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傳豆瓣(已傳簡書)
? ? ? ? 古典主義時期三巨頭
弗浪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是奧地利作曲家,他常被世人稱作”交響曲之父”。但正如前章所述,無論是交響曲,四重奏或是羽管鍵琴奏鳴曲,在海頓之前已有許多作曲家開始進行這些體裁的創作,而海頓的創作將這些體裁推進為高度發展的古典主義風格范式,他的大量作品體現出18世紀中葉音樂風格逐漸變化的軌跡,從中期的”華麗風格”到”情感風格”到”維也納古典風格”甚至有些音樂史學家從海頓的作品中找出預示浪漫主義風格的印跡。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是奧地利作曲家,西方音樂歷史中,只有莫扎特被毫無疑義地公認為稀世之才,他短暫的35年生涯,為人類留留下極其寶貴的音樂遺產。舒曼說過,莫扎特的音樂是無法描述的”莫扎特即音樂”這似乎是贊嘆莫扎特資產的最恰當的詞匯,他創作的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四重奏和其它重奏,重唱形式,大量器樂曲,獨唱等等,幾乎包含了音樂的所有領域,而莫扎特音樂的特征與最突出的貢獻,可以通過歌劇,協奏曲和交響曲來說明。
? ? ? 莫扎特的器樂創作同樣是碩果累累,無論是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還是其它形式的室內樂及器樂小品,都滲透著他特有的流暢,明快和生氣勃勃。
? ? 莫扎特對協奏曲,尤其是鋼琴協奏曲所做出的貢獻相當于貝多芬對鋼琴奏鳴曲的貢獻,而莫扎特為小提琴,長笛,雙簧管,黑管,大管,圓號及小號寫的協奏曲,也同樣是這些樂器領域里的精品。
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他在西方音樂史的畫卷中獨領風騷,由海頓,莫扎特創立并發展起來的維也納古典音樂形式與風格,在貝多芬的手里被極大地擴充和發展。他將18世紀與19世紀,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連接起來,將一個時代的理想融匯于自己的音樂藝術之中,貝多芬的名字與崇高的信念,頑強不屈的意志,充滿震撼力的音樂,為表達情感而不拘規范的氣魄永遠同在。
? 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是貝多芬度過他人生最初22年的城市(1770-1792)這段時間雖然不是他創作成熟與豐收時期,但對他一生的影響十分深遠,尤其體現在思想性格的形成方面。
? 莫扎特,海頓曾對青年貝多芬的天才給予過充分肯定,但在貝多芬成長的道路上,聶費(C.G.Neefe 1748-1798)對他的幫助和支持最大,這位宮廷管風琴師引導他將藝術視野擴展到德國文學與音樂的優秀傳統中去。
? 貝多芬在器樂創作里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包括9部交響曲,11首管弦樂序曲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弦樂四重奏及其它各種形式的重奏曲。奏鳴曲體裁是他重要的器樂領域,包括32首鋼琴奏鳴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5首大提琴奏鳴曲,還有變奏曲等獨奏活重奏形式。貝多芬通過這些創作把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奏鳴交響套曲形式推進到了最高峰,并對奏鳴曲式結構的成熟與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一)交響曲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分別屬于不同的創作時期,集中體現出他的創作特征及風格衍變的脈絡,有音樂家將其分為幾類:英雄性,戲劇性<<第三,第五命運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生活風俗性和抒情性(第一,第四,第八交響曲);群眾性,舞蹈性(第七交響曲),而(第二交響曲)是綜合性的,(第六交響曲)則融自然和哲理與一體。
(二)鋼琴作品
在鋼琴藝術史中貝多芬的地位與他在交響曲領域一樣光輝,他的五部協奏曲始終是音樂會的重要曲目,他寫作的鋼琴奏鳴曲貫穿其一生,其風格的演變與交響曲同步,而且集中顯示出貝多芬在形式上的探索與創新。
(三)重奏作品
