國和美國相繼向中國政府保證,盡力贊助中國在國際上享有大國當有之地位及其優待。
??♀?蔡公功勛:北大校徽誕生記
對于周樹人設計的校徽,一方認為反映了北大肩負著開啟民眾的重任,有脊梁的象征意義。三個人排列上面,兩個人靠背的是學生,下面兩個是彎腰弓背的學生老師,用肩部托起兩個學生,甘為人梯的老師,學生志存高遠,北大薪火相傳。反方卻認為太抽象,巧計輕浮。
胡適來了,陳獨秀與其擁抱和鞠躬,兩種禮儀顯示了新思想。
兩人吃涮羊肉,陳獨秀充滿希望地說:“《新青年》交由李大釗和胡適主辦。”
胡適敬佩陳獨秀的二十年不談政治,專注于開發民智、啟蒙思。表明自己的態度:“無怨無悔,做一頭弘揚文化的徽駱駝。”
【百度徽駱駝: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金聲(字正希)抗清被俘于績溪(胡適家鄉)叢山關,他密令部屬退守皖、浙邊界的荊州山區,利用地形,封鎖四嶺,不降異族,要做徽駱駝,意為不畏艱難,不怕犧牲,任勞任怨,跋涉不止的精神,徽駱駝之名由此不脛而走。”不過,由于徽州人愛出外經商,所以徽駱駝多用來比喻徽州的商人。《績溪牛與徽駱駝》一文中說,處于皖南深山中的績溪縣并不產駱駝,這是一個典故。滿清滅亡了南京的弘光政權,逼近徽州府,金聲、江天一扼守績溪叢山關奮勇抵抗,卻終因寡不敵眾而被俘,金聲被俘前告戒部下:“要做徽駱駝,不降異族”。后來滿清績溪縣第一任知縣侯憲武上任沒幾天,就死在城內舒家巷人的菜刀下,幸而縣署衙役誑稱涇縣竄匪襲衙,才避免了一場屠城之災。在績溪東鄉,金聲余部和這里的人民扼守山谷,堅持抗清,奉明朝正朔百余年之久,這正應了績溪人那股牛勁了,后來胡適先生在給同鄉會的題詞中多次用“努力做徽駱駝”來激勵績溪同鄉,徽駱駝之名遂遠播海內外。】
蔡元培來看適之,又是緊緊地握手,蔡公愛才也是愛國!諄諄教導:“新文化運動方興未艾,如履薄冰。你們兩個一個先鋒一個主力,周樹人也是一員主將。”
??♀?蔡公信任:用事實證明能力
蔡元培卻希望胡適開設《中國文學》。胡適選擇了《中國哲學史》,他認為,新文化運動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是在傳統文化的襁褓里誕生的。因為東西文化的不同,所以應該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過程系統梳理,幫助大家理清二者的關系。蔡公贊同。胡適的導師竟然是杜威,還是杜威的高材生。
自古人才千載恨,至今甘醴還是二鍋頭!
黃侃和申樹對北大教授新評議議員候選人名單意見很大,黃侃和辜鴻銘找蔡公評理,直指胡適的才學不夠。北大聘任教授也要遵循學術研究和政治思想原則,并提出三條標準:一要共和,二要為人師表,三要在學生中有口碑。
胡適,實驗主義大師杜威的高徒,在學生面前有廣大的影響。在學生面前做演講,用事實證明能力。
三個月的時間,學生不能安下心來學習。三個多月的時間,北大的同仁不能平心靜氣的來研究學問。令人痛心!文化運動還搞不搞,蔡公說:“初衷不改,堅定不移!”
胡適的演講主題《大學與中國高等學問之關系》
如今我們回來了,請你們看分曉吧!
——《荷馬史詩》
辜鴻銘挑釁說:“尊貴的王者也要傾聽別人的意見。”
胡適闡述自己的理解:“我不在乎它的語音、語調,我在乎的是他所表達的內容:如今我們回來了,請你們看分曉吧!這句話是我想對你(辜鴻銘)說的,也是我想送給在座的每一位,也是我們北大人對一個舊的文化的宣言,也是我們對辦好新北大的一個鄭重的承諾!”
亂局中北大該如何辦?胡適立誓:“苦口,禿筆,也要促進中國邁進世界的進程!”
全場師生掌聲雷動,這掌聲是來自心靈的振奮!
??♀?蔡公公義:辜鴻銘該如何存在
“清除辜鴻銘,北大不是清廷遺老的庇護所!”這樣的呼聲在北大越來越高。蔡公引導學生,北大學風是不人云亦云。
胡適建議保障評議會的權威性、學術性、嚴肅性,選學生代表參加校評議會旁聽,討論師生共同關注的問題。
對于辜鴻銘(湯生)持兩種意見,蔡公尊重學生提出的意見即課堂教學問題,制定解決措施—勸誡談話
辜鴻銘在家不由感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梳頭的,按摩的,研磨的,泡茶的,仆人就六七個侍候。
蔡約辜談話,辜鴻銘提著南點見蔡元培,還帶兩個仆人,蔡送家鄉茶作為回禮。
蔡問:“離開北大愿意嗎?為何?”
時局動蕩中,對辜鴻銘來說,北大就是他唯一的安身立命之所。
蔡幫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并不是庸才,而是課堂問題,重視講軍師主義,不講詩歌。
蔡約定:一個月時間,讓學生回到課堂才是留在北大的唯一辦法!
辜鴻銘的自信令人佩服:“我怕沒有那么大的課堂。我要辦系列講座《論中國精神》,因為教育就是要幫人明辨是非,這是我的道場!
這句話回到教育的本質!引發現代教育著——我的共鳴。
辜教授講《中國人的精神》
我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
中國的本質是什么呢?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情緒。中國人的禮貌是發自內心的,他們懂得自己的感情,他們會將心比心。我們中國人的禮貌是發自內心的,是一種散發著芬芳的香水。中國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中國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的心靈與理智的和諧。我辜鴻銘將終身致力于弘揚與傳播這種偉大的文化九死而無悔。
蔡公受辜教授的感染,提醒胡適:“新文化運動不要走極端。”
“中國人用心,外國人用腦。”這一幕,我對這句話感觸很深,這不就是關于心靈嗎?情緒、感情、禮貌,這能用理性來完成嗎?
??♀?窺見新青年的思想將照亮中國
李大釗仍在南方考察,他看到底層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反思資產主義社會,探尋中國民主發展之路。
陳獨秀致信李大釗,請他回北京。國難當頭,不當官,搞新文化與文化運動。
此時,李大釗有了新思想:“對于像袁世凱、段祺瑞這樣的反動暴力派,善良的公民有革命的權利。”11月11日,李大釗放棄朋友推薦他做官的機會,踏上了以思想為革命、為使命的新道路。
《新青年》主力胡適 陳獨秀 李大釗三人終于聚首!
(第九、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