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風(fēng)暮雨
李兌,在歷史上遠沒有其后人李信、李廣、李淵知名度高,但卻做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干掉了趙武靈王。
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趙雍)于公元前302年推行“胡服騎射”改革,革新武器裝備和作戰(zhàn)方法,趙軍戰(zhàn)斗力大幅提升,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趙國擊匈奴,吞并林胡、樓煩,攻滅中山國,一時間,諸侯不敢攖其鋒芒。
趙國如日中天之際,正當(dāng)盛年的趙武靈王卻做出驚人之舉,傳位給10歲的幼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自稱為“主父”,同時任命頗有戰(zhàn)功的將領(lǐng)李兌為太傅,輔佐趙惠文王。
當(dāng)時趙國的太子是趙章,是法定的王位繼承人,趙章性格能力等方面和趙武靈王如出一轍,也并沒有犯過大錯,趙武靈王為何要廢長立幼呢?
原來趙何的生母吳娃(孟姚)美貌傾城,深得寵愛,趙武靈王愛屋及烏,就將王位傳給了趙何。
這次非常規(guī)的傳位,為趙武靈王后來的悲劇命運埋下了隱患!
趙武靈王將趙國北方幾個郡封給前太子趙章作為補償,并任命田不禮為其相國,后來打算封趙章為代王,卻被趙惠文王的相國肥義拒絕。
趙章對失去王位之事,懷恨在心,與相國田不禮密謀,伺機奪回王位。
機會很快來了!
公元前295年,趙國滅掉中山國的第二年,趙武靈王召集趙惠文王和趙章到沙丘(今河北廣宗)集會,沙丘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曾是商紂王酒池肉林所在,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章各居一座宮城。
趙章和丞相田不禮,偽造趙武靈王書信,企圖誆騙趙惠文王離開宮城,半路將其截殺。
趙惠文王的相國肥義對陰謀有所察覺,先行前往探路,并命令宮城守軍加強防備,一旦出現(xiàn)變故,迅速通知公子成與太傅李兌率軍救援。
肥義一行人離開宮城不久就遭到伏擊,全被殺死,趙章發(fā)現(xiàn)死者是肥義后,知道陰謀已泄,立即調(diào)動趙武靈王和自己的護衛(wèi)兵馬,進攻趙惠文王宮城,守軍拼死抵抗,但寡不敵眾,在宮城即將被攻破之際,太傅李兌率領(lǐng)數(shù)萬兵馬前來救援。
原來李兌、肥義和公子成等人對趙章的不軌企圖早就有所察覺,這次沙丘之行,擔(dān)心趙章做出危害趙惠文王的舉動,李兌特別抽調(diào)數(shù)萬兵馬,在距離沙丘不遠的地方待命,以備不時之需,得到叛亂消息候,立即率軍趕到。
趙章見到對方援軍到了,圖謀已經(jīng)失敗,立即逃到趙武靈王宮城,以求庇護,同時倒打一耙,將錯誤全推到趙惠文王身上。
李兌和公子成率軍追到趙武靈王宮城,請求主父交出叛亂者趙章。
趙武靈王知道是趙章作亂,但還是決定保護這個兒子,就說:“安陽君(趙章)不在,爾等退下。”
李兌知道今日不殺趙章,后患無窮,要求搜索宮城,不等趙武靈王同意,就指揮兵馬強行搜索,趙武靈王大怒,但宮城守衛(wèi)不多,無力阻擋。
趙章被士兵抓到,叫嚷著要聽候主父發(fā)落,李兌立即將其殺死,與公子成商議:殺死趙章,主父恨我們?nèi)牍牵蘸蟊囟〞灰娜澹瑸榻裰嫞挥袑⒅鞲咐г趯m城,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叔,因反對“胡服騎射”而被冷落多年,對趙武靈王非常不滿,立即同意李兌的辦法。
兩人將宮城內(nèi)的守衛(wèi)和宮女全部遣走,還將食物全部拿走,于是,趙武靈王被困在宮城中,吃光了所有能下肚的東西,三個多月后,被餓死了,一代雄主,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場!
沙丘宮變后,干掉趙武靈王的李兌名揚天下,趙惠文王任命其為相國,并封為奉陽君,李兌獨掌趙國大權(quán)。
李兌掌權(quán)后,一直主張聯(lián)齊抗秦,縱橫家蘇秦前來游說,李兌贈給蘇秦明月珠、和氏壁、黑貂裘、200兩黃金,資助其進入秦國,后來,蘇秦促使六國達成合縱聯(lián)盟,共同抗秦。
李兌經(jīng)過運作,最終促成齊、趙兩國聯(lián)姻,趙惠文王迎娶了齊國公主(齊湣王之女),并將其冊封為王后,即大名鼎鼎的趙威后,《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的趙太后即趙威后。
幾年后,齊國滅宋,對趙國造成新的威脅,趙國君臣開始接受聯(lián)燕抗齊的主張,于是,親齊的李兌被趙惠文王免去相國之位,不久就去世了。
李兌的后人,名將輩出:
李兌的六世孫李曇,入秦國擔(dān)任御史大夫,后來回趙國被封為柏人侯。
李曇有四子:李崇、李辨、李昭、李璣。
長子李崇,擔(dān)任秦國隴西郡守,被封為南鄭公,成為隴西李氏始祖,隴西李氏,影響了中國歷史數(shù)百年!
李崇的孫子是秦國名將李信,荊軻刺秦王后,秦國伐燕,李信率3000兵馬追趕十萬燕軍深入遼東,斬殺燕國太子丹并攜其首級而還,被封為隴西侯。
李信的四世孫為漢朝名將“飛將軍”李廣,唐朝詩人高適在《燕歌行并序》中稱贊道:“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李廣的孫子李陵,率5000漢軍步兵,血戰(zhàn)十一余萬匈奴騎兵,力盡被俘后,投降匈奴,雖敗猶榮!
李陵的后人李穆曾任北周太傅、并州總管,楊堅建立大隋后,被封為太師,獲得“贊拜不名,無反不死”的殊榮。
李廣十六世孫李暠建立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quán),李暠的七世孫李淵建立三百余年的唐朝,多元、包容、開放的大唐王朝,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唐朝的國號從此也成為中國的代稱,至今很多國家依然稱稱中國人為“唐人”。
再說另一脈:
李曇四子李璣,留在趙國,李璣之子即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李牧大破匈奴,創(chuàng)下一次戰(zhàn)役斬首十萬匈奴的最高記錄,秦帝國蒙恬、漢帝國衛(wèi)青、霍去病都沒能打破這個記錄,蒙恬擊退匈奴收復(fù)河套地區(qū),戰(zhàn)果不詳;衛(wèi)青七次出擊,斬首五萬,霍去病四次出征,斬首十一萬,總數(shù)高于李牧。
李牧的孫子李左車,是趙王歇部下將領(lǐng),楚漢戰(zhàn)爭井陘之戰(zhàn)前,為相國陳馀提供破敵良策,不為所用,被漢軍俘虜后,韓信以老師之禮相待,向其求教,韓信按照李左車的策略,降服燕、齊二國,后來韓信又被謀士蒯通說動,武力破齊。
漢朝建立后,李左車被漢高祖派去輔佐太子劉盈,李左車為漢語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句名言。
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文章請搜索關(guān)注【指縫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