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本書給自己的感悟發表觀點!5分鐘1000字!
綜合分享者I-周元丁
Hello,hello!迭代認知讀書會的朋友們,晚上好!我是周元丁。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綜合分享
高中的時候,很多老師都推薦過這本書,一聽這本書名字《活出生命的意義》,感覺是一本雞湯書嘛,剛開始我也沒有太在意。直到大學二年級,我的學業導師也向我強烈推薦這本書,我才扛不住了,終于把這本小書從圖書館借來看了一下。
果然是一本好書吶!
這本書的作者叫維克多·弗蘭克,奧地利猶太人,是一名心理醫生,在1942年被抓進納粹集中營。隨后幾年,先后被關押在幾個集中營,其中包括那個最恐怖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這本書是弗蘭克從納粹集中營出來之后寫的。
當時,他的眾多家人都死于集中營,他自己也沉浸在痛苦中,情緒非常激憤,寫這本書幾乎是一揮而就,只用了9天。
《活出生命的意義》出版以后,立刻成為暢銷書。僅在美國,就被五次評為美國高校“年度最佳圖書”,而且被大多數高校列入必讀書目,銷量達到千萬。我有個朋友幾次想要自殺,中度抑郁,讀了這本書,說這是本救命的書,他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不再沮喪,活出意義來你才能活得下去,這是我們最直接的收獲!
弗蘭克的職業身份是一名心理醫生。所以,這本書可不是什么回憶錄,而是一本在心理學史上有重大意義的著作,它提出了一種新的療法——“意義療法”。
它的思考起點是,人活這一輩子,到底是什么東西在驅動?當時僅僅在維也納,就有三位心理學家,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解釋。
最著名的是弗洛伊德,他認為人生就是要追求快樂,內在的驅動力是性。
還有一位心理學家也很有名,叫阿德勒,他認為人生是為了追求財富和權力,內在驅動力是自卑。
而今天我們介紹的弗蘭克則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發現生命的意義。這是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發現。
弗蘭克其實在提醒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迷信自由意志。
我們一般都以為,是我們的大腦在控制我們的行為。我們總是想象自己,在什么情況下,會做出什么樣的決定。我們的大腦在控制我們的行為,那誰在控制我們的大腦呢?
我們004期讀書會《把時間當做朋友》就強調“元認知能力”,其實就是為了讓大家真正成為大腦的主人,而不是它的仆人。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經過長期思考后,最終控制大腦,真正成為了大腦的主人。
他在腦海中設想,自己重獲自由之后該如何站在講臺上,把“關于集中營的心理學”講給來賓們聽。正是憑借著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弗蘭克才能熬過那艱難的歲月。
后來,弗蘭克醫生就用在集中營里摸索出來的這套理論,發展出了心理治療上的“意義療法”。簡單說,就是幫助精神崩潰的患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
這才是最高級的“元認知能力”,真正能夠運用心智獲得自由的能力。
現在,這套意義療法,在西方已經獲得極大的發展。
你可能會說,人生要有意義的支撐,這個誰不懂啊。
其實不然,中國人有句古話,叫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那請問,為啥禍不單行呢?
你想,人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會遭到兩個層次的打擊。第一個是挫折痛苦本身帶來的,比如疾病的折磨、工作的辛苦、失敗的損失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層,那就是因此而感到的沮喪、羞恥、失望甚至絕望。這第二層打擊往往更沉重。
為啥?因為這第二層打擊的本質,是支撐你原來人生的意義突然中斷。
你原本想好好工作,但是突然公司倒閉或者開除了你,你對未來的所有想象煙消云散。你原本想好好生活,為家庭負責,但是突然得了重病,原來所有的美好設想不得不中斷。你原本想好好愛一個人,但是突然對方分手,你所做的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
弗蘭克醫生的意義療法,就是為這一刻準備的。
普通人的人生意義,往往是自發生成的。你要看盡世間繁華,他要陪心愛的人坐旋轉木馬,人各有志,這并不難。
但是面對無妄之災的時候,意義發生中斷,你能不能果斷放棄原來的意義追求,來個急轉彎,從零到一,重新找到一個新的意義?這才是真正的難題。意義療法教給我們的不是控制生命中發生的事,而是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的情緒和行動。在面對人生必經的苦難時,它也在提醒我們,人性只有借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升華。
周國平先生就很贊同弗蘭克和他關于苦難的精神價值的觀點,他說“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因為它來之不易所以絕不會輕易喪失。當他帶著這筆財富繼續生活時,他的創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弗蘭克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分享就到這里了,感恩大家的聆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