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格雷的畫像》,是19世紀愛爾蘭最偉大的作家王爾德的作品,筆者在接觸這部作品之前,對這位作家了解甚少,對于英國文學還停留在莎士比亞、狄更斯、柯南道爾、阿婆、羅琳等作品的印象。英國文學在我看來,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注重敘事和對話,從事件和邏輯去推動情節,從對話和表情來刻畫人物,它們不會像法國文學一樣對情感的描寫那么細膩,也不會像印度文學一樣敘事碎片化。由于書中幾乎不會在敘事中錯亂時間線,因此在英國小說中很少會看到所謂的“回憶殺”,基本都是以正敘為主。人物的出場與退場都自然得如同一道生產流水線,每句臺詞必然代表著說話者的所有性格特點。我認為這也跟英國的歷史有關:眾所周知,英國自文藝復興以來一直是現代戲劇與歌劇的高產之地,莎士比亞的作品將人文主義思想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使得后來人的小說作品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小說也變得“戲劇化”,即按照時間順序和重要事件,將角色一個個擺在相應的章節、合適的事件里,將整個故事一步步抽絲剝繭呈現在讀者面前。按照這個理念,也不難理解為什么英國的偵探小說幾百年來一直深受歡迎了,直白的敘述、縝密的邏輯、誘人的情節、來回的反轉都讓萬千書迷大呼過癮。老實說,高質量的正敘寫法是最難的,也是最考驗寫作者駕馭文章結構能力的,稍有不慎就會淪為流水賬,我想這也是英國文學最成功的地方。今天要評價的《道林格雷的畫像》也是采用了正敘寫法,可以認為是一部典型的英國小說(當時愛爾蘭并沒有從不列顛王國獨立),它有三個主要人物:道林·格雷、亨利勛爵、畫家巴茲爾,有四個主要事件:畫像許愿、茜碧兒自殺、道林謀殺畫家、詹姆斯事故。下面筆者將根據這四個主要時間結合出場人物對本書進行剖析,并向大家談談我個人的感想。
首先是道林對畫像許愿。一個明媚的午后,三位主角都在巴茲爾的畫室悉數登場:亨利勛爵,這個放蕩不羈的世襲貴族一開始就與他的好友——善良并自命不凡的畫家巴茲爾產生了看法上的沖突,亨利認為巴茲爾的新畫作該送去展出,畢竟藝術品就是要給大家看的,而藝術家本身并無價值,但是巴茲爾不想讓道林格雷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因為他英俊清純得如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當然也有點自己的私心——他不想把道林的美分享給其他人,當二人為此事爭論不休之時,道林格雷登場了,亨利才知道巴茲爾沒有夸張,道林真的是一個英俊天真的美少年,一番交談過后,亨利成功蠱惑了道林,讓他接受了自己對于美的看法,于是道林在畫像面前許愿,希望自己的美永存,而畫像能代替自己老去……這一段也是王爾德創作本書的靈感起源,書中的亨利就是現實中的自己,畫家巴茲爾確有其人,而他在拜訪后者看見一位美麗的男模特時,不禁感嘆到:“這樣美麗的生物總有衰老的一天”,畫家也笑著說:“是啊,要是畫像能代替人老去就好了”。這個事件直接對三位主角的人物特點給出了鮮明的定義:道林格雷,美貌絕倫的落魄貴族后裔,天真無邪卻很容易受到別人看法的影響;畫家巴茲爾,仰慕道林的美,并想將道林的美據為己有;亨利勛爵,享樂主義的崇拜者,主流道德觀念的鄙視者、詭辯家,他可怕的思想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卻給道林的內心帶來了極大的動搖,使得道林恐懼人類無法避免的衰老與死亡,并在畫像面前同魔鬼簽訂了契約,這一幕正如上帝創造了亞當,卻終究被撒旦誘惑吃下了禁果。在許愿后,每個人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巴茲爾很憤怒,想毀掉自己的造物,斥責道林危險的想法;亨利很得意,因為他覺得沒有比影響一個人更有成就感的事情了;道林很矛盾,他一面不想破壞三人的關系,另一面也傾向于喜歡亨利的為人。這一次沖突,也為后來道林墮入邪惡奠定了基礎。
然后是茜碧兒自殺。茜碧兒是全書出現的最重要的配角之一,她是道林的初戀情人,一個三流劇團的演員,二人不顧其他人反對私定終身,并約好私奔,但在一次演出發揮失常后,失去了道林對她的愛慕,最后服毒自殺。在這里,我們不禁提出一個疑問,道林心里的愛情到底是什么呢?誠然,從他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愛茜碧兒是因為她在演出時足夠優秀,足夠美,這樣的人值得自己去追求,因為他自己也是這樣的人,他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她在他生命中的出現,是上帝賜予他最美的禮物。但為什么他最后選擇殘忍拋棄呢,因為茜碧兒在他的朋友面前演砸了,尤其是在亨利面前,這使得自己丟了面子,也對自己的選擇產生了懷疑最終否定:他是美的,所愛的人卻不美了,這不合襯,美的事物應該是永恒的,怎么能說變就變呢?