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所謂的智能手機出現時,人們仰望星空的高度縮小了,手機屏幕上浩瀚的宇宙星空似乎觸手可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你身處何方,再也不需要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惆悵,因為可以視頻,感覺對方就近在咫尺。智能手機使人類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像夸父逐日的步伐,不停地追趕著時代的潮流。同時智能手機帶來的是信息化時代,全民自媒體時代,掌上閱讀時代……智能手機似乎碾碎了傳統教育的模式,讓身處教師行業的老師們開始惶恐不安,開始有些不知所措了。其實每種新事物的產生都是必然的,而并非偶然可得。同時對智能手機的看法也應該一分為二,客觀理智的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它的優勢為我們教育創造出更大,更多的價值,今天我就分析一下,如何讓手機成為師生的學習工具。
一、閱讀百家,吸收精華,為己所用
打開手機,各種信息如同卷地的狂風鋪天蓋地的席卷而來,各種觀點百家爭鳴,你方唱罷我方登臺。各類心靈雞湯,勵志雞湯,創業雞湯,親子教育,不勝枚舉。我們面對這么多的這么大的信息量,該如何取舍呢?如何在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中迅速的提取到我們需要的信息呢?首先我們應該清楚,我需要的是哪一方面的信息?要提升的是什么?例如我們需要的是提升教育素養的相關知識,我們就可以訂閱一些教育相關方面的公眾號:例如“小學語文教學”、“教育之家”、“竇桂梅老師談教育”等等這些目的性明確,內容精良,素質良好的公眾號,使我們在閱讀中受到啟發,并且加以實踐。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結晶,我們閱讀他人的文章,就是思想的交流,是靈魂的碰撞。在閱讀時還要不斷的自我總結,借助外力讓自己從焦慮的情緒中脫離出來。隨身攜帶小本子,記錄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到閱讀百家,吸取精華,為己所用。
二、廣泛涉獵,情趣高雅,有容乃大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有討厭吃苦,總想著以小博大,持續投入就會自我懷疑,唯利是圖,不愛思考喜歡墨守成規等等這樣的思想,那教師如何克服這些不良的情緒?做到廣泛涉獵,情趣高雅,有容乃大呢?歷史是給人厚度的學問,哲學是給人深度的學問,文學是給人溫度的學問。當科技消極了神話,消極了想象力,接近詩歌危險,遠離了歌更危險。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哲學是追問的學問,是關于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學問,是靈魂的完善,是生命的詩。所以教師應該廣泛涉獵。“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石,故能成其為高《管子·形勢解》”。不管是思維的鍛煉,還是語言的積累,或者是顏值資源的管理,我們在手機中都可以找到相關的內容,我們只有廣泛的涉獵,培養高雅的情趣,才能有容乃大,才能更好的輸出知識給學生,才能輸出有質量的內容給學生。另外不斷地自我總結,隨身攜帶小本子,記錄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發揮手機獨特功能,師生共贏
現在小學生的作業種類單調,內容繁瑣,就是簡單的重復。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在對待一件事情時,第一次做的時候是有意注意,會特別在意,特別的專心,所以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會小心翼翼的對待,正確率會較高,而當第二次重復做,第三次重復做的時候,就是無意注意,此時的精神會不集中,正確率也沒有第一次的高。所以,如果有一些新穎的作業形式,學生的積極性會被極大的調動起來。例如我們班級就將背書布置成視頻作業,錄像以后發到微信群里面,試行了一段時間以后發現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而且從中也鍛煉了孩子面對鏡頭時不緊張,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了他們的朗誦能力。這樣不僅落實了背書這件事,而且孩子從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這就是雙贏。另外,關于閱讀教學也曾經是我非常頭痛的一個環節,如何落實學生的課外閱讀呢?買書來看,沒有家長的監督,根本不起作用。由于條件的限制,許多家庭對于課外閱讀落實的情況非常糟糕。我們班級利用手機進行了班級有書共讀計劃,全班共同讀《三國演義》這本書,由每個同學錄制一個章節,其他同學按時在線聽,大家一起讀。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不僅讀完了整本書,而且每天在一起興高采烈的交流。通過這樣做不僅落實了課外閱讀,而且拉近了同學和家長之間,同學和同學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共贏。
總之,當我們站在一個全新的高度來看待智能手機時,它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驚喜。若要有優美的嘴唇,就要講親切的話;若要有可愛的眼睛,就要看到別人的好處;若要有苗條的身材,就把食物分享給饑餓的人;若要不斷進步,那就要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把手機變成我們的學習工具。我們學習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