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紀多是戰(zhàn)事,所以冗長了一些。
公元757年
九月初二判將蔡希德輕騎來到上黨城下,程千里領一百騎兵殺出,想要活捉叛將,叛軍的救兵到了,程千里收兵退回,剛好城門口過橋壞了,墜入城壕之中被俘虜,仰天長嘆說,吾不幸至此,天也!歸語諸將,善為守備,寧失帥,不可失城。蔡希德攻城不克,程千里被送往洛陽囚禁。
郭子儀認為回紇兵精,勸肅宗征調他們平叛,回紇懷仁可汗派兒子和將軍精兵四千來助戰(zhàn)。十二日,元帥廣平王李俶(肅宗長子)率領朔方等各鎮(zhèn)兵及回紇、西域各國兵共十五萬,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fā)。
二十五日,各路大軍同時出發(fā)。
二十七日,到達長安城西,在香積寺北面灃水東岸結成陣列。李嗣業(yè)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后軍。叛軍十萬在北面列陣,戰(zhàn)事打響,李嗣業(yè)率領前軍各持長刀,排成橫隊,如墻向前推進,李嗣業(yè)身先士卒,大聲呼喊,奮勇殺敵,官軍所向披靡,叛軍側翼伏兵被發(fā)覺全部消滅,李嗣業(yè)又與回紇兵繞道至叛軍陣后,前后夾擊,殺敵六萬余人,殘兵逃回城中。
當晚仆固懷恩請求追殺叛將,請求連夜追殺,一夜多次請命,李俶不許,天亮偵察兵說叛將余眾,已經逃亡,二十八日,唐軍進入西京。
二十九日,報捷的文書到達鳳翔,肅宗淚流滿面,當天派人傳消息給玄宗以及安排各事宜。
李泌請求歸鄉(xiāng),肅宗不許。
郭子儀攻克了華陰、弘農二郡。
十月初八興平軍上奏說,收復了上洛郡。
吐蕃軍隊攻陷西平郡。
尹子奇久圍睢陽,城中糧盡,茶紙吃完,捕鳥抓鼠,鳥鼠盡,張巡殺妾,許遠殺奴,城中女子,殺死作軍糧,吃盡,殺老弱病殘男子。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最后城中只剩下四百人。
初九,睢陽城破,尹子奇說,聽說將軍你每當作戰(zhàn)時眼角睜裂,牙齒咬碎,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張巡說,我是堅決想要吞掉你們這伙叛逆的賊黨,但恨力不從心。撬開張巡口探視,只剩牙齒三四顆,尹子奇,十分欣賞他的忠義,不想殺他,但部下勸他殺之,于是尹子奇把張巡與南霽云、雷萬春等三十六人全部殺掉。張巡臨刑前,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慷慨赴難。尹子奇把許遠送往洛陽。
張巡起初堅守睢陽時,僅有士兵一萬人,居民卻有數(shù)萬人,前后大小戰(zhàn)斗共進行了四百多次,殺死叛軍十二萬人。自從與叛軍交戰(zhàn)以來,守城所用的器械與作戰(zhàn)所用的兵器都是繳獲敵人的,守城部隊沒有修理制造過。
河南節(jié)度、采訪等使張鎬得知睢陽危急,率兵日夜兼程,并發(fā)文書告浙東、浙西、淮南、北海等節(jié)度使,救援睢陽,等援兵到城下,睢陽城已被攻陷了三天。
叛將張通儒退保陜郡,安慶緒令御史大夫嚴莊與張通儒合兵,領兵十五萬,阻擋官軍。
十五日李俶率兵到達曲沃。叛軍與官軍交戰(zhàn),敗,放棄陜郡向東敗逃,仆固懷恩率兵分頭追擊叛軍。
十六日晚,安慶緒領部下,放棄洛陽,逃向河北,逃走前殺了所俘虜?shù)某㈩I哥舒翰、程千里等三十余人。許遠死于偃師縣。
十八日李俶率兵進入東京。
十九日肅宗從鳳翔出發(fā)回京師,派太子和韋見素去接玄宗。
二十一日郭子儀攻占河陽及河內二郡。叛將嚴莊投降。陳留人殺了叛將尹子奇,獻郡來降。叛軍田承嗣,武令珣退保河北。
二十二日,肅宗收到了東京克復的捷報。二十三日,百姓出城二十里迎接肅宗,一路不絕,高呼萬歲。當天玄宗從蜀郡出發(fā)。
安慶緒率領部下敗退到鄴郡,十天內,蔡希德從上黨,田承嗣從潁川,武令珣從南陽,各自率領本部兵馬投奔鄴郡。
雙方各自整理休憩。
十一月河南、河東道的郡縣,全部收復。只有叛將能元皓占據(jù)著北海,高秀巖占據(jù)著大同,還未克復。
二十二日玄宗到達鳳翔,肅宗派人去接。
十二月初三,玄宗到咸陽,之后肅宗仍然掌權。
二十一日玄宗登臨宣政殿,把傳國寶冊授給肅宗,肅宗痛哭流涕地接受了寶冊。
安慶緒向北逃亡范陽。史思明被安慶緒忌恨派人殺害他。打算投降。
