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與我一道夢游古三峽吧
朋友,你游覽過葛洲壩和三峽大壩截流前的長江三峽么?沒有啊,那就一起做個夢,與我神游一番如何?!
上世紀80年代,葛洲壩截流,400里長江三峽水位壅高20多米,回水抵達奉節白帝城,昔日礙航之急流險灘俱被淹沒;2003年初夏,宏偉的三峽工程巨壩橫江,“高峽出平湖”,長江三峽舊貌消逝,一個嶄新的三峽容顏悄然展現在我們眼簾!
哦,“那過去了的,將變成我們親切的懷念”一一
放眼中國,我們從雄雞型版圖上可清晰地看見兩條平行且貫穿西東的緞帶一一黃河與長江。
黃河,是哺育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同樣是哺育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若干年前,我曾見過一張奇特的衛星照片,名叫《古老長江是條龍》:龍頭是上海吳淞口,龍珠是崇明島,龍尾是山城重慶,兩只龍爪位置真神了,一是鄱陽湖,一是洞庭湖。
萬里長江,不擇細流,笑納百川,遂成巨龍騰飛之勢;
千里三峽,兩岸連山,重巒疊嶂,無處非畫,無處不詩!
古老三峽,以迂回曲折的西陵峽,姿態秀麗、嫵媚動人的巫峽,懸巖壁立、雄偉險峻的瞿塘峽,著稱于世。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奉節白帝城、巫溪縣“白鹿鹽泉”圣地和懸棺群、巫山小三峽和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巴東神農溪、秭歸屈原祠、興山昭君村、宜昌三游洞和三國古戰場.......三峽兩岸,除了許多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跡外,還有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風光。游人至此,仿佛置身詩林畫廊,定會如醉如癡,流連忘返。
神奇的長江三峽,在于四個字:雄、險、奇、幽。這里,無峰不雄、無灘不險、無洞不奇、無壑不幽。三峽是一幅美妙絕倫的風景畫。三峽更是一本大書,一部包蘊民族滄桑的歷史巨典!
游三峽是一種渴望,更是一種閱讀。
讀三峽,不外兩種讀法:要么自宜昌乘船入峽,溯江而上,緩緩抵達奉節;要么,從奉節登舟闖入夔門,飛流直下后拋錨宜昌。
前者是悠哉游哉,慢瀆細品;后者是“一目十行”,大嚼大咽。
兩種閱讀兩種味道,非親臨者莫能評說。
? 你知道古時長江東西流嗎?
追溯古三峽誕生的歷史,可使我們了解古老長江的誕生過程和“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的深幽峽谷之形成。
乘船西行你不難發現,黃牛峽南岸是“一江萬里獨當險,三峽千峰無此奇”的黃牛巖,其東面卻是“峰巔萃巍孤擎月,山勢嵯峨半插天”之天柱山。此二峰裸露的水成巖層狀剖面告訴我們,這一帶在距今一億年前還是汪洋大海。你若有興趣爬上海拔千米的高山之巔,定會有重大而新奇的發現:山頂上遺留著漫長地質年代古海底卵石和大量古生物化石。
古老三峽的形成,緣自距今七千萬年左右的那場“燕山運動”。那時,這里的地殼向上凸成“黃陵背斜”,使黃牛巖、天柱山矗成我國早期之“珠穆朗馬峰”,成為古長江之發源地,其西脈流入四川盆地,東脈注入洞庭湖。
古長江東西走向,經過了漫長歲月,終于導致了三峽的誕生。現在我們知道,黃牛巖之北,天柱山以東地質為花崗巖。這種顆粒結構的巖石雖堅硬無比,但卻怕曬,尤其害怕風霜雪雨襲擊。越是怕越是經不住風化崩解,久而久之,便流水下切而成為低巖。約在距今二千萬年左右,此花崗巖地帶終于形成寬谷……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古老三峽是舉世罕見的天然地質博物館。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28億年前最古老的混合巖,有幸目睹距今7億年的大陸冰川和世界上最為古老的生物群,欣賞到史前3次滄海桑田變遷所遺留下來的痕跡。
古老三峽的地質地貌,其形成過程讀者已大體了解了,這是自然的三峽,被視之為“鬼斧神工”。
那么作為非自然的一面—我們人類呢?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在三峽險惡的環境里是如何生存和繁衍的呢?
