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講了通過寫評論鍛煉獨特的思考力,今天我們來看看齋騰孝先生提出的思考時常用的5種方法,分別是:
比較
比喻
辯證法
現象學
系統思考
我把它們稱為“元方法”,這么說的原因是這些方法的“顆粒度”足夠小,通過對它們的組合、變形可以演化出更多的思考方法或者思維模型。
快年底了,我們不妨假設這樣一個場景。大齡青年小明的親戚特別多,每到過年串門的時候都小明最鬧心的時候,你懂的。今年小明準備了滿滿的套路,準備懟死那些八卦的七大姑八大姨。沒想到阿姨們也對八卦進行了迭代,十三姨居然問了這么個問題:
“小明啊,你是做互聯網的,你們這個行業是不是特別小啊,新聞里說到互聯網啊就聽到阿里巴巴、騰訊,敢情你們這行業就兩家公司啊?不如來阿姨的理發店做個學徒吧”
小明懵了,他發現雖然道理都懂,但依舊回答不好阿姨的問題。就好像當初他給家里親戚解釋他的職業“研發工程師”,講了半天還是不得不承認了自己就是個“修電腦”的。
想對外行講清楚一件行內的事,最好的辦法是做類比,即找到兩個不同事物的相似點進行比較。小明可以這么說。
小明:“十三姨啊,你去菜場買豬肉,不是總去那家隊排的最長的豬肉攤?”
十三姨:“是啊是啊,那家豬肉新鮮啊,大家都買那家的。”
小明:“所以啊,排隊的人多,大家就都覺得那家的豬肉好,就都去買。老板有錢,又更快的進更好的豬,生意自然越來越好。而旁邊那些肉攤,光顧的人少,肉賣出去的慢,就不新鮮,買的人也更少,生意也就越來越差。”
十三姨:“小明你分析的還挺有道理的唉。”
小明:“在我們這個行業里,阿里騰訊就是那家生意最好的’豬肉攤’,最受關注而已,其它’肉攤’也多的是,但誰會注意呢?”
你看,很多時候理解事物,表達對事物的觀點都可以圍繞其和另一件事之間的比較來展開。當被別人問起一件不知該如何作答的事情時,最好的辦法是去找到一件相似的事物來比較兩者的不同,或者找到一件看似完全不同的事情來洞察相同的底層邏輯,就像小明例子中的“馬太效應”。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來看看從相似的事物中找到不同。Uber,Airbnb引領了全球范圍的“共享經濟”浪潮,今年以摩拜、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也是燃到極點。都是號稱“共享”,真的都一樣嗎?
仔細想想什么是“共享”?大白話,我的東西給你一起用叫共享。說的專業一點,把事物的所有權轉化為使用權,借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建立起C2C的交易平臺,從而產生經濟效益。這么來看,Uber是我的車帶你飛,Airbnb是我的房子給你住,而中間的撮合由平臺完成,他們更像是“共享經濟”。而共享單車呢,摩拜的車100%重金自主研發,OFO也絕大部分是自營,是B端生產制造產品給C端用戶租用的模式,是“租賃經濟”,共享單車的模式其實和“酒店”、“網吧”更加類似。
無論通過比較得到的觀點是否準確,確實會給人一種“言之有物”、“一家之言”的印象,我們的命題不是要100%正確,而是能夠表達“獨特的觀點”,不是嗎?