史思明囚禁了安慶緒派的使者,招撫了派去的精兵,派部將奉上表書,率自己所轄的十三郡及八萬兵士歸降朝廷,另高秀巖也帶領自己的部眾及轄地來投降。
肅宗欣然接受,封官賞賜,并讓他們進攻安慶緒。
郭子儀回到東都,準備收復河北地區(qū)。
公元758年
二月叛將元皓歸降朝廷。
三月二十一日北庭兵馬使王惟良陰謀叛亂,被李嗣業(yè)與裨將荔非元禮討殺。
安慶緒政權人心不穩(wěn),眾叛親離。
四月安慶緒與蔡希德、崔乾祐率領步、騎兵二萬,攻打河內,沒有攻克,返回。
十九日,肅宗立成王李俶為皇太子。
李光弼策反史思明親信烏承恩,事情敗露,烏承恩被殺害,史思明要求朝廷殺死李光弼。
七月肅宗的小女兒寧國公主嫁給回紇可汗為妻。
二十五日郭子儀入朝。
八月回紇可汗派遣他的臣下骨啜特勒與帝德率領精銳騎兵三千來助唐討伐安慶緒,肅宗命令朔方左武鋒使仆固懷恩帶領他們。
安慶緒行將就木,政治混亂,正直之人被殺害,大臣爭權,士卒離心。
九月二十一日,肅宗進行軍事部署討伐安慶緒。
十月初七,安慶緒大敗,退守鄴城,情況危急,傳信給史思明說皇帝給你做,你來救我,史思明派部將李歸仁,發(fā)一部分兵互相呼應。
崔光遠率兵克復魏州。
史思明率軍兵分三路馳援鄴城。
史思明進攻魏州,崔光遠中離間計,殺死大將李處崟,軍心渙散,崔光遠逃回汴州,二十九日,魏州城陷,殺死三萬人。
平盧節(jié)度使王玄志故去,肅宗派宦臣去安撫將士,并察看軍中將士想要立誰為節(jié)度使,以便授給旌節(jié),加以任命。唐朝的節(jié)度使由軍中將士自行廢立從此開始。
下面是故事二則,摘自《資治通鑒·唐紀三十六》
故事一
肅宗想了一會說:“你是因為朕沒有聽從你關于北伐的計謀嗎!”李泌回答說:“不是關于北伐的事,我所不敢直言的是關于建寧王李倓的事。”肅宗說:“建寧王李倓是朕的愛子,性格英勇果斷,在艱難之際立了大功;朕怎么能不知道呢!但他受到小人的教唆,想要謀害他的哥哥廣平王李俶,圖謀為太子,朕從國家的利益考慮,不得已才除掉了他,你難道不知道這一原因嗎?”李泌回答說:“建寧王如果有謀害太子的心意,廣平王應該怨恨他。但廣平王每當與我言及此事,涕泣嗚咽,稱建寧王冤枉。我現(xiàn)在決計辭陛下而去,所以才敢于說這件事。”肅宗說:“建寧王曾經在夜晚摸廣平王的門,是想要害死廣平王。”李泌說:“這都是壞人進的讒言,建寧王孝友聰明,怎么肯做這樣的事呢!再說陛下過去想要任用建寧王為元帥,我請求任用廣平王。建寧王如果有謀害廣平王而自己當太子的野心,應當深深地恨我,而他卻認為我忠心,與我更加親密友善,陛下通過此事就可看出建寧王的心意。”肅宗聽完后哭泣著說:“先生所說的話都非常正確。既往不咎,我不想再聽說這件事了。”
故事二
張鎬為人單純淡泊,不巴結身居要職的宦官,聽說史思明請求歸降朝廷,上言說:“史思明為人兇惡陰險,借叛亂而得以竊取高位,當力量強大時,部下就依附于他,勢力消弱時,人心就會離散,實在是人面獸心,難以用仁德感化他,希望不要給他顯要的職位。”又說:“滑州防御使許叔冀,狡猾多詐,在危急時刻必然會背叛朝廷,請陛下把他征入京師,擔任警衛(wèi)。”當時肅宗正寵信史思明,正好有宦官從范陽和白馬縣回來,都說史思明和許叔冀忠誠可靠,因此肅宗就認為張鎬不識事機,把張鎬貶為荊州防御使,任命禮部尚書崔光遠為河南節(jié)度使。
此紀講述了張巡,慷慨赴死,而死后三日,援軍抵達城下,張巡等人已經死去,資治通鑒特意說,張巡守衛(wèi)城池而吃人充糧的事情,我覺得,張巡作為一個讀書人,創(chuàng)造這樣偉大的奇跡和功勞,可以說,吃不吃人不是我們應該談論詬病的話題,城破,百姓也不能活,只是早晚之事。另一方面安慶緒,不是做皇帝那塊料,基本就和宇文化及差不多,不同的是他手底下有他爹帶的一幫能打的將領,宇文化及沒有。本紀的最后,作者司馬公,駁斥了軍隊自行廢立權利下放這么一個機制,司馬公覺得這個做法極為有問題,我先保留意見,因為可能他是開上帝視角來看這個事情,但我還沒看到,所以先放著這個細節(jié)。
5/23。現(xiàn)在我回過頭來整理,發(fā)現(xiàn),根源癥結和軍中自任長官,確實有很大的關系,導致權力旁落,朝廷失勢或者部隊一有風吹草動,長官立馬就被底下的部將士兵殺掉。無窮無止,朝廷又不能節(jié)制,貽害無窮。
喜歡歷史的小伙伴不妨點個關注和贊,之后我也會定時更新,當然,如果您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在評論下方留言,讓歷史充滿生趣,告別你印象當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