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蔣勛的《西方美術史》剛剛開頭,讀到痕跡這章略有觸動與大家分享。
痕跡的存在是我們每個人存在的標志。
在此書中有這么一段話:“一塊燧石如果丟在街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人們很難發現它的重要性。我們只有知道了它記錄了三十萬年前人類的手工痕跡,我們才會對它好奇和診視。”
痕跡,是記錄著我們曾到這個世界來過的證明。古人用石器時代所留下的工具痕跡證明了他們的存在。動物用他們的化石來證明他們的存在。植物化作石油證明其存在。因為有這些痕跡的留下,才能證明你我他的存在。痕跡是我們存在的證明。
在命運石之門里有過這么一段情節(可能是劇場版里),岡部倫太郎因為多次在世界線上躍遷導致其在世界線上的存在越來越薄弱,痕跡的變淡導致他逐漸被人遺忘,甚至完全從人們的記憶中抹除,唯一能勉強感受到他存在的只有他的助手牧瀨紅莉棲。因為只有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跡最強烈。最后也是循著這痕跡把岡部倫太郎找了回來。
我們每個人都是普通人,普通的就像燧石一樣扔到人堆里就再也找不到了。但我們還是想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一點曾來過的痕跡。
不知有沒有人和我有相同的感覺,那種意識到自己有多普通的感覺。在我們身上總感覺沒什么閃光點,成績中等,容貌中等,薪金中等……如果人生是部電視劇的話,那我們的人生真是無趣乏味,甚至找不到存在的意義。因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痕跡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太容易被抹去了。所以,幾乎絕大多數人像我一樣在社交網絡上積極的活躍著,刷著微博,發著朋友圈,好像這樣能在世界上留下點什么,至少能讓人知道我曾來過。醒醒吧,這些只不過是寫存儲在服務器上的0與1的數字組合而已。在虛擬世界尋求存在感的人想必在現實里很孤獨吧。
其實,痕跡這種東西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存在的。我們的痕跡存于我們親人心中。我們的痕跡存于我們曾書寫過的文字中。我們的痕跡存于我們與人交往的每分每秒中。不需要刻意去記錄,我們的痕跡就已經散落在這個世界上了。我們是普通人,但哪怕是像我這樣的人也會在這個世界上留下存在的痕跡。我們其實不曾孤獨,孤獨只是我們自己把自己關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