后臺道林不顧茜碧兒跪在地上淚眼婆娑的苦苦哀求轉身離去的描寫,恐怕是全書最讓人心寒的一幕,可能所有的讀者都有跟我一樣的想法,這個曾經無暇的美少年終歸是變了。再看看其他兩個人的表現吧:在聽說道林有喜歡的人之后,巴茲爾表現的有點嫉妒,正如上文所提到,他想獨占道林的美,但還是祝福他們,畢竟內心還是善良的;反之,亨利就非常反對了,在他看來,茜碧兒配不上道林,認為道林太年輕容易被愛情沖昏了頭腦,愛情和婚姻是最無聊的事情,希望道林趕緊分手。在欣賞了茜碧兒糟糕的演出之后,巴茲爾安慰道林一定是她身體不舒服而已別想太多了,而亨利非常不屑與高興,并嘲笑道林,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在得知茜碧兒的死訊后,亨利勸說道林忘記這個女孩,并認為她的死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畢竟浪漫的愛情都是像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以女主角的死而告終的,這樣的經歷會使得道林更加具有魅力,同時邀請他參加派對爽一下;巴茲爾則大聲怒斥道林無情,自己的愛人死了連一點傷心都沒有,甚至去撫慰一下死者的母親這么簡單的舉動都不敢做,還有時間去享樂。如果說道林在上一個事件中,是成為天使還是墮入惡魔的抉擇關頭是矛盾的,這一次他可以說是毫不猶豫,為什么呢?因為他發現畫像中的自己正在代替他承擔了所有,他的愿望實現了,惡之花逐漸在他的內心生根發芽,這樣他以后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可以肆無忌憚了,再加上亨利不停地火上澆油,他逐漸認可了后者扭曲的價值觀,茜碧兒事件之后便與畫家決裂化身邪惡。
接著是道林謀殺畫家,這部分是全書劇情的大高潮,象征著道林親手將成為天使的路徹底封死,變得更加邪惡并從此與亨利之流為伍。道林在拋棄茜碧兒之后的將盡20年里,接受了亨利享樂主義的觀點,在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中縱情娛樂,抽鴉片、收集骷髏、聽邪典音樂,同時將自己的邪念散布于貴族中間,就如同巫毒法術一樣,整個倫敦的上流社會都為之傾倒,大家都變得腐朽不堪,爛成一片。這時,看不慣這種現象的巴茲爾找到了道林,委婉地逼問他到底是怎么了,他所崇拜的道林為什么會變成一個惡魔,憤怒的道林領他觀看了自己的畫像,一時間畫家目瞪口呆,善良的他還在勸說道林去向上帝祈禱請求寬恕,但道林做出了他永遠都想象不到的事情。道林為什么要刺殺畫家?這里也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認為,道林內心的良知還沒有完全消失,他自知自己在罪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一切“似乎”都是因為那幅畫,那幅畫給予了他墮落的資本,能讓他放膽墮落,而創造了這幅畫的巴茲爾就是罪魁禍首,十足的恨意沖昏了頭腦,讓他沖動而不自知其舉動,也許殺了畫家自己就能變好,殊不知一錯再錯無法回頭,后續道林千方百計試圖掩蓋殺人的行為就是鐵證。
最后是詹姆斯的事故。詹姆斯是茜碧兒的弟弟,在整部書中僅出現兩次,第一次出現,作者從側面描寫了他對姐姐的愛慕,并極度嫉妒道林格雷,認為他不是一個好人;第二次出現,在20年后,他在紅燈區偶遇道林,并試圖為姐姐報仇,但由于畫像代替道林衰老,道林依然是20年前的模樣,這使得詹姆斯誤認為自己認錯了人。最后,在一次上流社會的圍獵行動中被加利福特公爵誤殺。這一個事件的敘述,是我認為全書最為精彩的部分,此時的道林格雷已不再僅僅是一個逍遙快活的浪蕩子,他更像是一個擔驚受怕的兔子,他的兩個秘密——畫像異變與謀殺畫家如果被世人發現,他將就地毀滅,因此整日惴惴不安,提心吊膽,即使知道秘密的阿蘭坎貝爾已經被自己逼死,但自己犯下的罪惡依然時時刻刻折磨著自己。這部分的環境描寫與心理描寫,完全沒有了前面歡樂明快的氛圍,取而代之的是陰森的小巷、恐怖的狩獵場與停尸房,道林在后花園暈倒、在家中不安的踱步、聽聞詹姆斯死訊的瘋狂認尸,都表現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極度恐懼與無助,最后道林試圖以微不足道的善舉和與亨利決裂來麻醉說服自己已經成為天使了,但并無意義,畫像依然丑陋不堪,如今的他只是一個披著美少年外衣的惡魔。終于,他用殺死畫家的刀子刺向了他再度認為是罪魁禍首的畫像,但這一次卻是他倒下了,以一副腐朽、丑惡的惡魔之身倒下了。也許在死之前,道林格雷明白了墮落的根源,不是亨利,也不是巴茲爾,更不是畫像,而是自己舉刀刺入的那顆心臟。
總而言之,《道林格雷的畫像》是一部不錯的作品,道林在成為天使或是變身惡魔的幾次抉擇,在“天使接引人”巴茲爾和“惡魔引誘者”亨利的感情之間的抉擇,貫穿了劇情的主線。王爾德的文筆優美得令人心曠神怡,他是19世紀拜倫與雪萊之后的浪漫主義天才,尤其是他在書中所表達的那種玩世不恭、頹廢荒唐更是給英國文學的花園栽了一株開滿花朵的仙人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