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北文學合流與初唐詩歌
第一節 隋代文學
識記:
① 隋代文學作者的兩個組成部分:北齊、北周舊臣和由梁、陳入隋的文人
北齊、北周舊臣:盧思道、楊素、薛道衡;
由梁、陳入隋的文人:虞世基、王胄、庾自直、諸葛穎。
② 盧思道《從軍行》
《從軍行》以關塞生活為背景,抒寫北地邊塞生活的真實感受,筆力蒼勁,體現了北方詩人重氣質的特長。
③ 薛道衡《昔昔鹽》
《昔昔鹽》所寫乃南朝詩常見的閨怨題材,清辭麗句,委婉細膩,情調和趣味偏于齊梁風格,是北方文人學習南朝文學表現手法時詩風轉變的代表。
④ 隋煬帝《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其詩動靜結合,意境壯闊明朗,雖無精深雋永的情韻而耐人尋味,然其白描語言清明而不淫麗綺靡。
⑤ 無名氏《送別》
這首詩氣象已似唐詩,音律和諧,宛然一首成熟的唐人七絕。詩歌以鮮明的暮春惱人景色起興,寫春天已盡,柳枝折盡而遠行人仍未歸來的怨恨。
應用:隋代文學的過渡性質
總觀隋朝,南、北文學的合流僅限于詩風的相互影響,呈現出明顯的合而不同的過渡性質。到隋代末年《送別詩》的出現,則代表著思緒和藝術均健康發展的詩歌新潮流,預示著南北詩風合流的新趨勢和由齊、梁詩風向唐詩轉變的廣闊前景。
第二節 貞觀詩壇與“初唐四杰”
識記:
① 李世民《遼東山夜臨秋》
李世民的詩,常常壯大懷抱與華采并存,《遼東山夜臨秋》即是一例。此詩不但重視聲律辭藻的運用,還襯托出唐朝大軍軍聲遠播、鳥獸震駭的氣氛。
② 虞世南《蟬》
虞世南的《蟬》,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后世人稱道
③ 上官儀《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儀詩多應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時稱“上官體”。其《入朝洛堤步月》堪稱佳作:此詩音響清越,韻度飄揚,有天然媚美之致,體現了一種較為健康開朗的創作心態和雍容典雅的氣度,成為代表當時宮廷詩人創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④ 王績《野望》
王績是初唐士人中詩風較為獨特的一位,他的代表作《野望》。
⑤ “初唐四杰”及其代表詩作
王勃《滕王閣序》、盧照鄰《長安古意》、駱賓王《詠蟬》、楊炯《從軍行》。
理解:
① 上官體
上官儀詩多應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時稱“上官體”。
② 王績的詩境
王績的詩歌創作,是其冷眼旁觀世事時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創造出一種寧靜淡泊而又樸厚疏野的詩歌境界。
他的《野望》以平淡自然的話語表現自己的生活情感,寫得相當真切,有一種不施脂粉的樸素美。但這種平淡自然的隱逸詩風,是易代之際大都會有的,并不構成初唐詩發展的一個環節。
應用:
① 上官體的創新和局限
上官儀對詩歌體制的創新,主要在體物圖貌的細膩、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純熟的技巧,沖淡了齊梁詩風的浮艷雕琢;但詩的題材內容還局限于宮廷文學應制詠物的范圍之內,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氣。由于宮廷詩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滿,生活接觸面也比較狹窄,所以詩歌的變革只能由處于社會中下層的一般士人來承擔。
② “初唐四杰”詩歌創作的不同個性特點
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齊名,世稱“初唐四杰”。他們的詩雖未脫離綺靡余風的影響,但已從宮廷走向市井和關山塞漠,題材拓寬了,感情濃烈壯大,形式多有創新,盧、駱之七言歌行,王、楊之五言律詩,尤為特出。
第三節 杜審言與沈、宋
識記:“文章四友”
杜審言、李嶠、蘇味道、崔融并稱“文章四友”。四友中以杜審言最具詩才。
理解:
①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相早春游望》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是杜審言最有名的五律:詩中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寫得極為真切,由此引起的濃厚的思鄉之情,完全融入明秀的詩境中,顯得極為高華雄渾。
② 宋之問《度大庾嶺》
宋之問的五律《度大庾嶺》,描寫未到貶所而先想歸期,一種含淚吞聲的感愴情思表現得真切細膩,見不到任何著意文飾的痕跡,而詩律和對仗卻十分的工整。
③ 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全詩不用典故,句法都是平常的結構,正表達一種被貶謫卻無可奈何的傷感心境,無意去修飾,卻寫得有情有景,聲律和諧流暢而蘊涵的感情非常深厚,是早期七言律詩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稱為初唐七律的樣板。
應用:“沈宋”的詩歌創作與五言律的定型
律詩的定型,是由宋之問、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宋之問的五律《度大庾嶺》,描寫未到貶所而先想歸期,一種含淚吞聲的感愴情思表現得真切細膩,見不到任何著意文飾的痕跡,而詩律和對仗卻十分的工整。
沈佺期的《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全詩不用典故,句法都是平常的結構,正表達一種被貶謫卻無可奈何的傷感心境,無意去修飾,卻寫得有情有景,聲律和諧流暢而蘊涵的感情非常深厚,是早期七言律詩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稱為初唐七律的樣板。
總之,經過杜、宋、沈等人的不懈努力,從武后至中宗景龍年間,唐代近體詩的各種聲律體式已定型,并出現了一批較為成功的作品。
第四節 陳子昂與張若虛等
識記:
① 陳子昂的生平