貝多芬一生的幾個時期都有室內樂作品,早期重要的有鋼琴三重奏(Op.1No.1-3,1792-1794)為鋼琴和管樂的五重奏(Op.16,1796-1797)等。而重要的四重奏體裁他一共寫了16首,中期的代表作包括Op.59,Op.74(俗稱”豎琴四重奏”)和Op.95等,而最后的六首四重奏集中代表了貝多芬晚期作品的風貌。
(四)聲樂作品
貝多芬在聲樂領域的創作涉及了 歌劇,清唱劇,彌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等,并且在《第九交響曲》中運用了合唱,還改編了蘇格蘭,愛爾蘭等民族的民歌。
? 貝多芬也使音樂的具體表現手段更加豐富和擴展,他的旋律簡潔質樸而含蓄深情,建立在和弦音上的線條嚴整粗曠,動機式旋律富于緊張的沖擊力量,而柔板旋律又令人悲憫沉思,節奏鮮明突出,經常帶走進行曲,送葬曲或其它舞曲式的特性節奏,破壞規律平衡性的切分式節奏或突換重音的運用,是造成貝多芬頑強果斷與沖突緊張風格的重要手段。
? ? ;和聲調性的作用在貝多芬的作品里大大超過了海頓和莫扎特,它的不協和,不穩定,轉換的頻繁與范圍的擴大,終止式的延長,擴充等形成了強大的動力特征,擴充了自巴赫以來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的主調和聲體系的內含量。
? ? ;在管弦樂隊的配置上,貝多芬顯然受到法國大革命時期器樂曲的影響,重視銅管和打擊樂器的作用,而且從《第三交響曲》開始增加樂隊的編制,管弦樂隊不同樂器的音色和表現力也得到了新穎而恰當的處理。
? ? 貝多芬作為18~19世紀之交的作曲家,代表進步的世界觀,倫理觀和新興階級的審美理想,適應當時社會與政治經濟上的巨大變革,將人類有愛的最高憧憬以他特有的音樂語言表述出來,并被大眾所接受。貝多芬的創作雖然保持著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主體風格,嚴謹細致的結構比例與合乎邏輯的矛盾統一,但”自由和進步”是貝多芬終身追求的藝術與人生目標。他的音樂象征著力量,意志和氣勢,也充滿了自由大膽和激情超越的精神,這成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主潮的啟蒙精神。”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貝多芬的音樂至今讓人震撼,正是發自貝多芬內心的聲音找到了通向人類心靈的路,使后輩從中領悟到藝術與人類同樣原無定軌,而獨立前行的足跡終會累積成眾人追隨的大道。
?
第六篇 浪漫主義時期音樂
? 用”浪漫主義”來概括一個時期,是指19世紀前后這一百多年(1790~1910年)的西方音樂歷史,即浪漫主義作為主導潮流支配和指導著大多數作曲家的時期。它所涵蓋的是從貝多芬的晚期作品,羅西尼的歌劇,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到勛伯格的”不協和音解放”之前的初期作品,以及理夏德?斯特勞斯那些被”現代主義”拒絕的作品。
? 整個19世紀的歐洲政治風云變幻頻繁,伴隨著思想文化領域各種思潮流派,藝術風格的演變與興衰,不可能用一個”浪漫主義”詞匯就將這豐富而多元的音樂現象全部包容,用它僅僅作為音樂歷史時期的統稱而已。
? 音樂上的浪漫主義經歷了興起,繁榮與衰頹的過程,貝多芬作為橫跨兩個時期的人物,其創作已經體現出向浪漫主義過度的趨向,而一般音樂歷史將浪漫主義分為[早期:韋伯 舒伯特(19世紀10~20年代),盛期:柏遼茲 舒曼 門德爾松 肖邦(30~40年代),中后期:李斯特 瓦格納 勃拉姆斯(40~80)晚期或浪漫主義以后:布魯克納 馬勒 理夏德?斯特勞斯(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其間還穿插了法國,意大利歌劇,以及與此相并行或獨立的歐洲各名族樂派的線索。除此之外,有些作曲家所處的時期或流派歸屬還可以做其它方式的劃分。
浪漫主義音樂在強調對主觀情感,尤其是對愛情這最強烈和個性化情感的表述中,自傳性的,偏重心理變化的抒情性特征十分明顯,同時如何獲得公眾的理解也是作曲家的追求。他們不同程度地傾心于標題音樂,其構思常常以文學,詩歌,戲劇,繪畫,特征舞蹈等其它姊妹藝術的內容為基礎,甚至為強調表現意圖而添加明確的標題。所采用的形式體裁也為了與標題性內容相符而突破傳統的模式,創造出許多綜合性或形式靈活的體裁,如多樂章或單樂章的標題交響曲,交響詩,序曲,單樂章的敘事曲,狂想曲,幻想曲,小品式的器樂或聲樂作品。
在進入19世紀前后,歐洲的專業高等音樂學院紛紛建立,巴黎1795 米蘭1808 那不勒斯1808 布拉格1811 維也納1817 倫敦1822 布魯塞爾1832 萊比錫1843慕尼黑1846等等,還有許多私人籌辦的音樂學院,這些都是對培養19世紀歐洲的音樂人才,提高觀眾欣賞音樂的水平起到作用。