倚江而立的一座座古老城鎮,把答案寫在兩岸的邊坡或者“坪”上。無論三斗坪、茅坪,還是秭歸、巴東、忠縣、萬縣、云陽……老態龍鐘的小城,在歷史的風雨中步履艱難地茍延殘喘,以“吊腳樓”和擁擠不堪的小胡同,向游人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從各個城市的舊貌來看,三峽里古老的繁華并非不曾有過。但畢竟方圓面積過于窄小了,即使不以現代的眼光來衡量,它們一個個都沒有發展的前途。
“大溪文化”曾經是我國考古學家的驕傲所在。然而光陰荏苒,“大溪”早已成為過眼煙云。位于長江支流的大寧河大昌古鎮,曾經也是古時三峽極度繁華之所在,如今呢,殘存的雕龍畫棟一條街也是破爛不堪,向我們講述驕傲和自豪的,只有沿街被人們踏得光溜溜的條石;大寧河寧廠古鎮“七里半條街”,雖也記載著“川鹽”的歷史,然而大寧河沿岸數千個棧道石孔,塞滿了山民和鹽工們辛酸而悲傷的故事……
最為奇特且最令人觸目驚心的物證,要數峽江兩岸懸崖絕壁上被纖繩烙下的深深的印記了。古時峽江,在純粹人力手段出入三峽天險的過往船只,其命運可想而知。要知道,著名的“川江號子”是被山民和船夫用淚水和汗水攪拌,嵌在山崖的巖縫里,用纖繩勒出來的啊!
古老三峽,造就了峽江古鎮和古鎮文明。
古老而丑陋的峽江小城,卻造就了頂天立地的峽江人。
灘多水急:西陵峽兇險沒商量
灘多水急,四個字綴成千古遺憾; 風光秀麗,一句話構造千古傳奇。
這是西陵峽寫實,令人想而生畏。而記述往來船只闖灘涉險經歷的民謠則如泣如訴:
“打新灘來絞新唯,禱告山神保平安;血汗累干船打爛,要過新灘難上難”。
“新灘泄灘不算灘,空嶺才是鬼門關…..”
可是,西陵峽的奇秀與絕險,既是一對矛盾,也是一種誘惑!為求生計,船夫用凝聚辛酸血淚的纖繩,把巖石勒得傷痕累累;為覓秀色,仁人志士和風流才子,喜盈盈闖入西陵峽,便陶醉了,便與大自然溶為一體了。
要不,古往今來,哪會有詠吟不完的詩和唱不完的歌呢?
叫我說呀,西陵峽是迷人的畫,無韻的詩……
長江三峽中的西陵峽,以峽長和灘多水急,聞名遐邇。從宜昌南津關到秭歸香溪口,全長66公里,為三峽之冠。西陵峽因中間有長約31公里的廟南(廟河至南沱)寬谷分割,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即黃貓峽(宜昌峽)、燈影峽;西段為崆嶺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
灘多水急的西陵峽,明明白白寫著一個險字。境內著名的青灘(新灘)、崆嶺灘和腰叉河便是令過往船工聞之生畏的險灘。這些險灘,有的是兩岸山巖崩落而成,有的是上游砂石沖積所致,有的是岸邊伸出的巖脈,有的是江底凸起的礁石。灘險處,水流如沸,泡漩翻滾,洶涌激蕩,驚險萬狀。
峽口:南津關前觀泡漩
西入三峽,南津關是西陵峽之東口,亦即西進入口,它和瞿塘峽入口處的夔門,同屬三峽首尾兩端之天然門戶。
“雄當蜀道,巍鎖荊門”。南津關歷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南津關北岸有條溪流,叫下牢溪,又名下牢津。傳說因劉備曾據守于此津之南而得名。南津關兩岸絕壁聳天,峰奇谷異,江面狹窄,猶洳一只細頸瓶口,鎖住了滔滔大江,成為長江中、上游的天然分界線。
“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蒼蒼兩崖間,闊狹容一葦”。白居易《初入峽有感》,你讀后感覺如何?