陳子昂是一位對唐詩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詩人。他曾慷慨從軍,因言事被降職,憤而解職還鄉。回鄉后,他被縣令段簡誣陷入獄,于久視元年去世,年僅42歲。
② “吳中四士”
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包融被稱為“吳中四士”。
理解:
① 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和《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感遇》其二,詩中以蘭若自比,寄托了個人的身世之感。此詩全用比興手法,詩的前半著力贊美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則是以其“幽獨空林色”比喻自己出眾的才華;后半以“白日晚”、“秋風生”寫芳華逝去,悲嘆自己的年華流逝,理想破滅。它以效古為革新,繼承了阮籍《詠懷》的傳統手法,托物感懷,寄意深遠。和初唐詩壇上那些“采麗競繁”、吟風弄月之作相比,它顯得格外充實而清新。
《登幽州臺歌》在天地無窮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蕩著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氣,形成反差強烈的情感跌宕。自悠悠天地而言,將與英雄業績同其長久;而自己人生有限,一旦抱負落空,只能空留遺恨而已,于是產生了愴然涕下的巨大悲哀。這種一己的悲哀里,蘊涵著得風氣之先的偉大孤獨感,透露出英雄無用武之地、撫劍四顧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俠氣概。全詩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呈現出一種質實清新之美。
②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代悲白頭翁》是一首擬古樂府,全詩從女子寫到老翁,詠嘆青春易逝、富貴無常。其構思獨創,抒情婉轉,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藝術性較高,在初唐即首推崇,歷來傳為名篇。
應用:
① 陳子昂詩歌的特點
陳子昂的《感遇》38首很多都與其政治活動有直接關系,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
陳子昂《感遇》其二,詩中以蘭若自比,寄托了個人的身世之感。此詩全用比興手法,詩的前半著力贊美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則是以其“幽獨空林色”比喻自己出眾的才華;后半以“白日晚”、“秋風生”寫芳華逝去,悲嘆自己的年華流逝,理想破滅。它以效古為革新,繼承了阮籍《詠懷》的傳統手法,托物感懷,寄意深遠。和初唐詩壇上那些“采麗競繁”、吟風弄月之作相比,它顯得格外充實而清新。
《登幽州臺歌》在天地無窮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蕩著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氣,形成反差強烈的情感跌宕。自悠悠天地而言,將與英雄業績同其長久;而自己人生有限,一旦抱負落空,只能空留遺恨而已,于是產生了愴然涕下的巨大悲哀。這種一己的悲哀里,蘊涵著得風氣之先的偉大孤獨感,透露出英雄無用武之地、撫劍四顧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俠氣概。全詩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呈現出一種質實清新之美。
②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藝術成就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長篇歌行,采用的是樂府舊題,但作者已賦予了它全新的內容,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全詩描寫春江花月夜幽美恬靜之景,以此為背景,表現女子纏綿悱惻的離別相思之情,并把它和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融為一體,構成奇妙迷人的藝術境界。此詩抒情氣氛優美濃郁,語言清麗,筆觸細膩,韻調流利婉轉,為歷代人們所傳誦,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第二章 盛唐的詩人
識記:盛唐詩風形成的標志
初唐以來講究聲律辭藻的近體,與抒寫慷慨情懷的古體匯而為一,韻律與抒情相輔相成,達到了聲律風骨兼備的完美境界,成為盛唐詩風形成的標志。
第一節 王維、孟浩然等山水詩人
識記:
① 王維的生平
王維,早年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涯,晚年退朝之后,以禪誦為事。王維詩兼擅各體,尤善山水田園詩,與孟浩然并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
② 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是盛唐詩人中終身不仕的一位作家。曾入長安應舉,結交王維、張九齡等人,開始遍交詩壇群彥。隨后則南下吳越,寄情山水。
③ 山水田園詩派
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是繼承東晉陶淵明的山水田園派,代表人物有王維、孟浩然等,內容以反映田園生活、描繪山水景物為主,其中以王維成就為高。
④ “王孟”
王維和孟浩然在盛唐詩壇享有盛譽,兩人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之代表詩人,世稱“王孟”。
理解:
① 王維《山居秋暝》、《辛夷塢》
奠定王維在唐詩史上大師地位的,是其抒寫隱逸情懷的山水田園詩。他的《山居秋瞑》寫秋山雨后晚景,清新明爽,閑靜恬美,為歷代傳誦的名篇。
