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孩子的同學來家里玩,碰巧剛買了瓜子,自然是熱情招待。
我雙手撐著袋子讓孩子們抓了裝在口袋里,他們都很開心,但最后一個小男孩的舉動卻讓我略感意外。
本來大家裝了瓜子準備出去玩,那個孩子裝滿了兩個口袋后,我剛要把袋子收起來,不想他又伸手狠狠地抓了兩大把,不由得愣了一下,沒有防備,袋子差點從我手里掉下去。我心里頓覺不爽,暗自詫異:怎么會有這樣的孩子?
也許這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在大多數人看來不值一提,甚至覺得我小題大做或者太過小氣,可我對吃有一種頑固的信念,覺得人類這種最本能的行為,也包含著最深刻的智慧。
《禮記》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吃雖尋常事,卻往往反映一個人的人品教養。
《太平廣記》記載,有個窮困農民的孫子,去親戚家謀差,親戚是文學家鄭浣。鄭浣把他推薦給了縣令。送行當晚,鄭浣請他吃飯。沒想到,這個孩子一吃飯就顯了真相——吃蒸餅時把面皮撕了,只掏里面的餡吃。鄭浣氣極而嘆:一個農家孩子,怎么像紈绔子弟!第二天就把他送回了家。
古人對于吃的禮儀是非常看重的。
《禮記》上說“毋嚙骨”,因為再高雅的人啃起骨頭來,也免不了齜牙咧嘴、窮兇極惡,使人想起看家護院的阿物。
春節與大哥一家一起去姨媽舅舅家走親戚,因為不在他們家吃飯,姨媽怕孩子們餓著,趕緊用微波爐給孩子們熱了一只燒雞。燒雞一端上來,大哥家的兩個孩子眼睛就直勾勾地盯上了,一個勁兒地喊著:我要吃雞腿!大嫂并不制止,而是用寵溺的眼神看著他們,好像在鼓勵。
姨媽顧不上燙手,給他們一人撕了一只雞腿下來,看到我家的孩子,她只好歉意地笑笑。
我與妞妞相視而笑,并對姨媽回以了然的眼神,其實我們心里真的很不屑這樣的行為。
孩子有沒有教養,不是孩子的錯,只與家長的言傳身教有關。
從小,爸爸就對我們嚴格要求。三歲以后再不許吃別人家的東西,即使別人給也不能要。
媽媽經常說起我小時候的事情,有一次爸爸不在家,鄰居家的大娘給了我一節甘蔗,我吃完以后還想吃,就悄悄跑到她們家去要。這件事被爸爸知道以后,他狠狠地擰了我的嘴巴,還整整讓我罰跪兩個小時,然后從街上買回一大捆甘蔗說:吃吧,自己家的東西,想咋吃就咋吃,別人家的,不能要!
我想,對于吃的禮儀,也許這就是潛意識里留下的印象。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在宴飲活動中重視禮節、禮貌,已經形成了文化傳統,我們更對孩子言傳身教。
吃飯時一般是在自己面前夾菜,不要伸到離自己較遠處夾菜;切忌用舌頭舔筷子和用筷子代替牙簽;不要把盤碟里的菜翻來翻去選擇自己喜愛的部分,應自上而下夾取面對自己的那一部分菜,不可夾著菜在菜盤中抖個不停。
如果宴席用轉盤,也應按順序輪流夾取自己面前的那部分菜,隨后即旋轉給下一個人;不要只顧自己的愛好,在菜未轉到時,就伸筷子去等候;旋轉轉盤時,要注意看是否有人正在夾菜,等別人夾好了再轉轉盤;宴席上吃東西,要謙和文雅,細嚼慢咽,不要風卷殘云似的狼吞虎咽;吃剩的骨頭、渣料,應放在自己面前的小碟內,不要隨意扔在桌面或桌下。
吃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嚴肅到它在不經意間,就毫不留情地顯示了孩子和你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