傳說,三國時期,蜀將劉封曾在北岸山頂修筑城壘,稱劉封城。山項還有一塊大石臺,是張飛守衛夷陵時督兵擂鼓之處,名擂鼓臺。
南津關口門不足200米,長江自西向東沖出此關后,兩岸山勢坦蕩,江面驟然展寬至2000多米。河床高程在關口附近急劇變化,高處在吳凇口零點以上30多米,低的地方竟在海平面以下40多米。因此,原來峽內相對平緩的江水流到這里,便形成—團團漩渦,翻花滾浪,波濤洶涌。真所謂“送盡奇峰雙眼豁,江天空闊而夷陵”也。
泡漩,是泡和漩之合稱,謂之曰兩種不同的水流流態。水激而上沖,宛如沸者曰泡;水由外向內回漩,中心有渦陷則曰漩。—般先泡后漩,伴隨而生;有的固定于一處,有的則流動于一定的河段上。
峽江著名的泡漩有多處,西陵峽中段有“蓮沱三漩”,最著名的當屬南津關。南津關其實還有一個更古老更為真實貼切的名字------“難進關”。這里的泡漩,每隔10多分鐘就出現一次,泡高約達1米,漩渦深至3米,漩的直徑達40~50米。船行其間,稍有不慎便會被卷進漩渦,后果不堪設想。
蓮沱泡漩可怕處是三漩相連,首尾相接,—個比一個漩得厲害。這個泡漩區內江水渲嘯,聲聞十里之外,過往船家的恐懼可想而知。
三游洞: 用耳朵聽比看更有韻味
位于西陵峽口西陵山北峰峭壁間的三游洞,面臨下牢溪,背靠長江,三面環水,一面連山,洞景奇絕,被譽為璀粲明珠。其實,它是沾了名人的光,聲名遠播。叫我說,三游洞用耳朵聽比看更有韻味。
三游洞地勢險峻,形如覆蓬,冬暖夏涼,洞室開闊,呈不規則長方形,深約30米,寬約23米,高約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巖層巖面不斷溶蝕,并經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巖溶洞。它的地層地質年代為寒武紀,距今約五億至六億年,洞中巖石褶皺起伏,斷裂縱橫,千姿百態,有似圓若方的鐘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橫列,將洞隔成相通的前后兩室:前室明曠,詩文滿壁;后室幽奧,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頂部空圓若懸鐘,以石投擊,其聲如鐘,石子落地,其響如鼓,故有“天鐘地鼓”之說。
相傳,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人會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賦詩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寫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這是人們稱之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東坡)、蘇轍父子三人,也來游洞中,各提詩一首于洞壁之上,人們稱之為“后三游”。
三游洞景色奇麗,曾被古人喻為“幻境”。歷代途經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隸、行、草各種字體和詩歌、散文、壁畫、題記等形式寫景抒懷,鐫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內外尚存有宋代歐陽修題記、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種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史料。
三游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擊,飛珠濺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頂的至喜亭,西眺可見大江雄姿;在那峰巒疊嶂之中,長江像一把利斧,辟開一線通道,直瀉西陵峽口,激流咆哮,破門而出,流經三游洞旁,則水勢轉平,江面豁然開闊,呈現險夷交替之奇觀。
出三游洞沿石階下行到下牢溪畔,懸崖腰畔有一方形石井,依峭壁上履石亭,這便是“陸游泉”。據地方志記載,宋代詩人陸游路經夷陵游覽了三游洞。他發現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冽的泉水,取水煎茶,氣香味甘,贊賞之余留下詩詞:“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這便是陸游泉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