《辛夷塢》,全詩由花開寫到花落,而以一句環境描寫“澗戶寂無人”插入其中,前后境況迥異,由秀發轉為零落。盡管畫面上似乎不著痕跡,卻能讓人體會到一種對時代環境的寂寞感。
② 孟浩然《過故人莊》、《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夏日南亭懷辛大》、《宿建德江》
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更貼近自己的生活,《過故人莊》即是一幅非常樸實的田園風景畫,誠摯親切的友情,典型農家生活場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爐。
孟浩然與盛唐其他詩人一樣,懷有濟時用世的強烈愿望。《臨洞庭湖贈張丞相》這首詩是贈張說的,作者把希望通過張說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現得很迫切,有一種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氣。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抒發自己獨自乘涼時的感慨,一句“恨無知音賞”,表明了詩人清高自賞的寂寞心緒。
《宿建德江》寫日暮泊舟時的“客愁”,寂寞惆悵的孤獨心緒,因野曠天低、江清月近而愈顯清遠無際。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詩的風格特點。
③ 裴迪《華子崗》
裴迪《華子崗》,詩人以“還家”為線索,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落日、松風、草露、云光、山翠這些分散的景物,有機地聯綴成一幅有聲有色的藝術畫面,著墨不多,而極富神韻。
④ 儲光羲《釣魚灣》
《釣魚灣》,由杏花春水和譚荷游魚構成的明秀小景,融進詩人的敏銳感受和恬靜心情,確有一種“格調飄逸,趣遠情深”的韻味,是儲光羲詩歌藝術中較為成功之作,在風格上與孟浩然十分接近。
⑤ 劉昚虛《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
詩中將一種綿長的思友之情,寄寓于水廠天闊的遙望之中,詩境澄淡清遠,作者在對越中揚子江暮秋景色的描寫中寄寓了滯留異鄉的客愁和對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⑥ 張子容《泛水嘉江日暮回舟》
張子容《泛水嘉江日暮回舟》是其較為成功的作品,詩中寫行舟江上所見的景色,詩境清逸淡雅,與孟浩然的詩相似,但氣味較薄而終遜一籌。
⑦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與王、孟詩風相近的詩人中,常建的創作成就最高。如其《題破山寺后禪院》,把深山古寺的清幽和山光譚影的空明,寫得極為真切,通于微妙至深的禪境。雖為律詩,但筆調近似古體,語言樸素。這種表里澄澈的明秀詩境,不僅使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
應用:
① 王維山水田園詩歌的藝術表現特征
王維精通音樂,又擅長繪畫,在描寫自然山水的詩里,創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靜逸明秀詩境,興象玲瓏而難以句詮。
《山居秋瞑》寫秋山雨后晚景,清新明爽,閑靜恬美,為歷代傳誦的名篇。詩人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將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花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輞川集》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業時寫的一組小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物。作者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致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將詩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懷表露得極為透徹。
② 禪宗影響與王維詩歌的空靜之美
王維很早就歸心于佛法,受當時流行的北宗禪的影響較大,這對王維的藝術思維和觀物方式影響極大。《山居即事》說:“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這是他獨自隱居山中時的心態寫照。由于生性好靜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獨往獨來的歸隱生活寫得很美,不僅沒有絲毫不堪孤獨的感覺,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閑適。
③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藝術表現特征
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更貼近自己的生活,《過故人莊》即是一幅非常樸實的田園風景畫,誠摯親切的友情,典型農家生活場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爐。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與他描寫的對象——樸實的農家田園和諧一致,表現了形式對內容的高度適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
孟浩然與盛唐其他詩人一樣,懷有濟時用世的強烈愿望。《臨洞庭湖贈張丞相》這首詩是贈張說的,他把希望通過張說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現得很迫切,有一種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氣。
