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拆掉思維的墻》
? ? ? 最近讀了太多的關于心智模式的書。總體來說就是類比為我們的物質大腦是一臺電腦,而心智模式就是里面安裝的操作系統。而如果想具有積極地,有效的心智系統,我們就要先弄明白什么構成了我們的心智系統,如下表:
1.來自自然界的體驗:最近比較火的自然體驗式教育法(自己的感官體驗)
2.概念模式:從他人那里獲得的對世界的間接認識(從社會獲得的信息和接受的教育)
3.推理和歸納:自己習得的(自己的思考和我們過去的經歷)
自己主動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的必經之路就是: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1.建立自己和職業的基準線:有一段時間的工作經驗和自我觀察能幫助你尋找“基準線”;而了解不同的職業也是必要的。了解一個行業的方法:1.找一個業內人士做訪談 2. 嘗試一個與目標職業相關的培訓 3.進入一些專業職業論壇或者博客群 4.看招聘網站職位要求信息
2. 職業規劃課程和測評:MBTI職業性格測試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認為:感知和判斷是大腦的兩大基本功能。大腦做決定的瞬間可以慢動作分解為兩個階段:感知階段(又分為觸覺感知階段和直覺感知階段)和判斷階段(又分為感性判斷和理性判斷階段)。
為方便我們的理解,我們把大腦做出決定的瞬間直觀想象為如下流程:(大腦獲取信息后)觸覺感知——直覺感知——感性判斷——理性判斷,最后做出決定。雖然每個人的大腦做出決定的瞬間都要走這四個流程,但是不同的人在其中某個環節中的傾向程度不同(也可以理解為滯留時間長短不同)。
性格會不會隨著環境和時間的改變而發生改變呢?
心理學認為,性格是心理活動的體現,而心理活動是大腦活動的產物。我們的意識、情緒都是由大腦中的神經元、灰質、樹突、軸突、神經遞質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我們人生的最初幾年(包括胚胎時期),腦部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所有腦細胞正確地連結起來。不只是建立細胞間的連結,還要把某些連結切斷——3歲小孩腦細胞之間的連結是成年人的兩倍——這些連結是亂七八糟的——為了妥善運作,腦部必須決定哪些連結要保留,哪些要斷裂。在有限的大腦關鍵發育期間腦部必須檢查成千上萬兆的連結,因此不得不采取“殘忍”而有效的原則:用不著的就自動斷裂。
同樣,我們正常人在大腦發育關鍵時期接受到的刺激是有所不同的(當然刺激范圍和種類是基本接近的),刺激的程度和強度也有一定差異。這些微小的差異對大腦發育的連結斷裂以及結合時期的影響在于改變了功能神經元連結的強度。這些功能神經元連結強度對我們將來的獲取信息、思維、決策方式都將產生一生的影響。因此,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性格一旦形成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所以說用性格測評來做職業規劃才是可行和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