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內容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學科大概念,學科結構,學科本質,學科情景等內容。因為現在好多教師教學的行為,特別是教學內容的組織松散,缺乏整體思維概念,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對本年級階段的教材熟悉,而對對整個學段教材不夠熟悉,缺乏整體觀念,沒有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教學的理念里沒有主線意識,缺乏知識間的聯系和連貫性意識。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大概念是反映學科本質及其特殊性的,構成學科框架的概念,是一種高度形式化兼具認識論與方法論意義,普適性極強的概念。它的背后潛藏著一個意義的世界,是學科思想和理論體系的負載體。
學科大概念是學科知識的精華所在,是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最能轉化為素養的知識。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該“少而精”。寫這樣有助于實現學生的精細化學習,促成知識向素養的轉化。學科教學內容組織必須以大概念為中心,為綱領,為主線。而平鋪直敘和平均用力的教材和教法,無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少”是為了讓兒童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進入深入探究,避免選擇大量的主題或糾纏于大量細節。“更少”是由“更高”做保證的。“更高”是站的角度高,站在整體課程設計上,站在學生促進深度思維的層次上。
“大概念”就像我們教師做課題研究一樣,選題要小而精才能研究的更細致,更詳細,更深刻。組織形式都圍繞一個中心,一個綱領,一條主線,然后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分階段,分主次的去設計活動和開展研究活動。細節與中心之間是有機聯系的,小概念與大概念之間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感覺大概念是圍繞一個中心知識內容,使所有學過相關的知識點,用線穿成串,連成線,織成網,被統攝在一個簡潔簡約精致的內容框架里。它們之間又有著相互的聯系。
另外還要有整體觀使知識結構化,學科知識不是知識點的羅列和堆積。而是要有一個結構框架,就像思維導圖,知識網絡圖等等,這些都能夠將知識點連點成線,由線組面,使點、線、面共同組成立體式的知識結構網絡。這樣更有助于記憶理解。
相反,碎片化的知識很容易被遺忘,比如我們從QQ,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上閱讀的一些知識,他們都是碎片化的。這些碎片化的知識,通過連續的新鮮內容,不斷的吸引你的眼球,刺激你的大腦,很容易讓你沉浸在“新”的刺激里。但是這些信息缺乏與其他知識的聯系,我們很難從中提取,他們都處于記憶的最底層。這些信息或知識,你以為每天得到了很多,其實你什么都沒有得到。另外,碎片化的信息容易使人養成孤立思考的習慣,弱化人們對復雜問題的思考能力。
有組織的知識,才有核心競爭力。教育心理學把學習定位為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因此,沒有經過學生組織的知識,沒有納入認知結構的知識,都不能被學生真正的理解和吸收。
學科本質其實是隱性內容是學科的深層結構。是學科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科核心素養最重要的源泉和基礎。
? ? 學科的本質要求我們:要超越簡單的具體知識,去理解和把握具體知識背后的學科方法,學科思維與學科價值。要超越表層的符號形式,去理解和把握符號形式背后的邏輯根據,思想方法與價值意義。有超越龐雜的知識點本身,去理解和把握同類知識的組織結構和屬性特征。只有如此,學科知識的教學,才能夠有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學科情景是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理解、消化、構建學科知識的具有社會化色彩的學習環境的概括。
學科最本質、最有價值最能促進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知識有:
(1)核心概念與命題,(2)本質與規律,(3)思想與方法:知識背后的知識才是學科的精髓和靈魂,就是忘掉知識后剩下的東西。(4)產生與來源:要讓學生了解掌握知識的產生和來源對于學生整體把握和發展學科尤為重要。(5)關系與結構:學科不是概念與知識點的堆砌,他們有著自己的獨特結構和練系。(6)價值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