孟浩然稟性孤高狷沽,雖始終抱有濟時用世之志,卻又不愿折腰曲從。他的《夏日南亭懷辛大》,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抒發自己獨自乘涼時的感慨。。詩在寫法上融入了近體的音律美,中間六句的似對非對又具有素樸的形式美,以山水自適的情懷,融入池月清光、荷風暗香和竹露清響的興象中,使人頓覺清曠爽朗。
④ 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不同藝術特征
王維、孟浩然雖都盛唐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們生活環境和性格氣質的不同,在詩的寫法和藝術風格方面是有區別的。
1)王維山水田園詩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寧靜之美,詩歌寧靜優美而神韻飄渺。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更貼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寫帶有即興而發、不假雕琢的特點,詩語自然純凈,似比王維的詩更顯淳樸,詩歌呈現出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
2)王維的山居歌詠擅長與表現空山的寧靜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則表現了山水的純凈之美,語言清省。
第二節 王翰、王昌齡、崔顥等豪俠詩人
識記:王昌齡的生平思想
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虛玄思想的影響,王昌齡身上有種一般豪俠之人缺乏的深沉,觀察問題較為敏銳,帶有透視歷史的厚重感。
理解:
① 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
王翰詩多一氣流轉的壯麗俊爽之語,代表作為《涼州詞二首》。此詩以明快的語言、鮮明的節奏透露出一種奔放的情緒,給人以激動和向往。
②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二、《出塞二首》其一、《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從軍行》其二,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用熱烈喧鬧的場面來反襯人物難以排遣的悲愴沉悶的心境,托之以高天秋月照長城的蒼涼景色,蒼涼中又彌漫一重壯闊的情思氛圍。
他的《出塞》其一,感慨邊將無能,致使千百年來不得安寧和平。語言含蓄雄放而意境高遠深沉,被明人李攀龍譽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長信秋詞五首》是王昌齡寫女性的成功之作。用冷峻之筆寫姣好的容顏還不如空中飛過的寒鴉幸運,描寫古代宮中多數女性的不幸生活,怨苦深沉而委婉含蓄,成為宮怨詩中的佳作。
③ 崔顥《黃鶴樓》
崔穎《黃鶴樓》詩被譽為唐人七律之首。詩的前半段抒發人去樓空的感慨,后半段落入深重的鄉愁,所用事典“鸚鵡洲”是連接前后的關捩。這種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結構體制,便于表現高唱入云的雄健氣格,也使聲諧句對的律句更顯清拔隱秀,形成寄情高遠的超妙詩境。
④ 李頎《聽董大彈胡茄聲兼寄語弄房給事》、《別梁锽》
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里,對彈奏胡笳的描寫,用眾多通神明的幽奇意象,形容胡笳聲的酸楚哀怨,有一種震蕩心神的強勁力量。
《別梁锽》也是李頎所創作的頗負盛名的送別詩,詩中把一代豪俠那種雄武坦蕩、縱酒狂叫的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⑤ 祖詠《望薊門》
《望薊門》是祖詠北上時創作的代表作。詩中寫要塞薊門的險要,令人望之心驚,卻觸動了詩人要立功塞上的豪情。調高語壯,氣格雄健,不失為盛唐正聲。
應用:王昌齡七絕邊塞詩的特點
王昌齡性格豪爽,故七言長于五言;而思致縝密,講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長篇。為補反映復雜內容時短章的局限,他創作出了以相關連的多首七絕詠邊事的連章組詩,即著名的《從軍行七首》。其中第二首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用熱烈喧鬧的場面來反襯人物難以排遣的悲愴沉悶的心境,托之以高天秋月照長城的蒼涼景色,蒼涼中又彌漫一重壯闊的情思氛圍。
他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虛玄思想的影響,王昌齡身上有種一般豪俠之人缺乏的深沉,觀察問題較為敏銳,帶有透視歷史的厚重感。他作詩不是全憑情氣,也很講究立意構思,其作品除豪爽俊麗之外,還有“緒密思清”的特點。如他的《出塞二首》其一,感慨邊將無能,致使千百年來不得安寧和平,語言含蓄雄放而意境高遠深沉,被明人李攀龍譽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該詩主調,是最末一句表現出來的衛國豪情,悲壯渾成,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還隱含著對現實中將非其人的諷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深厚的情感,壓縮在短短四句詩中,意脈細密曲折而情氣疏宕俊爽,堪稱大手筆。
第三節 高適、岑參等邊塞詩人
識記:“高岑”
高適詩反映生活面較廣,多寫邊塞生活,為唐代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與岑參齊名,世稱“高岑”。
理解:
① 高適的生平經歷與詩歌創作
高適,是盛唐詩人唯一做到高官而封候者。其邊塞詩多寫于邊塞之行和入幕期間。多采用七言歌行或長篇詠懷式的五言古詩,將邊塞見聞、觀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為一體,蒼涼中帶有理智的冷靜,但基調是慷慨昂揚的。
② 高適《燕歌行》、《塞下曲》、《塞上聽吹笛》
