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面鏡子
我的面孔能照出
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
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
與他們是多么相似”
2017年4月18日,央視網報道“人大附中停課半天,竟然只為一部紀錄片!”
央視網消息:2017年4月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級停課半天。9點鐘,在老師的帶領下,三百多名學生列隊進入學校大禮堂,同時,一百多名學生家長也紛紛落座,他們將在這里觀看一部還沒有公映的紀錄片。
1. 三個問題孩子背后的三個問題家庭
這部僅三集只有90分鐘的《鏡子》。短短一個半小時,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2年攝制,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
紀錄片《鏡子》講述了3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去特殊學校接受“改造”,最終卻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三集視頻如下,值得我們好好看看: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家庭一:澤清(化名),14歲,初二學生,輟學2個月。沉溺于網絡軍旗,對母親使用暴力,打媽媽,甚至動刀子。
澤清覺得媽媽不重視自己,覺得媽媽總找借口說“累”“忙”,陪伴自己的時間很少。不滿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就寫滿了墻壁。從初中開始沒有寫了,卻陷入網癮,輟學。爸爸媽媽在家里不和,經常動手用暴力解決問題。
參加這次活動,澤清說“沒有家長課堂是不會來的。”家長更需要改造。澤清認為“要呆81天的是他們(家長),我可能只需要呆6天。但實際上,我是來呆81天了,我覺得我為他們付出挺多的。”
澤清的家族是社會上有相當成就的。外公外婆是湖北大學退休教授。父母是成功人士,希望孩子出色、成功。孩子也認可通過自己在社會上的成就體現價值感,卻力量不夠,內心非常自卑。自我感覺“我很糟糕,我很不好”
家庭二:張釗(化名),18歲,高三學生,輟學四個月。把父母趕出門外,自己和女朋友住家里,并把門反鎖。
父母認為是孩子早戀導致不想上學,孩子說其實不是不想上學,他想上大學。當他和父母傾訴學校壓抑,學業壓力的時候,他只是傾訴,卻得不了父母半點理解。父母的回復是:幾千人都在那里上學,為什么只有你受不了,你必須上學。張釗說,從小父母就說他什么事都不敢干。長大后,“基本上他們想到我不敢干的事,我基本上在高二下半學期干了個遍……帶手機,搞對象,打架。”
家庭三:家明(化名),16歲,高一學生,輟學一個月。想擺脫父母的控制,做背包客,想當一個流浪歌手。
父母答應考完中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考完卻說,以后有時間請了假再帶他出去。父母說活就像逗小孩子一樣。
父母從來沒有給過他機會自己做決定做事情。小到買衣服買東西,大到上學。無論做什么都必須經過父母同意。自己小時候買過東西回來,一買回來就被扔掉。騎車過街受限制,自己想告訴父母有哪些安全措施,父母不聽完話卻直接否定拒絕。喜歡貓狗,一買回來就直接被父母扔掉。
家明說,他傷害自己為的只是向父母證明“我可以”“我是個堅強的人”。父母卻永遠只會說“我是在他們的底下長大的。”所以,自己才想出去,怎么樣都想出去。不想一直在父母的想法下生活。父母從來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只知道把想法強加在他身上,父母永遠覺得自己是小孩子,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不被信任。
父親說,如果假如我們還有十分鐘就要離開這個世界,那么我“希望孩子這一輩子比我活得好。”而父親認為好的意義是實現他的理想,而不是孩子的理想。他認為孩子的理想需要糾正糾偏。心理學家諷刺的說了一句你“死不悔改”。
沒有誰愿意一輩子過別人的生活,哪怕這個別人是我的爸爸。
2.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每個問題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的存在。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
阿德勒說,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歸屬感與價值感。
?當父母缺少對孩子的陪伴,不懂得聆聽和理解孩子的內心,不能給到孩子真正的尊重和愛,孩子的歸屬感就會缺失。為了求生存,他會早戀、會沉迷網絡、會結交壞朋友。因為,那里是他們尋找歸屬感的來源。
?當父母習慣控制孩子,凡事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從來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孩子從小對自己的評價就是“我不行。” 孩子會有兩個極端的發展方向,要么凡是順從,毫無主見。要么凡事都和父母對著干,為的是證明“我是有能力的。”你不讓我做什么,我偏要做什么。他認為,這是他尋找價值感的方法。
?當父母習慣為孩子處處包辦,處處剝奪孩子發展自我價值的機會。孩子的想法就會是“愛我就要滿足我的一切。” 孩子為所欲為,可以以任何方式來要挾父母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
? 當父母在家庭中不和睦,經常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的一定是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在和父母起沖突時,也會動用暴力。
3. 滿滿的愛為何變成滿滿的傷害
長期以來,我們的知識教育并不欠缺,但是,我們欠缺對一份愛的認知的教育。
扭曲的認知一:愛就是控制,我是為你好。那么多人我不控制,為什么我要控制你,是因為我愛你。
扭曲的認知二:你是我的孩子,你就是我的私人物品。把人變成物化,把愛物化。
這些家長愛不愛孩子?愛,愛始終都在那里。愛的能力始終都在那里。但是,當我們我們表現出來的全是改造孩子,控制孩子的時候,滿滿的愛變成滿滿的傷害。
改變孩子,父母就要改變自己。
4. 讓心靈回家,喚醒愛的力量
在社會上,律師是需要拿證的,開車要拿駕照,心理咨詢師執業需要拿心理咨詢師證的。做父母卻不用拿證的,我們就這么做了,而且要做一輩子。似乎這個里面不需要我們學習,而就在這個角色里一輩子,這是我們一生最長的一個角色。反而我們沒有去學習。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而且最重要的老師,是孩子學習的終身榜樣。在孩子一生的成長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
我們一直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成長上,而忽略了自身的成長。所以,我們寧愿痛苦,也不寧愿改變。孩子承擔著我們的“愛”,承擔著我們的期望,承擔著我們以愛的名義綁架的各種壓力和痛苦。不得已以各種方式來尋找賴以生存下去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這部紀錄片,給了我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就像紀錄片最后結束時,孩子們向父母們所念的詩句“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準備好讓心靈回家,喚醒愛的力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