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的愛好很多,比如說畫畫,寫毛筆字,還有寫作,但是后來只有寫作堅持了,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爺爺說畫畫寫毛筆字都是不靠譜的‘考試不考,先把自己學習成績提升,再考慮別的。然后我就開始慢慢養成了寫作的習慣!
最開始寫作是參考作文書或者一些雜志上的文章。慢慢的去關注一些寫作技巧,參加學校的文學社有老師的指點,于是在學校有了一個小知名度,其實就是小時候的一些小開心的故事!只是今天再回憶看我寫作的技能和方法卻還不如以前了……
一個人為什么會突然變得什么也寫不出來?
寫作的時候,經常會有寫不出來的時刻,要么是找不到靈感,要么是被分心了,沒辦法集中注意力。這時候應該怎么辦呢?美國著名文學雜志《巴黎評論》整理了12個作家和編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同時這些回答也被編成了一本新書,名叫《作家的書簡:事實、觀點、智慧與建議(The Writer’s Chapbook: A Compendium of Fact, Opinion, Wit, and Advice)》。好奇心日報介紹了其中部分內容。
首先,你要明白自己為什么而寫作。這是作家約翰·斯坦貝克的建議。他說,當一個人給出版社趕稿的時候,經常會發生寫不出來的情況。就好像一個人知道自己被拍攝,在鏡頭前就會表現得很僵硬。所以斯坦貝克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想象自己是為某個人而寫作。比如,“像給某個特定的人寫信一樣來寫作。這種做法避免了面對一大群不知名觀眾時的模糊恐懼,而且你會發現,這樣寫作時你會獲得某種自由,自我意識也沒那么強烈”。
其次,抽離對寫作很有幫助。作家簡·斯邁利說,她在寫不出東西的時候,會出去轉轉,用各種方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再展開她一直在構思的東西,想法就來了。斯邁利說自己看過一篇關于如何學習演奏樂器的文章,上面說如果你在周五不斷練習,然后再走開去做點兒別的事情,當你周六開始演奏的時候,會發現演奏得更好了。這不僅因為你做了練習,也和你從練習中抽離的行為有關。
另外,其實寫作沒有東西輸出,有一個朋友說那是因為你沒有輸入,我很同意這個觀點,平時去看別人寫的東西,道理都知道,看完也會說,他寫的也就這樣,我都知道,可是我們就是無法用自己的語言組織出來,就是內心非常細膩有話卻不說來,所以我會堅持去閱讀,閱讀真是一個內容的庫存量。因為我們可以閱讀別人的思維和想法,進而變成自己的!
在我心里,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有一個豐富多彩的心里,然后可以去把孩子的內心也豐富起來,愛寫作的人,都是一道明媚的風景,我愛寫作,我也希望用文字去記錄我的內心,用我的所知分享給我同頻道的人!
如果遇到困境,我想我會先放空自己,然后從點到面去寫!因為心里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