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點追求的PM,對產品都會長久保持高漲的熱愛,這種狀態,絲毫不亞于二十一二歲小伙兒對姑娘的那種情感,真摯又強烈。
正是對產品力量的狂熱信仰,我們PM常常陷入一種對產品的崇拜中,遇到大小問題都會忍不住先想一個「產品」方案來解決,以此彰顯自己的合格產品信徒本色和專業存在感。
世人對喬布斯、張小龍等人的推崇,讓產品經理這個角色大放異彩,獲得有些超過其本質的矚目。在互聯網思維洗蕩各種行業后,作為互聯網思維主力擔當的「產品思維」更是趁勢登上高臺,受眾人敬仰。
由此,兵馬未動,「產品」先行的思路,橫掃各路創業疆場。實然,產品肯定是綜合實力最強的那一檔武器。只是,在很多場景下,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去做一個產品,并不是上好的選擇。
哪怕一個最小單元的PMF(Product-market fit),要做出一個產品,至少需要PM、設計、研發三種力量配合,而人員角色的增加,意味著溝通成本的增加,理解風險的增加,然后還有一定量的測試消耗,迭代維護成本。
整個小項目運轉起來,不可避免要與其他項目競爭排期和資源,還不說專注程度受影響、協調難度增加。
一些低頻、短期、偶現,手動可以cover的問題,其實用運營手段或者人肉分配來支持,更加靈活,且成本可控,比造一個產品輪子來驅動反而更簡單。
創業團隊尤其要警惕這種「產品崇拜」,很多大廠出來的PM,在之前的環境中,習慣于殺雞用牛刀。資源多、人多,屁大個事,項目大旗豎得老高,動不動要打造一個平臺來解決問題,不然周報寫不出漂亮的成績。尤其可以留意,那種項目代號特浮夸的,諾亞方舟、登月、普羅米修斯....
回到問題中心的PM來,熱愛產品本身是一個極好的驅動力,產品化的思路去解決問題,是更有系統性、條理性的保證。只不過還是那句老話,過猶不及,關鍵在掌握好這個度。
PM要「成熟」,則必須思考解決問題之道。去充分認識運營力量、技術力量、設計力量,及其他一切可以解決問題的資源,不局限于系統化方案,不迷戀完美邏輯,不陷入自己產品掌控私欲,根據具體問題和所處發展境況,選擇適合的方式方法,這值得成為我們的一項職業思考。
題圖來自 Eric Gill-Nude woman naked reclining on a leopard skin, 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