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問題的問題》是老舍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說,小說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自然條件優良、交通便利、設備齊全的農場,按理說應該很容易盈利,結果在一位叫丁務源的主任治下卻越來越賠錢。因此,農場股東派來一位新的主任尤大興,尤大興踏實肯干,技術過硬,眼看就要帶領工人們扭虧為盈,可是最終卻被丁務源設計趕出了農場。
小說通過前后兩任主任的不同管理方式,深刻的諷刺了當時在中國辦事靠人情關系,而不是靠本事、靠業務的荒誕現象。今天我想討論的是,為什么在兩位主任的權利爭奪中丁務源會獲得最終的勝利?丁務源的這種辦法在今天或者未來是否還能行得通呢?
那么,先讓我們看看兩位主任是怎么管理農場的。
丁務源是個八面玲瓏的人,他的管理理念是“一切都是人事”。他來農場的第二天就記熟了每一個工人的名字和家鄉,他和每一個人親切的攀談,親熱的拍打著他們的肩膀,本來工人們對丁主任任人唯親心有怨言,甚至有些人還準備辭職,但在丁主任的一凡“拍打”之后,就都乖乖繳了械,“丁主任是個朋友”。而丁主任的管理方法呢?主要有兩招,“敷衍大法”和“放任自流”。
他認為敷衍能解決一切,凡足以使事情敷衍過去的手段,都是絕妙的手段。遇見事情,他總是斬釘截鐵的下這樣的結論“沒有問題,絕對的!”說完這一聲,他便把問題放下,而閑扯些別的,使對方把憂慮與關切馬上忘掉。
工人們消極怠工,從工作八小時自動改成七小時,待到丁主任進城時干脆就整天休息,丁主任并不吱聲;工人們工作時間打麻將推牌九,丁主任不但不管還加入進去大殺四方;輸了錢的工人們沒了賭資,開始拿農場的雞鴨果蔬,丁主任照樣默許。
尤大興是個不茍言笑的高材生,從美國園藝專業畢業,他想把所學獻給祖國農業,工作與學問是他的生命。他來的第二天就穿著工衣和工頭把農場每一個角落都檢查到,把一切問題都記在小本上。他重新規定了管理制度并以身作則,六點半起床,七點上工,下午一點上工,五點下工,晚上九點半熄燈。他記不住大家的名字,可他一眼就能看出誰是有經驗的工人,誰是混飯吃的。
他以結果論英雄,存在的問題都要一條一條的去解決,“你們三個,去把葡萄枝子全剪了,不打枝子下一季沒法結葡萄,限兩天打完。”“你們三位給果木涂灰水,該剝皮的剝皮,該刻傷的刻傷,限三天做完。”“你們二位去給蔬菜上肥,你們二位去給該分根的花草分根。。。”
工人們沒法不工作,因為尤主任就在他們身旁,他不呵斥人,也不著急,但是他的話并不客氣,老是一針見血的使工人們在反感中又有點佩服。工人們剛想放下活,尤主任就會忽然趕到,問他們怠工的理由,工人們答不出,要開水嗎?開水早送到了,熱騰騰的一大桶。要吸口煙嗎?有規定好的時間。至于偷雞鴨?尤主任安排了守夜的人,連雞鴨每天下多少蛋他都是心里有數的。
按理說農場的股東們應該直接罷免了丁務源,讓尤大興放開手腳,這樣不就盈利了嗎?可惜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丁務源不但沒有被罷免,反而利用農場的工人們趕走了尤大興。為什么是丁務源獲得了“勝利”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丁務源抓住了人性的弱點。
丁務源自上任開始,就開始給每一位股東和股東太太們送禮,農場里的雞鴨果蔬都被他拿來打通關系,拿人手短,吃人嘴短,所以當農場不斷賠錢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好意思說罷免丁務源。農場里的工人們拿東西,丁務源不但不管,還要跟他們分享烹飪的經驗,這讓工人們感激涕零,他們覺得丁主任是真心對自己好呀。殊不知,從上到下都被丁務源抓住了他們的一個弱點,貪婪。
丁務源和股東們混熟之后,就開始承辦股東們的宴席,煙,能買“炮臺”就買“炮臺”,酒,就算找不到茅臺也得是綿竹大曲,就連糖也得是冠生園的。如此一來,股東們都覺得丁務源能辦事,值得托付,因為丁務源給他們爭了臉。此外,小說中的第一配角秦妙齋是扳倒尤大興的關鍵人物,正是他帶領工人們“造反”趕走了尤大興,他是丁務源借刀殺人的那把刀,他之所以擁戴丁務源,就是因為丁務源是唯一愿意稱他這個草包為藝術家的人。這是丁務源抓住的第二個人性弱點,虛榮。
