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一本《巨嬰國》終于看完了。恕我太閉塞,看這本書之前還真不知道它已經被禁了。昨天百度了一下,看到很多負面的評價,讓我這個習慣順向思維的人還真是吃了一驚。眾說紛紜,咱也來說說自家之言。
把國人說成心理發展水平只有幾個月的巨嬰,想是許多人接受不了的吧?文風偏學術化,又是心理學,部分段落不太容易理解。遭吐槽,也不是沒緣由。說實話,對于巨嬰的概括和部分艱深的描述,我也不習慣。但是不妨礙讀它的過程中有許多共振和醍醐灌頂的領悟。
瑕不掩瑜,這是一本值得讀的好書。
拋棄那些不怎么順口的"全能自戀""自體客體"的說法,提取幾個閃光點,與你共享。(有時間的話,推薦看原文)
一、有意思的能量球
立身中正,兩腳叉開與肩同寬,閉上眼睛,兩手張開,手心相對,想象兩手間有一個能量球。假想你想做的某件事放進能量球,感受它會變大還是變小。比如現在的工作,內心期待做的事情等等。而這個能量球就代表你想到這件事時,你的自我是伸展的、飽滿的還是萎縮的、僵硬的。
剛看到這個有意思的章節,我馬上按照描述感受自己的能量球。但奇怪的是,把我不喜歡的工作放進去,能量球卻變大了!而同時,把我想做全職媽媽的心愿放進能量球,它反而變小了!這太奇怪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總是不自覺的想到能量球。感受它變大、變小,卻總是與書中的邏輯相左。但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內心對很多事的情感能量。雖然最近很想辭職,但工作于我,也是一種自我實現,讓我揮灑熱情,自立自信。而做全職媽媽,是我的心愿,但也會忐忑自己能不能把孩子帶好,焦慮經濟上不再獨立的生活會怎樣。
忽然發現,不用管是否與書中的結論一致,因為我已經有了能量球這個朋友,它能幫我看到自己的內心。
再后來,我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更相信是對一件事的壓力感受決定了能量球的大小。如果你對做好某件事充滿信心,不畏懼,這個能量球就會變大;相反,當你想到一件事時,感到無法掌控,有畏懼感和忐忑,能量球就會變小。
我喜歡這個有意思的能量球。
二、你能允許失控嗎?
這是我特別有共振的第二點,因為我是典型控制型的人。工作中大小事情都要按照預想的來,家中一針一線不能放錯地方,出錯后就會有無法控制局面的失落感。作者也有類似經歷,書中細微的描寫了他親歷的一個場景: 貓跳到腿上。因為馬上要參加一個重要會議,怕貓毛粘身,正欲揮手趕走它,卻忽然停下來,停下阻止的念頭,讓這溫馨的一幕自由發展下去,并得以與貓共享了一段陪伴時光。我最近也經常有這樣的體驗,想用力控制一件事的時候,忽然會冒出一個"不必如此較真"的念頭,而后發現不控制的結果也沒多么糟糕,內心越來越平靜。
我們頭腦中裝滿了各種應該與不應該,大多數情況,有些東西本身影響不大,影響大的是失控感。就像我會在意工作中的小差錯,和生活中某個不怎么重要的計劃被打亂。這些事沒什么惡劣的影響,但失去控制后的無力和崩潰感會讓人感覺很糟。試著平靜下來,不要在意那么多,讓一些事情自由發展。忽視不重要的,才能看到該看到的。
這本書,讓我看到自己的失控行為模式。看到它的同時,我已不再那么執著了。
看見,即療愈。
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
網絡上對《巨嬰國》的抨擊中,很多人說作者崇洋媚外,喜歡西方國家那一套主張自由獨立的人格定向,貶低國人的集體主義。這樣用含糊的大概念亂扣帽子的做法,極容易混淆視聽,多數沒有經過深入思考的人會跟風吐槽。
人在集體中,必然要遵守集體的規則,但并不代表要犧牲個人。作者雖然沒有掰開揉碎的為自己澄清這一點,但也并沒有崇洋媚外,貶低國人的意思。而在我們已經習慣的集體主義中,存在一些唯集體主義思想,也確不可取。
自由獨立的人格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不存在屬于哪個國家的問題。雖然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不同,但獨立精神在每個個體成熟的過程中都會逐漸凸顯出來,變成一個值得思考、值得爭取的東西。這是令人自豪的思想,不應該被鄙視,也不該被抨擊。
最后,再說說關于這本書的被禁吧。
實在看不出有什么內容能達到禁書的級別。
雖然書中有些觀點略顯牽強,也有對傳統文化中"孝順"的異見,但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有基本的判斷力。這種粗暴的封禁,是對國人的思考力、判斷力深深的不自信。
如果還有其它原因,大概因為書名中有一個"國"字吧。自家人關起門來自我批評一下還好,如果涉及面太廣,甚至到了"國"的程度,若被別有用心的利用,成為攻擊中國人的武器,就違背作者的初衷了。
《巨嬰國》,另有一書名"巨嬰傳",想是避此之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