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的海洋里,你不知道下一塊礁石會是何種模樣。
在來北京滿三年的時候,我辭去了新媒體運營的工作,成了一名科普譯者。
都說文學翻譯是個寂寞的行當,科普翻譯又何嘗不是如此?夾在科學與文學之間,兩頭都略懂一點,但不懂的東西更多。我是理工科出身,自從接觸翻譯開始,我就一直有意識地補習外語;如今真的以翻譯為業了,又常常要查閱相關的教材、論文。科普翻譯常常要接觸到新的知識,如果要翻譯書,更是要對這個話題有相對深入的了解,所以“現學現賣”的能力很重要。在知識的海洋里,你不知道下一塊礁石會是何種模樣。
很多科普書都會找相關專業領域的人而不是專業譯者進行翻譯,質量良莠不齊,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翻譯其實包括輸入和輸出兩個過程,輸入考驗的是譯者對內容的理解能力,輸出考驗的是漢語表達能力。所以,不是說英語能力強就能做翻譯,還有一半功夫在中文表達上呢。理科生又尤其缺乏寫作方面的訓練,要想成為好的科普譯者或作者,一定要自己有意識地練習、提高。這里順便教大家一個選書的小竅門:一個好的科普作者翻譯的科普書,質量一般不會差,因為他們在知識素養和表達能力上都過關了。當然,這是一般情況,一本書的質量怎么樣只有看了才知道。
其實對我而言,翻譯最大的成就感其實不在于作品得到肯定,也不在于報酬,而在于完成作品這件事本身。優秀的科普文章、書籍往往融合了理性的思考與不經意間流露的情感,其豐富和細膩程度不亞于文學作品。閱讀這樣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種快樂,如果能成功將它的情感傳達出來,那么快樂又添一倍,感覺仿佛是自己寫了一篇好文章。雖然明知道沾了作者的光,但這小小的虛榮心恰使我能更好地專注于翻譯的過程。
幾年前種下的夢想,終于在今天曙光乍現。我大學學工科,大二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翻譯科技資訊,后來在工作之余兼職翻譯,竟不知不覺走到今天。中途有不少波折,最終卻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眼前,又是一個新的起點。
本文為“好中文的樣子”第一課課后練習作業。題目很簡單,寫起來卻并不容易,一不小心就會寫成流水賬。最終寫成這篇,感覺更多是在講述個人的思考,而非自身經歷、行業見聞,標題我也不太滿意。不過寫這個話題是一個很好的審視自己的過程,將來也許會重寫一篇,希望能比這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