高適第一次北上歸來后,創作了極富盛名的《燕歌行》,詩中既有對男兒自當橫行天下的英雄氣慨的表彰,也有對戰爭給征人家庭帶來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對戰士浴血奮戰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頌揚,另一方面則是對將領帳前歌舞作樂的不滿。除以沉雄氣質和渾厚骨力取勝外,此詩也是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的典范之作。
《塞下曲》抒寫出塞從軍、征戰立功的豪情,表達了熱烈向往邊功的慷慨志意,詩作顯得壯大雄渾、骨氣端翔。
高適作詩以質樸的古體見長,律詩好的不多,但他寫的一些與從軍邊塞相關的絕句,亦有氣質沉雄、境界壯闊的特點,如《塞上聞笛》。
③ 岑參的生平經歷與詩歌創作
岑參也是個熱衷于進取功名的詩人,有著強烈的入世精神。在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的盛唐詩人里,岑參是留存作品最多的。岑參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其長于寫感覺印象的藝術才能和好奇的個性,他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
④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逢入京使》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詩中描寫邊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惡劣氣候環境,在詩人印象中卻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色,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奇偉美景,體現了詩人的開朗胸襟。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促,聲調激越,也體現出一種音樂的奇美。
《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極寫雪景奇寒,末尾突現青松之枝,雖絕域送別而有奇俊激越之情,不僅意奇、語奇,還兼有調奇之美。
岑參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絕句,他以邊塞生活為題的七絕也多佳作。如《逢入京使》,雖只是用家常話寫眼前景致,卻道出人人胸臆中語,反映了詩人感情生活及詩風深沉細膩的一面,遂成為客中絕唱。
應用:
① 高適邊塞詩的表現特點
高適的邊塞詩,是據詩人親臨邊塞的實際生活體驗寫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現形式上多采用長篇詠懷式的五言古詩,將作者個人的邊塞見聞、觀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為一體,蒼涼悲慨中帶有理智的冷靜,但基調是慷慨昂揚的。
② 岑參邊塞詩的表現特點
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詩人印象中的軍旅生活、邊塞風物、異域風情,全都變得神奇瑰麗起來。詩人對此熱情地加以歌頌,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范圍。藝術表現上,岑參的邊塞詩借鑒了高適等人七言歌行縱橫跌宕、舒卷自如的體勢而加以創新,形式接近樂府,但完全不用樂府古題而自立新題;用韻十分靈活,有基本上一韻到底的,也有兩句換韻。
③ 高適、岑參邊塞詩的不同藝術特征
1)表現內容上的不同:
A. 高適反映現實問題要超過岑參。他的詩歌在反映現實的深度方面超過同時許多詩人,應時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氣,與冷峻直面現實的悲慨相雜糅,使其詩歌創作頗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渾厚,有一種感慨悲壯的美。
B. 描寫邊塞風光,民域風情上,岑參超過高適。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詩人印象中的軍旅生活、邊塞風物、民域風情,全都變得神奇瑰麗起來,并熱情地加以歌頌,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范圍。
2)藝術上的不同:
A. 高適將自己的個人邊塞見聞,觀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為遺一體,蒼涼悲慨中帶有理智的冷靜,但基調是慷慨昂揚的。
B. 岑參的詩歌中帶有感性的色彩,講究感覺印象,浪漫的想象,飄逸的描寫,寓情于景。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雪夜風吼、飛沙走石,這些邊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惡劣氣候環境,在詩人印象中卻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色,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奇偉美。
C. 高適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駢語,但并不繁于文采華麗,而是以縱橫頓宕,氣質深雄和渾厚的骨力取勝。岑參七言歌行縱橫頓宕、舒卷自如體勢十分靈活。
第三章 李白
第一節 李白及其各體詩作
理解:李白的生平際遇、思想性格與其詩歌創作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早期曾受過很好的教育,從少年時代就深受到道教的影響。曾入京,供奉翰林,后遭讒毀,被迫離開長安。
