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駁
旁國,商周古國,商代甲骨文和金文都有記載。
甲骨卜辭關于“旁方”的記載有很多:
《屯南》918:貞:王令旁方執。
《甲骨文合集》22395:丁卯,貞旁子不疾。
旁方,方國名;旁子,旁方的爵稱是子爵。這兩辭表明商王和旁方的關系比較密切,旁方聽從商王的指令;商王關心旁方首領的身體有無疾病。
《甲骨文合集》26953:乙巳卜,何,貞亞旁以羌其御用。
亞旁,意思是旁方有成員在商王朝擔任“亞”的職官。以羌其御用,意思是旁方捕獲羌人敬獻給商王作為祭祀。這說明此時旁方和商王朝關系和睦,或者說旁方臣服于商王朝。
《甲骨文合集》6665:癸未卜,貞旬亡禍。三日乙酉有來自東,畫呼盾告旁戎。
《甲骨文合集》6666:庚午卜,賓貞,旁方其執作戎。
這兩辭的的意思是,旁方作亂,畫向商王報告。同時也說明旁方位于殷都東面,與畫方挨近,推測其地望可能在今山東一帶。
《甲骨文合集》33198:[己]卯,貞,旁不囗。此辭大意因最后一字殘缺而不明。
《甲骨文合集》36945:癸亥王卜,在旁貞:旬亡尤,王占曰:吉。此辭意思是商王在“旁”地進行占卜祭祀。說明此時雙方關系和好,或者旁方已臣服。
《甲骨文合集》5776:戊辰卜,內貞:肇旁射。勿肇旁射。貞:肇旁射三百。勿肇旁射三百。此辭大意是,貞問是否啟用旁方的三百名射手。
《甲骨文合集》37791:丁亥卜,[在]旁貞:王其田,[衣]逐,[亡災]。此辭表明商王在旁地田獵。田獵,既是獲取獵物的活動,同時也是對旁方的監視威懾。
《旁父乙鼎》,(《殷周金文集成》2009),商晚期器,銘文:“旁、共、弓、寧、卩,父乙。”“旁、共、弓、寧、卩”應是旁族、共族、弓族、寧族、卩族組成的復合族徽,說明這幾個族之間有較密切的關系。據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統計,帶“弓”字族徽的金文至少有28件,帶“寧”字族徽的金文至少有96件,帶“卩”字族徽的金文有至少14件。
作為族徽的“共”,如《共鼎》。
《共鼎》(《殷周金文集成》1091),商晚期或西周早期器,銘文:“共”。“共”,是族徽。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研究》認為,共,“從雙手拱奉形,或雙手持‘□、或‖’形,均‘共’字”,并統計帶“共”字族徽的金文至少有21件。本文認為,象雙手拱奉形的這個符號,如《共鼎》銘文樣,同樣也是“共”字。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2022年),第173頁,“古書多以‘共’表{供}。‘共’的字形表示兩手供設器皿,可能就是‘供’的初文。《說文》以‘同’為‘共’字本義,似不確。廾,單獨成字時,大概就是‘拱’的初文。”2009
作為族徽的“弓”,如《弓父庚卣》。
《弓父庚卣》,(《殷周金文集成》4968)商晚期器,銘文:“弓父庚。”,弓,是族徽符號。
作為族徽的“寧”,如《寧未父乙盉》。
《寧未父乙盉》,(《殷周金文集成》9388)商晚期器,銘文:“寧未父乙冊。”
作為族徽的“卩”,如《卩爵》。
《卩爵》,(《殷周金文集成》7359),商晚期器,銘文:“卩。”
《亞旁罍》(《殷周金文集成》9768),商晚期或西周早期器,銘文:“亞旁。”亞旁,也見于甲骨文,銘文表明旁方有成員在商王朝擔任“亞”的職官。
《周免旁父丁尊》(《殷周金文集成》5922),西周中期器,銘文:“周免旁作父丁宗寶彝。”周、免、旁,當是周族、免族、旁族三族組成的復合族徽。
《旁肇鼎》(《殷周金文集成》2071),西周中期器,銘文:“旁肇作尊諆。”旁,方國名。肇,肇基、肇始,指另立新宗。西周實行宗法制,大宗百世不遷,小宗五世而遷,即在一個家族中,某個祖先繁衍達五代以上。超出五代之外的后裔可以從宗子之族分出,作為一個家庭的分支,另立門戶,另建祖廟。
《?理母簋》,(《殷周金文集成》3845),西周晚期器,銘文:“?理母作南旁寶簋,子子孫孫其永寶用。”?理母,女子名,?是姓。南旁,南旁國。商周時期,國名加方位名組成的新國名還是比較常見的,如東單、西單、南單,東虢、西虢等。南旁和旁國具體是什么關系,暫不清楚。
《仲駒父簋蓋》(《殷周金文集成》3936),西周晚期器,銘文:“錄旁仲駒父作仲姜簋,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孝。”錄旁,應是國名,不知和旁國有無關系。仲姜,應是仲駒父的夫人。
《?伯盤》,據《湖北棗陽郭家廟墓地曹門灣墓區(2014)M10、M13、M22 發掘簡報》,此盤于2014年湖北省棗陽市郭家廟曹門灣M22出土,春秋早期器,銘文:“唯?伯貝懋自用,其萬年子孫永寶盤,自作寶,永用享。”?伯貝懋,?,即旁,春秋開始,盛行在原來國名字的左邊或右邊增加邑旁,伯貝懋,應是旁國貴族名,伯不大可能是爵稱,甲骨文記載旁是子爵,到西周時,異姓諸侯國一般都是子爵。
簡報認為,旁伯可能是房國國君。《國語·周語》:“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左傳》昭公十三年:“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于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杜預注:“許、胡、沈,小國也。道、房、申,皆故諸侯,楚滅以為邑……汝南有吳防縣,即防國。”一般認認為春秋之房國當在今河南遂平縣城一帶。
房國,祁姓,帝堯之后,文獻有記載。《世本·氏姓篇》云:“房,祁姓之國也。”《通志·氏族略》記載:“舜封堯子丹朱于房,今蔡州遂平,故吳房也。以楚后封吳王弟夫概于此,故謂之吳房。”《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吳房城,今縣志故房子國。……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李塑攻吳房,克其外城而還,即平吳元濟,因改縣曰遂平。”
據甲骨卜辭,旁國在今山東,推測旁國(房國)立國之時可能在今山東,后來隨東夷等族南遷江淮流域一帶。何光岳《炎黃源流史》認為:“房國最早起源于黃帝軒轅氏之妃方雷氏,其支裔為方氏。方氏有一支東遷至山東半島,與東夷人融合而成方夷,即東夷中九夷之一,曾向夏朝進貢。商代時,方人又成為商周的屬國,而帝堯陶唐氏之子丹朱,曾封于方人故地,改稱房部落,后來發展為房國。”甲骨卜辭有“方方”方國,故“方”國和房國應是兩個不同的方國,何說不可信,據甲骨卜辭,旁方(房國)活動于殷都東邊緊挨“畫”地,故房國最先可能屬于東夷,后來遷居江淮,這還是有可能的。
房國何時被楚滅,何浩《楚滅國研究》推測大約在楚成王三十至四十六年(前642——前626年)。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推測,“房國的最終滅亡,應在春秋末年或稍早。”
房國滅亡后,國人以房為姓。房姓名人,古有唐朝開國宰相房玄齡,今有功夫巨星成龍。成龍是藝名,本名叫陳港生,族譜名叫房仕龍,祖籍是安徽省蕪湖市鳩江區沈巷鎮房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