? 這些作曲家本身的多方面素養,不僅體現在他們的綜合性音樂作品中,從舒曼 門德爾松到柏遼茲 李斯特 瓦格納都是如此。而音樂19世紀也逐漸發展成獨立的學科,它與這個世紀重視歷史的觀念直接相關。從音樂通史的巨著到過去音樂大師的傳記(帕萊斯特利那 巴赫 亨德爾 貝多芬 海頓 莫扎特等),包括教會對格里高利圣詠的整理等等,都為西方音樂史學在20世紀的繼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18世紀的”狂飆運動”直接導向了19世紀的德奧浪漫主義運動,歌德和貝多芬都在自己的創作中體現出浪漫主義的某些特征,并以完美的形式實現了將藝術作為個人情感表述的理想。
? 德奧的浪漫主義音樂家在新的世紀里,始終沒有放棄貝多芬對音樂藝術的崇高信念,而且不斷的從貝多芬那里得到啟示。韋伯,舒伯特與古典傳統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門德爾松和舒曼以巴赫以來德奧古典音樂傳統作為藝術的最高標志,瓦格納,勃拉姆斯同樣如此,或是繼承傳統的精神或是恢復傳統的形式,到了馬勒,理夏德?斯特勞斯時,即使浪漫主義已趨衰頹,也沒有和德奧的古典傳統決裂,19世紀浪漫主義的德奧音樂是在繼承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基礎上增添其獨特的個性和各自的光彩。
卡爾?馬利亞?弗利德里赫?恩斯特?馮?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 1786~1826)在西方音樂歷史上的地位,是以他的代表作《魔彈射手》確定的,1821年這部歌劇在柏林的首演,標志著德奧浪漫主義歌劇的誕生。除去歌劇創作外,韋伯的作品還涉及戲劇配樂,合唱,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和鋼琴等多個領域。
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作為早期浪漫主義潮流的代表,在作品中體現出維也納古典傳統與新時期思潮之間的緊密聯系。他被譽為”歌曲之王”實際上舒伯特除去藝術歌曲之外,還在交響樂,室內樂和鋼琴等器樂領域里留下大量的藝術精品,也進行了歌劇和宗教音樂的創作。舒伯特出生與逝世都在維也納,是個道地的維也納人。
? ? 鋼琴上:舒伯特的鋼琴創作包括奏鳴曲,幻想曲,特性小曲(即興曲,音樂瞬間)圓舞曲,連德勒舞曲和大量為二手或四手聯彈的進行曲,嬉游曲和變奏曲等,其中特性小曲和一些舞曲是舒伯特為鋼琴所做的特殊貢獻。
? ? 交響曲和室內樂曲:舒伯特和貝多芬一樣也寫作了9部交響曲。
? 在維也納這座城市里,舒伯特和貝多芬共同度過了30年,但他們是屬于兩個時代的人,政治上巨大的變動,藝術風格上的變化,以及舒伯特的個人經歷與思想性格,使他以獨特的藝術個性標志著新的浪漫主義時期的來臨。
德國作曲家 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第(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作品與他的音樂社會活動,對德國音樂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門德爾松,舒曼和肖邦同是浪漫主義時代的作曲家。門德爾松自己具備古典藝術的豐厚修養,尊重傳統而創作也力求遵循嚴謹諧調,清新典雅的古典標準,他對浪漫主義一味地熱衷于中世紀的傾向不以為然。但浪漫主義時代的生活環境,依舊給門德爾松的創作帶來深刻的影響,他用音樂來抒發自己對自然界,文學,詩歌以及歷史,宗教等各種人生體驗,無論是傳統的大型清唱劇,交響曲還是管弦樂序曲,無言歌,無論是對大自然由衷的感嘆和描繪,還是為自己純器樂作品加添其情畫意的提示標題,門德爾松著重的都是個人的理解與感受,這正是浪漫主義所強調的藝術價值觀。
他的創作目錄也很豐富:5部交響曲,7部管弦樂序曲,3部清唱劇及贊美歌,詩篇,經文歌等宗教題材作品,為鋼琴作的<<無言歌>>8集,為鋼琴,小提琴寫作的數篇協奏曲,還有許多奏鳴曲及重奏的室內樂作品。
門德爾松的個人境遇比起舒伯特來要幸運得多,他的”無言歌”曾被視為思想膚淺,缺乏矛盾和深刻的含義,但門德爾松仍然不失為人類文化,尤其是德國音樂文化優秀傳統的代表,他對藝術的崇高信念和追求,使他對德國生活環境中輕浮庸俗和毫無作為的現象十分不滿,在書信中他曾斥責德國小城鎮人們的鄙俗,懶惰,虛偽和不思進取,早年就對自己的老師策爾特說過,在這些人中生活”我就像一個神學家一樣獨善其身”,作為德國優秀音樂文化的”先知者”,門德爾松為自己的藝術理想奮爭,沮喪而又繼續奮爭并奉獻其一生。
? 第二節 舒曼