村上春樹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發表演講時提到“在一面高大、堅固的墻和一只撞向墻的雞蛋之間,我將永遠,站在雞蛋的一邊”。
根據演講全文,這并非簡單地在暗示強者和弱者。更深層的含義是我們所有的人都是“雞蛋”,名為體制的“高墻”高聳在我們周圍。體制本是為守護我們而存在,但有時候也會失控造成危害。監視體制的正確運作,保護“雞蛋”的尊嚴就是村上春樹作為小說家的使命。
“高墻”、“雞蛋”的比喻可謂絕妙,所有人都可以立刻在腦海中浮現出形象,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即視感”。事先找到一些具體的形象,改編為一種喻體并由此引申到想表達的本體上來。試想如果村上春樹只是直接論述了體制和人們之間的關系,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會有“高墻”、“雞蛋”這樣的比喻來的深刻嗎?這就是比喻的力量吧。
麻將我們都玩過,四人中有一個和牌,游戲立刻結束。整個麻將的過程,就是“組成”、“和牌”、“推倒”、“洗牌”的循環過程,這不像是對我們人生一個絕好的比喻嗎?昨日還是今朝,迎來的是完全不同的早晨,當然也沒有同樣的白天和夜晚。一個高峰預示著一個低谷,一次失敗又孕育著一次成功。人生須臾,不過爾爾。
我們平時聽到的行業術語中,也大量使用著比喻的思維方式,比如“房間里的大象”、“紫牛效應”、“饑餓營銷”這樣大家耳熟能詳的。小米商城除了賣小米生態鏈相關產品,也賣毛巾。是的,你沒看錯,是賣“毛巾”。匪夷所思是嗎?小米副總裁,生態鏈負責人劉德在解釋時就用了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小米發展到今天有2.5億的活躍用戶,與其讓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這些流量來轉化一些營業額。就像一個火熱的爐子,熱氣散就散了,不如借助余熱來烤一烤紅薯。所以小米賣毛巾做的是“烤紅薯生意”。是不是有“秒懂”的感覺?
接著來看看辯證法思考。經歷過“馬恩列斯毛鄧”錘煉的我們對辯證法再熟悉不過了,齋騰孝先生這里指的并不是太深奧的理論,而是一種基于對話的思考,是一種在命題與反命題之間確立矛盾并克服矛盾的思考。
矛盾是思考的原動力。
我時常對小伙伴說,如果這件事你只能看到好的一面,所謂有百利還無一害,那只能是因為你看的還不夠全面,不夠深入。這個判斷正是辯證法的體現,任何事物一定有對立的另一面,能夠想清楚這個“反命題”非常非常的重要,只不過有時候這個“反命題”意味著短期可以忽略的因素,有時候卻是一個足以致命的陷阱。
“如果一個問題有上、中、下三種應對策略,我們總是應該選擇上策”
“這個機會是我一個特牛X的朋友給我量身推薦的,聽TA的準沒錯,再說總得給朋友面子啊”
“都說那些快餐是垃圾食品,平時還是少吃為好”
“這個功能競品做了以后效果很不錯,我們也不能少”
等等。這些命題看上去足夠正確了,往往這種情況下思考把命題空間更大,更有意思。比如上中下三策的例子中,雖然上策目前看上去能得到最好的效果,但花費的時間更久,產生效果的周期略長;又或者當前實現上策所需的資源不足;又或者考慮到當前所處的微妙的關系中,選擇最“笨”的辦法恰恰是舍小利以謀遠,諸如此類。可見結合上實際情況,“上策”并非總是“上策”。
分析商業行為時經常使用的SWOT法,也是在應用辯證法思考,考慮自身的優劣勢,機會和風險并存。大家在日常作出判斷和選擇時,不妨在紙上畫兩列,左邊列優勢項,右邊列劣勢項,幫助自己做出更理性的選擇。具備辯證法思維也能在社交、表達的過程中給人一種考慮更全面,不“人云亦云”的感覺。
提出反命題并非總能有重大發現,真正重要的是養成思考反命題的習慣,就算是說應該花和思考正命題相同的時間來思考反命題也不為過。
齋騰孝先生研究生期間的專業是“現象學”,他概括現象學的要點是“暫且拋去對經驗真理的確信,首先關注現象本身”。