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學道,伴隨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負、生活情趣和性格氣質,在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側面的表現。他的不少詩表現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思想,而其實是渴望任隨自然、融入自然,在內心深處深藏著對于人生自由的向往。
應用:
① 李白樂府詩的創新意識體現
李白樂府詩的創新意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題寫現實,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如《丁都護歌》;另一方面,李白用古題寫己懷,因舊題樂府蘊涵的主題和曲名本事,在某一點引發了作者的感觸和聯想,便用它來抒寫自己的情懷,如《蜀道難》、《將進酒》。
李白把自己的個性氣質融入樂府詩的創作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種奔騰回旋的動感。在體制和格調方面,李白的樂府詩創作,實已完成了從漢魏古體到唐體的根本性轉變。
② 李白歌行體詩的獨特藝術個性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變,達到了任隨性情之所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如《玉壺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獨特的藝術個性,及其非凡的氣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都展露出來,充分體現了盛唐詩歌氣來、情來而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具有壯大奇偉的陽剛之美。
③ 李白絕句的藝術特色
李白詩歌的美是多樣的。除大氣磅礴、雄奇浪漫的壯美風格外,還有自然明快的優美情韻,這主要體現在他那些隨口而發、頗多神來之筆的絕旬里。在李白的近體詩里,以絕句的藝術成就最高。
④ 李白樂府、歌行的藝術特征及其對唐代歌行的貢獻
李白振起詩道的革新手段,就是繼承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優良傳統和詩歌風骨,這主要體現在他大力擬作古樂府的創作實踐中。
李白樂府詩的創新意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題寫現實,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李白用古題寫己懷,因舊題樂府蘊涵的主題和曲名本事,在某一點引發了作者的感觸和聯想,便用它來抒寫自己的情懷。
李白把自己的個性氣質融入樂府詩的創作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種奔騰回旋的動感。在體制和格調方面,李白的樂府詩創作,實已完成了從漢魏古體到唐體的根本性轉變。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變,達到了任隨性情之所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獨特的藝術個性,及其非凡的氣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都展露出來,充分體現了盛唐詩歌氣來、情來而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具有壯大奇偉的陽剛之美。
第二節 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應用:
① 李白詩歌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李白對后世的巨大影響,首先是他詩歌中所表現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那“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那與自然合為冥一的瀟灑風神,曾經吸引過無數士人。他詩歌的豪放飄逸的風格、變化莫測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對后來的詩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蘇軾、陸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響。在中國詩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
② 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
在盛唐詩人中,李白是藝術個性非常鮮明的一位,體現在詩歌創造的各個方面,他的藝術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1)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致的描述。他的作詩常以奔放的氣勢貫穿,講究縱橫馳騁,一氣呵成,具有以氣奪人的特點。
2)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帶有一種隨意生發的狂放精神。李白奇特的想象,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一個想象與緊接著的另一個想象之間,跳躍極大,意象的銜接組合也是大跨度的,離奇惝恍,縱橫變幻,極盡才思敏捷之所能。
3)與作詩的氣魄宏大和想象力豐富相關聯,李白詩中頗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壯美意象。他對體積巨大的壯觀事物似乎尤為傾心,但是,李白詩里亦不乏清新明麗的優美意象。因此,李白詩的意象,便有壯美與優美兩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