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掩映的故土
? ? ? ? ? ? ? ? ? ? ? ? ? ? ? ? ?吳緒久
桃花掩映的故土,是讓人悅心的。那是春天送給故土最好的禮物。
多少年了,很想為故土寫點象樣的文字,可不知何故,那筆是提起又落下,落下又提起,然而,總也難以遂了心愿。有人說,你越是思念的東西越難以成文,越是執愛的東西越難以表達,可能有一定道理。劉不朽老師為我的新著《親言且絮語》作序時特地用了這樣的標題:“緒兮情系江河故土,久哉愛凝詩賦文章”,把我對故土的情說得那么率誠,那么中肯,越是讓我對故土眷戀了。每次踏上故土,那思絮便翻飛起來,古人說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心情我不僅有過,而且還更盛的,真的像大姑娘似的有些怯澀;“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事我也親身感受過,雖然我的故居早就被拆除了,但鄉親們還有不少是健在的,那份親情是拆不掉的,那份鄉愁依然是沉湎于心的。這些年,雖然沒有好的文章表達,但我有兩首小詞自以為還是好的:
下面是一首《畫堂春 ?踏青故鄉》:
陽春正是踏青時
和風吹皺柳絲
故鄉水色映心滋
花動如詩
兩岸野藜初嫩
一川絨穗新姿
忽聞翠鳥鳴高枝
人醉情癡
另一首《畫堂春 ?清明》這樣吟道:
綠楊翠柳任春長
菜花滿眼嬌黃
一蓑煙雨醉心房
桃李新妝
郊外踏青讀水
田頭采薺聽觴
故鄉風物說衷腸
更看蜂忙
可以看得出,故鄉在我心里,鄉愁在我心里。
又是春天了,春天的陽光是和美的,春天的清風是和煦的。春天里,作為游子對故土的戀情是更濃郁的,品著那桃花,品著那菜花,聽著那扁擔曲,聽著那楠管調,“何人不起故園情”,你不沉醉那是沒有理由的,正是“多少鄉愁煙雨中”。
其實,我的故土是非常有文化底蘊的。行走在故土上,每一腳踏的,一定會是一個非常沉重的史實。且不說“問安”吧,那是因為關羽這位忠義之士常常向甘、糜二位夫人請安問候一事而留名;就說我那生于斯,養于斯的鳳臺吧,我曾與宜昌當年博物館的館長,著名的考古專家高應勤先生在一起作過探討,他也非常認同,說這個鳳臺就應是當年楚王祭祀的地方,楚人崇鳳,不然,怎么會不明不白地冒出個“鳳臺”呢?后來在不遠處發掘出來的楚城遺址就應該是最好的佐證了。這次,故土的春日里,父母官們推出了“走進羋月故里,回味大楚風情”的活動,我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羋月出生在哪里?不排除,我的故土就應該是她曾生活過的地方。前些年,我曾到沮河的上游去作過一次采風,那兒有個南襄城,從現存的遺址看,極有可能是早年楚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地,是走下秭歸大山,開疆拓土的根基。后來到了郢都,留下了紀南城。為什么叫紀南?我是作過大膽推測,紀南應該是繼承南襄之南。而從南襄到紀南這綿綿的大片的肥沃之土地,“華實蔽野,黍稷盈疇”,一定是當年楚王養生養息之地,是其那輝煌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繁衍之地。這塊就是我的故土!如若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那已發掘的楚城之址,還可以去看看那尚未發掘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遺址“青山古塚群”,據說那兒是楚莊王之陵寢;還可以去看看沮漳河岸那時不時冒出的斷垣殘墻,更可以去聽聽“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的輕輕鳥鳴,你一定會相信,羋月,作為楚國貴族的女兒,這里一定飄弋著她嬌秀的倩影,浸潤著她膚肌的清新。在我的故土,楚文化的沉淀是太厚重了。
還是孩童的時候,我還曾親身感受過故土那“魚米之鄉”的風情,捕魚、撈蝦、栽秧、割谷,讓孩時的我們有了更多的鄉野樂趣,也有了更多的舌尖美味。而就在這片故土上,還有一座“關廟山遺址”,前些年國家作了初步發掘。從出土的文物看,這是6000多年前,先人們在這兒生活的場景,削石、制陶、曬谷、舂米……雖然后來國家為了“不被破壞”而封存了這個遺址,但封存不了我心中的記憶,新石器時期這兒就是非常適于人類生存的寶地了,不然怎能遺留下這么多當年人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深深印痕?而且,我也在想,楚國之所以能得以迅速強大,與英明的楚王們選擇這兒作為他們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絕對分不開的,這兒是太富庶了!這兒是我們民族稻作文化的發祥地,是長江作為母親河的見證,這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最大遺產,它給了我這故土永恒的生機。楚國在這兒創造了奇跡,一舉成為戰國七雄中有“霸王之資”的泱泱大國,現今的人們也同樣創造了歷史,一舉躋身“全國重點鄉鎮”的行列,成為湖北省“百鎮鄉村”示范鎮。真乃“七彩問安,一抹丹陽”!
現在,我重新踏上了這片故土,這是桃花掩映的故土,我更感受到了那盎然的春意,那熱烈的春情,那如畫的春色。這是歷史和現實的文化烘焙出來的,這是勤勞的父老鄉親們用雙手繪制出來的!踏上這片故土,也許你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那厚重的史詩,那煽情的故事,但我相信,你一定感受到了那濃郁的醉人的且又是清醇的芬芳!
“桃花掩映菜花黃,春色無邊是故鄉”。是啊,這個春天,我就沉醉在故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