在歐洲,中日韓經常被共同視為“東亞”,有一種“格外勤奮的地區”、“經濟強盛,生產各種產品的地區”的形象。但是,在這三國之間,互相覺得對方相像的人幾乎沒有。也就是說,“東亞”這一概念本身就不是現象學的解釋。反之,如果嚴謹的分開考慮,意識到“不同國家的人是很不一樣的”,更進一步,“一個國家中也有各種各樣的人”這樣的結論,就可以被稱為是現象學的態度。
貼“標簽”是現代社會中與現象學關聯最密切的行為。你也許不知道,貼“標簽”古已有之。在古希臘,異族被稱為“barbaroi”,意思是“說著聽不懂的言語的人”。正是貼上了這樣標簽,才根本沒有想要進一步去了解的欲望,從而產生“這些異族人的想法和我們完全不同”、“他們是威脅”、“我們無法進行一些交流”等潛意識,那么沖突和戰爭也就不遠了。
那么在我們身邊,是不是也有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錯誤“標簽”呢?像“現在的年輕人責任感真是差啊”、“國產的東西質量就是不靠譜”舉不勝舉。所謂的經驗真理,往往會帶有這樣的句式:
“……從來就是這樣的”
“大家都說,……”
“只要……,就能……”
類似的經典句型出現時,就要格外注意,是否落入了非現象學的陷阱,仔細觀察思考再作出結論。
“成見”、“先入為主”是現象學思維的大敵,如何能以“無知”的狀態細致地去耳聞目睹一些事,從而得到不同的輸入和輸出,這個問題我想再做些實踐,以后有機會再分享。
最后我們來說說系統思考,這個話題可以獨立成書,推薦大家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和丹尼斯.舍伍德的《系統思考》,這里介紹我深受啟發的一種思維方式。
用“形態”來看待事物,不是關注要素本身,而是著眼于要素之間的關系。即所謂“解”在關系中。
僅僅聽到一個音階或音色,這并不是音樂。要多個音階或音色組合,聯系起來才能產生旋律,成為樂曲。也就是說聽旋律這一動作本身,不要單個去聽,而是要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
我們處理現實問題時也可以應用這種思維。比如“拖延癥”這個世界級難題,如果不幸你身上也有,我相信你一定了解并實踐過幾種克服拖延癥的辦法。那么效果如何呢?我猜你自己并不滿意吧。我見過的方法都是從自身出發來思考解決方案,也就是剛才說的關注了“要素本身”,比如制訂愿景、把目標分解的足夠小且可行、制造激勵和正向反饋、刻意練習如何進入自己的心流狀態,等等。而如果運用系統思考,著眼“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就會發現拖延癥并非對你一個人造成影響,和你產生協作的人或團體是否也會因此受到影響,為什么這個協作網絡可以容忍你拖延?協作關系如何變化就可以杜絕拖延病的“苗頭”?
如果給自身打雞血的方式不適合你治愈拖延癥,那么從嘗試改變你與他人的協作關系,讓拖延不再是你一個人的事。但愿系統思考能給你帶來啟發。
—————————————————————
第二篇思考的方法論先寫到這里,讓我們來做一個總結。
1.思考時常用的5種思維方式,有助于打造你的獨特觀點,它們分別是“比較”、“比喻”、“辯證法”、“現象學”和“系統思考”。
2.運用“比較”時,可以使用“類比”來比較不同事物的相似性,找到兩者相通的底層邏輯;也可以使用“對比”來比較相似事物的差異性。
3.好的“比喻”讓人產生“即視感”,使人更容易理解你想表達的本體,并且產生深刻的記憶。
4.“辯證法”要求刻意提出“反命題”,命題和反命題間的矛盾會激發更深度的思考,在實踐中往往能體會到原先忽略的問題,甚至陷阱。
5.“現象學”要求我們拋棄“成見”和對“經驗真理”的篤信,用兒童般“無知”的狀態細致地耳聞目睹,從而得到完全不同的輸入和輸出。
6.系統思考是對關注要素本身的升華,讓我們著眼于要素間的關系,通過對協作關系的理解和把握,取得更全局性的思考。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您有所幫助,期盼聽到您的聲音。
—————————————————————
回顧:
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