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是德國作曲家 鋼琴家,音樂評論家。他是在貝多芬和舒伯特的音樂熏陶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其創作思想和實踐始終強調音樂情感表現的目的和意義,具有19世紀30~50年代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他的創作和評論活動,對德國已至歐洲浪漫主義及名族樂派的音樂家有著深遠的影響。
? 鋼琴作品
舒曼的創作涉及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但占舒曼作品很大比例的,由短小樂曲連成的鋼琴套曲以及歌曲則集中體現了舒曼的創作性風格。
? 聲樂作品
藝術歌曲突出地體現了舒曼的浪漫情懷與風格,深厚的文學修養使他精心選擇詩作并深刻理解其內容。
舒曼的樂評代表了19世紀浪漫音樂家的特征,他們自己是作曲家,因此具有極為精到的專業眼光,而觀察分析音樂現象時的敏銳是以廣博的文化修養為根基。除去舒曼,同時期或稍后的柏遼茲,李斯特和瓦格納都是用文字或用音樂作品來表述自己的觀念和體驗。19世紀下半葉專業的音樂評論事業繁榮起來,而作曲家論音樂和音樂家的傳統仍一直延續至今。
第三節
肖邦(法語原名:Frédéric Fran?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 --- 1849年10月17日),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不滿20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遭遇波蘭亡國,在國外度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
與西方音樂歷史中絕大多數作曲家不同,肖邦將一生的創作活動幾乎全部傾注在鋼琴音樂領域。
《瑪祖卡舞曲》是肖邦創作中最具波蘭民間鄉土氣息的體裁。它來源于三種性格各不相同的三拍子波蘭鄉村舞曲:重音位置多變,力度較強。
《波羅奈滋舞曲》是肖邦的名族意識和情愫體現得最為強烈的體裁。
肖邦一生的創作,體現了一位作曲家在吸收歐洲古典音樂精華的同時所走過的突破傳統,勇于創新的歷程。他賦予了前奏曲,練習曲,夜曲,諧謔曲,敘事曲,幻想曲等一系列音樂體裁以新的思想情感內涵,并深入挖掘和提高了這些音樂體裁的藝術表現力。他的鋼琴音樂具有異常新穎,細膩的織體,獨具魅力的旋律和色彩豐富的和聲語言。他在《波羅奈茲舞曲》和《瑪祖卡舞曲》這類體裁的音樂創作中,顯示了他吸收和處理名族音樂素材的深厚功力。上述這一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 “肖邦風格”,為西方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對19世紀后半葉歐洲名族樂派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第三章19世紀上半葉的法,意歌劇
? ? ?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爾德·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德國作曲家。1714年7月2日出生于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位于德國和捷克交界處的艾拉斯巴赫,1787年11月15日逝于奧地利維也納,終年73歲。格魯克是當時集意大利、法國和德奧音樂風格特點于一身的絕無僅有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以質樸、典雅、莊重而著稱。格魯克的歌劇改革,對法國、意大利、奧地利、瑞典、英國音樂戲劇的發展產生了顯著影響,是歌劇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 ? 第四章 從標題交響音樂到交響詩
19世紀30~40年代的巴黎是歐洲思想文化屆精髓的集中地,一批充滿激情的藝術家對藝術表現的意向,熱烈的情感和豐富的色彩著迷,熱衷于將自己從事的領域與其他的姐妹藝術相連。
? 第一節 柏遼茲
路易?赫克托?柏遼茲(Louis Hector Berlioz 1803~1869)是19世紀30~40年代浪漫主義思潮在音樂領域里的杰出代表,他的大量作品以帶有文字意味的標題和構思,強烈的表現意圖,自由而龐大的結構,宏偉而色彩斑斕的音響體現出極富個性的創作特征,同時他還通過音樂評論闡述自己的創作思想。柏遼茲的開拓和創新確立了他在音樂歷史上不可忽視的地位。
?