丁務源對工人們的管理態度可以說是“放養”,他要的就是工人們的死心塌地,所以他跟工人們打牌,暗許他們偷東西,他知道,這些被他寵壞的工人再也不會容忍別人來領導自己,因為他已經在這些工人們的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這是人性的第三個弱點,懶惰。
正是抓住了這些弱點,丁務源才一步一步的將農場變成了囊中之物,才能在尤大興來了之后胸有成竹的進了城,他知道,他埋下的種子一定會發芽,然后把尤大興頂走。
二、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雖然丁務源掌握了股東和工人們的弱點,但仔細想想,這些其實還不足以讓股東們忍受一個賠錢的農場管理者而不去罷免他,不足以讓本該本分生活的工人們忍受一個只會敷衍的領導者,所有的一切還需要一個觸發點,這個觸發點就是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小說的第一句話,其實就交代了故事背景,“任何人來到這里——樹華農場——他必定會感覺世界上并沒有什么戰爭,和戰爭所帶來的轟炸、屠殺與死亡。”這句話其實正說明了,當時的中國處于戰亂之中,而戰爭所帶來的轟炸、屠殺與死亡其實震懾著人們的心緒,這個貌似世外桃源的農場實際上是包裹在戰爭的恐怖之中。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人們對于付出的長期回報會有極大的懷疑,說不準哪天戰爭就打到這個農場了呢?所以爭取眼前利益可能是一種更有利的選擇。這種心理正是那個觸發點。因為這種心理,股東們沒有罷免丁務源,起碼現在丁務源在不斷的給他們好處呀,如果直接罷免了他,股東們最少得兩年以后才能有收益;因為這種心理,工人們也忍受了領導得敷衍,起碼在他治下,大家眼下都能撈到好處。
由于這兩個原因,丁務源趕走了尤大興,重新坐回了他的主任寶座。那如果把丁務源的這種“萬事不成問題”的辦法用到今天,還行得通嗎?其實老舍先生自己已經做了回答。小說的題目叫“不成問題的問題”,這種“不成問題”恰恰就是問題所在。在市場經濟盛行的今天更是如此,一個企業,最終能夠存活下來靠的是產品,而一切的敷衍、臃腫的人際關系都將成為企業高效運轉的絆腳石。
不得不承認的是,今天的中國,個別地方仍然存在這種“不成問題”的問題,但是這樣的現象正越來越少。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介入為企業引來了競爭機制,從而自上而下的讓企業排斥推諉扯皮的行為模式,越來越多的企業以結果論英雄,以效益為第一發展要義。人們不用在絕望中只顧眼前利益,幾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長遠規劃。所以我說,靠丁務源的那一套,在今天的中國肯定是行不通的。
很多人把《不成問題的問題》看成職場教科書,這樣的觀點我很難茍同。人們總說中國是人情社會,干什么事情都得靠關系,所以像丁務源那樣,會拉關系會做人,就能辦很多事。但是今天的中國正在轉變,以前需要拉關系的事情正在變得規范化、制度化,雖然仍有不完善之處,但是我們在不斷進步。中國七十年來的巨變,正是由千千萬萬個尤大興支撐起來的,實干興邦絕不是說說那么簡單的。若改革途中,中國遇到的是千千萬萬個丁務源,我們還能擁有現在的生活嗎?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專注于人情世故自然冷落了業務技術,丁務源和尤大興就像兩個極端,一個代表了以人際關系為自己謀福利的處世方式,這種方式的本質上是靠別人創造價值自己坐享其成;一個則代表了以一技之長安身立命的人生態度,這種方式本質上是靠自己創造價值而后得到回報。兩種方式孰對孰錯,每個人的答案也許不一樣,也許我們還會在兩個極端之間來回掙扎。但我想,對于老舍先生而言,他盼望著,那個到處都是尤大興的國度。
喜歡,就給我點個贊吧
在“言希書屋”公眾號回復書名,即可獲得免費電子書哦
快來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