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5分鐘時間到了?好!不說了!有話下來私聊!”冷蕓斷然止語。
2017年北京時裝周高峰論壇,難得聆聽冷蕓演講,因為她的“冷”,大約在4分59秒的時候戛然而止了。主辦方在她步入演講席的時候,預先提出了5分鐘的明確要求。才剛被她卓爾不群的陳述魅惑,卻迫不得已熄滅已經發熱的快感。
果然“知止而后有定“。冷蕓的職業光環,像雨后彩虹一樣斑斕奪目,她是我們倫敦藝術大學倫敦時裝學院的校友,令我們倍感親切。
2018年上海春夏時裝周,冷蕓又會如何的高冷、高知、高上呢?
還好,17分52秒,冷蕓以最溫暖、最柔美而且專業的音頻解說,在寒冷深秋,娓娓引來春夏之風,驅散寒流——
上海時裝周一年兩季,春夏和秋冬,比自然季節早半年。時裝周的本質是商業貿易活動,主要看客是媒體和買家,基本是B2B模式,隨著明星和網紅的加入,利弊摻半,專業的平臺或會泛娛樂化,堪憂忽略設計師和作品才是主角的初心。
上海時裝周盡管有政府背書,但仍需自己“找米下鍋”。面對零售環境的變化和開支的增長,15年來的堅持呵護,上海時裝周的活力或已逾巴紐倫米(巴黎紐約倫敦米蘭時裝周)。“權力在哪里,時尚的中心就在哪里“,時尚不僅是穿衣打扮,還有政治經濟文化的因素。中國的國力上升,逐漸從制造中心,轉向消費中心和創意中心,也是上海時裝周迸發生命力的基礎。
上海時裝周除了品牌走秀,還有貿易展會、專業論壇、時尚周末(針對不同消費者),它豐滿而立體。
豐滿——播、慕詩等品牌為之增色,特別是先鋒設計師平臺LABELHOOD,從入世的角度來看,它離生活遙遠。但設計師分為兩類:商業性和概念性,概念性設計師是倡導的、先鋒的、里程碑的設計師,是給予他人靈感的設計師,可以說是設計師的設計師。
立體——模式更多元,B2B B2C等, 圖文,視頻、直播還有音頻同步播報。
除此之外,特別溫暖我們中國設計師的是,冷蕓預期,要在后續播報中,消解國人對中國設計師和本土品牌的誤讀——我們是同胞,同胞要更關注本土設計師的成長,自己人都不關心自己人,憑什么要求西方人關注中國設計師呢?他們怎么成長呢?關注,可以幫助成長,這也是做音頻解說的主要目的。
我也正在探索時尚產業的創新之路,因而關注到冷蕓在創業初期對職業經理人的一次憤怒——“論職位,我比你高;論性別,你是男人,我是女人。我一個女人都可以搬箱子,你一個大男人搬箱子又怎么了?!“
因而她說,許多職業經理人的毛病,就是把自己當作職業經理人,屬于守業者,而非創業者。創業者和守業者區別在于:金錢的感知能力,基本動手能力,統籌規劃能力,置之死地后生的決絕以及孤獨的心境。
我心頭一震,要想想如何行走在創業的路上。
(圖片素材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