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和年初又遇見出版社編輯,也有其他多位熱心文友建議我參考胡安焉老師的《我在北京送快遞》,寫下我的打工生涯,接地氣,有生活溫度,說這種邊緣群體的生活,更真實反而有市場。
如《在工廠做縫紉的日子》,打工日記回憶錄。
一本寫底層生活工作經(jīng)歷的書爆了,必然引起出版界文化行業(yè)的轟動和模仿,自然會有很多熱心人,給類似經(jīng)歷的我同樣設想和建議(都是充滿善意)。
如果只是寫工作歷程經(jīng)歷,心想,倒是可以寫一寫,但好像也湊夠不了一本書呀!
我沒有胡老師那么多不同的工作經(jīng)歷,他的那本書我去年買過看過,又聽過一次,前幾天又在喜馬拉雅聽了一遍。
他開過網(wǎng)店,開過線下服裝店、在面包店做過、當過保安、加油站工作、做過餐廳送貨的,餐廳服務員、送過雪糕、自行車廠的、漫畫公司、做刊物,送快遞等等,好像有20份工作。
我主要工作歷程只有三大塊兒,學徒做縫紉,在服裝廠做一線工人,累計近10年。再就是自己家里開早餐店多年。
然后就是在網(wǎng)絡公司的電話銷售,我每天要打出兩三百個電話,經(jīng)常被人懟的,我做這份工作的幾月后,我就業(yè)余已經(jīng)開始在網(wǎng)絡嘗試寫作了。
我在網(wǎng)絡上寫作的副業(yè)收入超過我的電話銷售工作收入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辭職了,自從2017年底全職寫作至今。
今年,是我寫作的第10個年頭了。
我曾經(jīng)還做過兩個月手機店營業(yè)員,在電子廠做零工做了一個多月。
如果更早一點,我在讀小學的時候就已經(jīng)在門口廠里面打零工了。(記得曾有讀者朋友說還是你們南方好,你那么小時農村里面就有加工廠了)
是啊!這點算還好,我家條件在村里面,鎮(zhèn)里面算是非常差的,應該是排倒數(shù)的,但是我們那個整個地區(qū)發(fā)展水平還是可以的,私企小廠特別多。
我當年完全可以不去外地做打工妹的,騎個自行車/小摩托車,可以在鎮(zhèn)上或者我們市里上班的,但我一心就想離開家鄉(xiāng),離得越遠越好,覺得我在家鄉(xiāng)沒得到尊重和愛,那時候就從來沒為我的母親著想…
如果要寫,我在工廠做縫紉的歲月,打工回憶錄。
那些年我分別在福建做過外貿服裝,也是我待得時間最長的一個服裝廠。
廠里做的衣服是非洲難民穿的沙灘褲,都是老板妹妹從香港那邊接的單子,每次大貨車發(fā)出,從香港轉機發(fā)走。
記得一條短褲子上最高的時候有12個口袋,立體袋,斜插帶,帶魔術貼的貼帶,大袋上面套小袋。
杭州做過夾克衫。在上海做過日本服裝,質量要求特別高,做了大半年多,在那個廠感覺就像個監(jiān)丫u,比我在福建那個廠還辛苦,每天吃完飯做事,做完事吃飯,真像個工具人,屬于自己的時間極少極少。
溫州做過品牌女裝。這同樣的是吹毛求疵,質量要求特別嚴格,我每天最怕有返工的衣服。
這家服裝廠做的衣服是那種專賣店里面的服裝,走的是加盟模式,在海外很多國家也有專賣店。(這家廠在溫州茶山鎮(zhèn)大學城邊上)
我還在老家門口老家做過羽絨服衣服,分別做過兩次半年的,老板娘接活,裁好衣服,裝好羽絨,我負責做。
……
關于打工回憶錄,想寫時就寫點(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