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于相,如如不動。”這才是真正地學佛。
《莊子》則說:“汝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學,任何的學問,一切的知識,修養(yǎng)的方法,最終的目的都是“調心”,調整我們的心境,使它永遠平安。調心的道理,莊子用的名詞是“游心”
我們后世的形容,說得道的人止水澄清,像一片止水一樣地安詳寂靜,這就是淡的境界。這句話,后世有一句名言,是諸葛亮講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淡泊以明志”這句話,就是從《莊子》這里來的,所謂“游心于淡”。
最平凡,最高明。這就是人生的巧妙運用,處什么環(huán)境,站什么立場,就采取什么態(tài)度。以過去的俗語來說,就是“到了哪一個坡,就唱哪一支歌”。
學問最難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業(yè)都可以做。因為他不會被事業(yè)所困擾。安于平淡的人,今天發(fā)了財,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著覺;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
中國有句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真到了深的時候,意氣就平了。
老子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是說,一個人看起來沒有做什么事情,可是一切事情無形中都做好了。
孔子提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這也是后來中國文化里講人生的道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所謂大英雄,就是本色、平淡,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就是最平凡的,最平凡的也是最了不起的。
所以彭玉麟、左宗棠這一班人,始終保持他們鄉(xiāng)下人的本色,不管自己如何有權勢,在政治功業(yè)上如何了不起,但我依然是我,保持平凡本色是大英雄。
前念已過去,未來還沒有來,就看著現(xiàn)在。分成三段。常常這樣反省、體會,時間一長,你就會很空靈了。
當你很寧靜時,妄想也比較細小。忽然一個思想來,明白了一些事,這叫作“覺”。這個“覺”比妄想高得多了,是智慧的初步作用,在西方哲學中叫作“直覺”,也叫作“直觀”。
佛學里有一句話:“香象渡河,截斷眾流。”
中國人有兩句俗語形容有勇氣的人——“提得起,放得下”。思想也可以有勇氣,我常常告訴人,借一個力量來,就說一句“去他×的”,也就沒有了,切斷了,這就是咒語。
你身心空靈,就會進入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境界。你跟著音聲進入,自己會流下眼淚,那個眼淚不是悲哀也不是歡喜,是自然進入寧靜的世界。
有一個經(jīng)驗:當夜深人靜,一個人在高山頂上或者在大沙漠里時,唱一曲,那種分外的寧靜,眼淚不曉得怎么就會流下來,不是悲傷也不是喜歡,那是無比寧靜的舒服,身體每一個部分都自然地打開了,心里的痛苦、煩惱什么的都沒有了。拿中文形容,就是空山夜雨,萬籟無聲。只聽到空山里雨拍打樹葉的聲音,別的什么都沒有。那是寂寞的享受,不是錢財能夠買到的。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不懂得寂寞的享受是沒有意義的。“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我們若從儒、佛、道三家的代表圣哲來看水的贊語,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進利生,道家的謙下養(yǎng)生,佛家的圣凈無生三面古鏡,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趨向,應當何去何從。
一面寶鑒以自照、自知、自處。
“立身不求無患,身無患則貪欲必生;
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行道不求無魔,道無魔則誓愿不堅;
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折道義;
于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亦動;
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則怨恨滋生。
學問以勤學為入門,孝養(yǎng)以竭力為真情。
處世以立德為事業(yè),執(zhí)事以盡心為有功。
精進以律己為第一,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行持以觀心為穩(wěn)當,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治事以精嚴為切實,老死以無常為警策。
居眾以謙恭為有理,言語以減少為直截。
待人以至誠為供養(yǎng),長老以耆舊為莊嚴。
濟物以慈悲為根本,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遇險以不亂為定力。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菩提。”
真是通透一些了,生命之河充滿無窮的體驗與探索,時而寧靜時而瘋狂,想保持淡泊寧靜,需要時時刻刻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