第二節 李斯特
在19世紀歐洲音樂的史冊中,弗朗茲?李斯特(Ferenc Liszt 1811~1886)的名字與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評論家,教育家以及音樂社會活動家等名號相連,與不同時期和國家的多位音樂家相識相交。李斯特生前的半個多世紀(20~80年代末)里,其演奏,創作和評論活動以及生活方式始終是巴黎乃至歐洲輿論所關注的熱點,人們后來才逐漸認識到李斯特真正的作用和價值,領悟到他的創作思想與實踐所具有的原創性與預見性。
李斯特晚年在和聲上的大膽嘗試給世紀末的作曲家以重要啟示,比如交響詩<<前奏>>中主部,副部主題的C大調與E大調間三級遠關系調性設置;交響曲<<浮士德>>的主部主題以增三和弦作為樂曲核心,鋼琴小曲<<烏云>>也用了增三核心和弦;第一版的<<悲傷的貢多拉小船>>,調性以升降E音間的變化而在F大小調間晃動;一些作品作用建立在四度音程上的和弦及全音音階上的旋律;右手旋律與左手伴奏的和聲互相間不構成傳統的功能關系而是沖突對置,比如1880年以后創作的鋼琴<<厄運>> 右手增三和弦與左手減七和弦的互相沖突對置。
? 這些表明李斯特已經走在半音化和聲及模糊調性的道路上,而這正是19世紀多位浪漫派作曲家不斷探索的方向與趨勢,同樣也引起年輕的德彪西的興趣。
? 第五章19世紀中,下葉的德奧音樂
19世紀是德奧音樂最輝煌的時期,無論是思想還是創作實踐都對整個歐洲產生深遠的影響,而瓦格納和勃拉姆斯是繼,韋伯,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之后,承接貝多芬偉達傳統為西方音樂作出巨大貢獻的兩位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比瓦格納小20歲,但一些音樂史學家將瓦格納與勃拉姆斯作為對立的兩種美學主張的代表,正像在歌劇領域將瓦格納與威爾第作為19世紀中下葉兩股力量的代表一樣,實際上他們的同代人及20世紀的歐洲,從瓦格納與勃拉姆斯那里同樣獲得極為豐富而個性化的音樂財富與思想啟迪。
? 德奧音樂在這個時期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維也納輕音樂的繁榮。被譽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斯特勞斯,繼承奧地利作曲家蘭納(J?Lanner1801~1843)和自己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傳統,吸取維也納流行的多名族民間歌舞曲,創作了大量圓舞曲和輕歌劇,反映了1848年前后維也納的生活和藝術情趣。他那平易流暢的旋律和歡快愉悅的風格,以及他的幾位兄弟效仿其風格所寫的舞曲,使維也納圓舞曲傳遍歐洲,并使施特勞斯的名字與形象成為維也納城的榮譽標志。
? 第一節 瓦格納
理夏得?瓦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名字在歐洲音樂史上十分響亮,但他是以改變西方音樂傳統軌道,從而引起極大爭議的角色而引人注目。19世紀下半葉直至20世紀在歐洲各國都有瓦格納的熱情崇拜者,同時他的音樂也成為一些作曲家竭力抗拒或試圖擺脫其影響的象征。體現在他樂劇創作與文論著作中的思想和觀念,不僅影響了西方音樂發展的進程,成為西方音樂歷史研究的重要文獻,也是整個藝術界和思想哲學領域所關注分析的對象。
? ? 第二節?勃拉姆斯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a.1833~1897)與瓦格納同為德國作曲家,他在19世紀下半葉文學畫,標題化的音樂主潮中堅定地有自己的路,崇尚巴赫.亨德爾.貝多芬.將創作植根于古典音樂的傳統之中,沉醉在德奧城市及民間淳樸美好的旋律里。勃拉姆斯的創作出了沒有涉及瓦格納所熱衷的歌劇外,廣泛涉及巴洛克時期的大協奏曲,復協奏曲,安魂曲,經文歌,卡農曲及管風琴贊歌,前奏曲等,古典時期盛行的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變奏曲等音樂體裁。他熱衷于探索各種組合形式的室內樂,還寫作了大量歌曲,重唱曲,合唱作品及鋼琴小品。勃拉姆斯以這些激情涌動但又深思熟慮的作品,證明了屬于19世紀浪漫時代的古典風格所具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