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花媽媽
這兩天小寶都比較著迷自己的恐龍泡泡貼,每天讓我講里面的故事,并且和他一起貼恐龍貼畫。其中有兩頁簡直就是著魔了,我幾乎要在他“講這個”的要求下,連讀五遍十遍之多。
他喜歡看這一頁的慈母龍媽媽保護著自己的蛋寶寶,看蛋殼里孵出來的慈母龍寶寶,足足看了有五分鐘啊。真是猜不透他的小腦瓜在思索什么呢?
每次講到“天哪,誰來救救我”,如果語氣中喊叫的成分沒有達到分貝,他就會特別直接的提出來“媽媽,你怎么沒有喊呢”?然后我基本就是要再重新喊叫著講一遍。
我講到“啊”的時候,他都要問,卡卡為什么要“啊”呢。我回答說因為他從很高的地方掉下來啊。然后問他,如果你摔倒了會喊什么啊?他站起來想了一會兒,說:”我什么都不喊啊,我就自己站起來。”這回答絕了,我只能嗯一聲,算是回應。
他不要求講的時候,我們就一起貼泡泡貼,我會提醒他某一頁只差一個就完成了。他就會仔細的尋找起來,有時候也不按照我的提示來。看到什么感興趣的,就停留下來。有一次,他盯著這張圖片看了很久很久,然后突然驚喜的指著圖片上的火山跟我說:“媽媽,卡卡的魔法掃帚就是掉在這里了。”
我故作驚訝的翻到最后一頁,讓小寶仔細看看,盡管兩個頁面因為遠景和近景的關系,火山的顏料略有差異,但確實是那兩座一高一低的火山。有什么不得不佩服孩子的觀察力啊,我可真是從來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看完火山,他指著途中的恐爪龍圍攻劍龍的畫面,不停的問我:為什么他們(恐爪龍)要攻擊它(劍龍)呢?
我簡單的解釋為他們在打架,就像卡梅拉的故事里小胖墩、小六子、小刺頭他們打卡梅利多一樣。他不停的問,我不停的回答。
讓我驚訝和意外的是我們在找泡泡貼的時候,我讓他找其中的一個,他找了好一會兒也沒發現。突然他自己把貼紙翻了過去,還說“這樣不就好找了么。”我一時沒明白,還以為他又不想貼了,就督促他繼續找。結果小家伙跟我說“這樣就能看到是哪個形狀了。”我一看,還真是,背面反倒和貼畫里的輪廓更類似,更好找呢。不用辨別顏色,也不用看他們的形態,只需要根據形狀找就可以了。
他從背面看完了輪廓,然后又翻過來,把貼紙撕下來,貼到對應的位置上。
我承認,小寶今天的這個方式讓我心里震驚了一下。
我沒有料想過他會想到這樣的辦法,事實是自己壓根就沒有想到過這樣的方法。
有時候,我催促他,教他,實際上都是在打亂他的思緒,分散他自己思索和尋找方法的思路。我把自己固有的方式教給他,讓他學會我的方式,然后實踐,剝奪了小寶的思想自由。
反而是這樣任由他自己去發揮,去“磨蹭”,停在哪看到哪,都隨他自己。
他在看的過程中會有自己的思維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依賴畫面的刺激去發生和完成,是他消化和理解的過程,也是內化的過程,這個“磨蹭”和“浪費時間”是絕對必要的。
寫下這面這段話的同時,我反思到最近兩天總是因為問小寶話他不回答而著急。反復問好多遍,他都不回答,有時候需要我把他的頭轉到我面前,但也不是很管用。
在寫下上面這段話的時候,我意識到我自己犯錯了。那個時候,孩子的思想不在我這里,他壓根就沒有聽到我的問題,而不是充耳不聞。他被外面的環境吸引著,或許他只是胡亂或者盯著某一處看,但是他的思維在飛速的進行著,他需要時間和精力去消化的一切,不然,他怎么會記住那一處的標志或者風景呢?我需要更多的耐心給小寶,今晚面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