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每個班必須配備班主任。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活動的根本所在。
1952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暫行規程草案,規定,每班設班主任一人。
班主任專業化命題是2002年,第11屆班集體建設理論研討會上,有王海燕教授首先提出來。
一個人道德生活的和諧和自我意識的平衡,是精神處于良好狀態的標志。
審美意識和信念水平是個人精神存在的核心。
班主任教育勞動的主要目的是育人,主要內容是關懷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
精神關懷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務和根本要求。
班主任要全面的關心學生,但是以對學生的精神關懷為核心。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精神關懷是班主任專業化的核心內容。
注重學生個體差異,研究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以便恰當地采取有效對策和方法,是班主任精神關懷的首要問題。
物質需求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求。
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是青少年學生提升思想品德境界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
促進學生社會化成長,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功能。
全面關心學生發展,是教育目的的根本要求。
全面關心學生發展,是學生成長的本質需求。
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教育功能的基本定位。
素質教育理念是班主任必須樹立和堅持的最基本教育理念。
課程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
中小學課程應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協調發展為主要目的,而不是甄別選拔。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以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
重要他人是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在米德的自我發展理論的基礎上,首先明確提出的一個概念。
人格的教育所發揮的作用,往往更本質,更深入,更持久。
增強教育法制觀念,是教師依法執教的前提。
我國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以教育法為核心,以教育單項法為骨干。
教育教學權是教師履行教書育人職責,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力,是教師其他權利的基礎。
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以提高師德素養和業務能力為核心。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的立身之本,立教之本。
教師的專業性首先體現在教育性上。
教師職業的首要特點在于其本質是育人。
教師以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為根本任務。
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人,塑造人。
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
教育質量根本上取決于教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
教師專業發展過程,首先是師德提升過程。
現行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為,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愛和責任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靈魂。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職業道德提出的,首要要求就是愛崗敬業。
愛崗敬業,是教師做好工作的情感基礎。
教師愛崗敬業的前提和基礎是,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是教師應具有的精神狀態。
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的倫理關系,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是衡量師德高低,素質優劣的基本標準。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
教書育人是教師最核心的職責與任務。
教好書是教師的主要職責。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
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目標。
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師的基本能力。
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是當代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核心內容。
關愛學生是教師特有的職業情感,嚴謹篤學,是教師職業的基本特征。
教師職業道德形成的最基本途徑是教育教學實踐。
師德是教師職業的靈魂,教書是教師職業的主要表征,育人是教師職業的根本目的。
立德樹人是師德建設的根本目標。立德的根本目的在于樹人。
禮儀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層次。
一個國家和民族,為了維系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交往,而約定俗成的最基礎的行為規范模式是禮儀。
禮儀是道德調整最明顯的方式和最直接的手段。
誠意是構成人際交往的首要禮儀條件。
人們在社交中是施行禮儀,以對他的尊重為前提,以自尊自重,自強,自律為基礎,以滿足交流知識與信息,尋求友誼和理解的需要為目的。
尊重對方是禮儀規范的靈魂。
禮儀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
教師禮儀主要分為個人禮儀,教學禮儀,集會禮儀和交往禮儀四個方面,其中,教師個人禮儀是最重要,最基本的。
教師的語言是教書育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
在教師與家長的交往中,家長會和家訪是最主要的形式。
班主任是學校教育第一線的骨干力量,是學校教育工作最基層的組織者和協調者。
班主任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班主任工作的出發點。
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條件。
班主任開展班級日常管理的主要依據是,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這是對中小學生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
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
班集體的形成和鞏固,是以共同目標為前提的。
班干部是班級的骨干和領導核心。
優化班級管理,加強班集體建設的關鍵是民主選拔班干部。
班主任工作成功與否的基礎,影響班級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以怎樣的眼光評價和看待學生?
成長記錄袋的基本成分是學生的作品。
班級德育的核心內容是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做人。
制定班級德育的目標,要以教育方針政策為依據,就要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
小學三年級已經開始萌發自我教育力量,四年級處于自我教育力量開始增強的第一個轉折期。
健全的體魄是生命存在之根基,健康的心理是,精彩人生的居所。
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
教育文化和教師文化依據制度的力量,在班級文化中占優勢地位。
家庭文化氛圍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班級環境的布置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最基本內容。
常任班干部的任期,一般為一年。
理解班規是辦規范為重要的前提,檢查和評比是班規發揮作用的關鍵。教師集體和家長的支持,是班規發揮作用的動力。
班級精神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班訓是班級個性,特色的高度概括和班級精神的標志。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
主題班會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實現的是德育功能。
計劃性原則是主題班會的首要原則。
主題班會應以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
體驗是學生道德生成的基礎。
主題是班會活動的靈魂,要貫穿班會活動的始終。
班級活動應以滿足和提升學生的成長發展需要為核心主題。
良好的自身人際溝通基本素質和溝通能力,是成為一名好教師必須具備的首要條件。
班主任與學生溝通的效果,直接決定著教育活動的效果。
語言是人際溝通最重要的工具。但并不意味著言語溝通是人類溝通的唯一形式。
非言語信息常常比言語信息更可靠。
在現實中,班主任在溝通中往往享有話語主導權和優先權,至于話語權的核心。
傾聽和言說,是人們言語溝通的兩種基本行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言語實踐的使用情況是,聽占45%,說占30%,讀占16%,寫占9%。
教師的表達是決定溝通效果的關鍵環節。
實現有效溝通的前提是雙方心理上的相互接受。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
忠于信念,是班主任做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班主任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信念,是支配人的行為的目標導向。
自主發展,是班主任專業發展的理想境界。
班主任的學科專業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班主任的教育專業。
班主任自主發展,最重要的是加強學習,在理性認識中豐富自我。
班主任教育科研主要是行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