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老街回答了一個小問題: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這句詩究竟是描寫長安還是洛陽的牡丹?
本來以為我的判斷沒有人在意,沒想到真有些朋友產(chǎn)生了爭執(zhí),到底詩中的牡丹花是開在洛陽還是開在長安呢?
一、洛陽與長安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都城是長安,但是隨著人口以及都市規(guī)模的膨脹,長安城的資源日益緊張,由于運輸成本太高,唐政府無法大規(guī)模運輸漕糧到長安,連糧食的供應(yīng)都出現(xiàn)問題。據(jù)說長安城中廁所排泄物的處理都成了問題。
(唐都長安)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zhuǎn)漕東南之粟。"《新唐書·食貨志》
長安供應(yīng)不足的問題,在隋朝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
"京輔及三河,地少而人眾,衣食不給。" 《隋書·食貨志》
因此隋文帝曾經(jīng)動過遷都的念頭,到隋煬帝時"始建東都,以尚書令楊素為營作大監(jiān),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并且“徙天下富商大賈數(shù)萬家于東京”。隋煬帝楊廣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又下令開鑿了大運河,隋朝大運河就是以都城洛陽為中心,南抵余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
到了唐朝,唐高宗與則天皇后、唐玄宗、唐昭宗等人也經(jīng)常遷居到洛陽。劉禹錫本人在寶歷二年(826年)曾經(jīng)奉調(diào)回洛陽,任職于東都尚書省 。晚年時,劉禹錫又調(diào)回了洛陽,會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歲。
劉禹錫(772-842)的這首詩之所以產(chǎn)生了爭議,是因為詩中提到了“京城”,卻沒有說明是長安還是洛陽。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二、唐詩中的牡丹
有人說當時洛陽人喜歡種植牡丹,長安城并沒有牡丹,其實不然。據(jù)劉禹錫的好友柳宗元《龍城錄》記載:
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shù),唐皇李隆基召至驪山,植牡丹萬本,色樣各不同。
可見唐朝時洛陽的牡丹最負盛名,唐明皇李隆基專門把洛陽的花匠招至長安種植牡丹:
唐李濬《松窗雜錄》:“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自注:“《開元天寳花木記》云:禁中呼木芍藥為牡丹。
李白在“長安市上酒家眠”時,唐玄宗正在宮中的沉香亭準備聽歌賞花,忽然想起李白來:
明皇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詞?”遽命李龜年持金花箋賜李白,立進《清平調(diào)詞》三章。白承詔,尚苦宿醒,遂賦詞,
其一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清風拂檻露華秾。若非群玉山頭見,定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曰:“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第一,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曰:“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龜年遂以調(diào)進,令梨園弟子歌之。
李白進《清平調(diào)詞》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時間是天寶二年(743年)。
光陰如水,轉(zhuǎn)眼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到了劉禹錫所處的中唐時期。我們再看看唐代羅隱的《牡丹花》詩:
似共東風利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yīng)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可憐韓令功成后,辜負濃華過此身!
羅隱是晚唐詩人,這首詩中的韓令叫做韓弘,是和劉禹錫(772-842)是同時代的人,他與牡丹也有一段故事。 《唐國史補》:
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元和末,韓令始至長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豈效兒女子邪?’”
元和十四年(819年)韓令來到長安,命令手下將自家的牡丹鏟除。那個時候”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看來欣賞牡丹的愛好,早已經(jīng)從皇宮中流行到了權(quán)貴名流。據(jù)《唐國史補》載:“人種以求利,本有值數(shù)萬者“。
韓弘能夠鏟除牡丹,是想表現(xiàn)一下自己。其實這個人曾經(jīng)擁兵自重、圖謀割據(jù),不是什么善類。
從上面兩個故事可以看出,不僅僅洛陽有牡丹,長安也盛行種植和觀賞牡丹。
根據(jù)《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考據(jù),劉禹錫的《賞牡丹》大約作于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間。 比韓弘大約晚了10年,可見長安城已經(jīng)有40年的時間” 貴游尚牡丹“了。
所以說,劉禹錫寫這首詩的時候,無論長安還是洛陽,都有種牡丹、賞牡丹的習(xí)俗。
三、劉禹錫的牡丹詩 既有洛陽也有長安
1、劉禹錫在洛陽寫的牡丹詩
牛僧孺任東都留守時,在洛陽南郭歸仁里有一座別墅。 庭中種植大量牡丹, 牛僧孺常邀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于庭中吟詩唱和賞牡丹。劉禹錫 《思黯南墅賞牡丹》寫的是洛陽牡丹: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fā)賽諸花。
2、劉禹錫寫在長安的牡丹詩
劉禹錫有一首《和令狐相公別牡丹》寫了長安的牡丹 。令狐相公是指李商隱的駢文老師令狐楚,《舊唐書·文宗紀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戶部尚書令狐楚為東都留守。"
大和三年(829)三月,令狐楚由長安赴洛陽,臨別作《赴東都別牡丹》,劉禹錫作《和令狐相公別牡丹》與之唱和:
平章宅里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大和年間劉禹錫還有一首作于唐郎中宅,寫的也是長安牡丹。《唐郎中宅與諸公同飲酒看牡丹》:?
今日花前飲,甘心醉數(shù)杯。但愁花有語,不為老人開。
還有寫于長安大寧坊渾侍中宅的《渾侍中宅牡丹》:
徑尺千馀朵,人間有此花。今朝見顏色,更不向諸家。
四、劉禹錫詩中的京城多指長安
從創(chuàng)作時間上來看,劉禹錫在大和年間寫了不少牡丹詩,當時他任職于長安城而不是洛陽。另外,劉禹錫詩中的京城一般是指長安,例如《征還京師見舊番官馮叔達》
前者匆匆襆被行,十年憔悴到【京城】。南宮舊吏來相問,何處淹留白發(fā)生。
征還京師,是指回長安城;南宮,尚書省的別稱。元和元年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
元和九年(815年)又一起奉召回京,恰好10個年頭。尚書省還有認識他的小吏,關(guān)心的問候劉禹錫。
另有《答張侍御賈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贈別》:
又被時人寫姓名,春風引路入【京城】。知君憶得前身事,分付鶯花與后生。
春風引路入【京城】,春天時從洛陽去長安。
結(jié)束語
劉禹錫的《賞牡丹》應(yīng)該是作于長安,這里的京城也是指長安而不是洛陽。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唐玄宗時期的木芍藥就是牡丹花,劉禹錫時期的芍藥和牡丹是兩種花,芙蕖是指荷花。前兩句說芍藥無格芙蕖寡情,第三句轉(zhuǎn)折推出牡丹,加以評價收尾 ,前抑后揚。
注:格、國、節(jié)都是入聲字。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