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小妖
至今,依然記得周有光先生在《拾貝集》中有一篇《老舍之死》,文章寫道,“北京中華世紀壇,一年一個臺階上,鑿刻當年的大事。1968年只有一句話:人民藝術家老舍逝世。怎么死的?沒有說。他跳了太平湖,和屈原投汨羅江一樣,以全人格,以示抗議。”寥寥數語,看似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卻又鏗鏘有力,一字一句敲打著讀者的心坎。
我對老舍先生的熟悉,是從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養花》開始的,后來陸陸續續讀了《駱駝祥子》、《茶館》等作品,對先生的了解也僅僅停留在文字上。最近,閱讀了著名電影導演胡金銓導演寫的關于老舍的文學研究集《老舍和他的作品》,讓我對老舍先生的了解又多了一分。
胡金銓寫老舍,有種英雄惜英雄之感。與其說他在梳理老舍的生平,不如說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來解讀老舍這個人以及其作品。全書資料詳實,言語質樸,讀起來流暢且舒服。他先以老舍的出生以及生長環境為切入點,一點點貫穿到他的經歷和作品中,讓老舍的形象一點點立體而又飽滿起來。特別是對老舍作品的創作始與終,他寫得頭頭是道,甚至有時候讓人有種錯覺,他就站在老舍先生身旁,用攝影機記錄下了當時的一切似的。
老舍先生的文筆帶著濃郁的京味兒,他擅長對市民社會進行生動描寫,對各類市民的性格的刻畫帶著真切與真實感。他對市民社會文化心理的深刻剖析,為現代文學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成為現代文學史上“市民文學”的大家。尤其是1937年他在《宇宙風》上連載的小說《駱駝祥子》,是老舍小說藝術的高峰之作,也是奠定了他作為接觸的現實主義作家地位的作品之一。對于這部翻譯成最多文字的作品,胡金銓也是做了詳細的考證和研究,同時,他也揭秘了譯者Evan King在把《駱駝祥子》翻譯成英文時,擅自修改了結尾,把悲劇改為“大團圓”,歪曲了作者的本意,且導致這部作品在歐美文學的翻譯本中以訛傳訛,一路錯下去。
看過不少關于老舍先生的生平記錄以及作品解析,但還是覺得胡金銓的這本《老舍和他的作品》最有人情味兒,他并不是一本正經地將老舍先生360°拆開,剖開來解讀,他是帶著電影導演特有的敏感和獨特的觀察視角去解讀老舍,我們從書中了解到老舍的幽默、無奈、好人緣以及內心的掙扎和矛盾。老舍在他的記錄里,似乎不再只是紙上印著的一個著名的名字,而是變成了活生生的一個人。雖斯人已逝,可老舍先生的形象卻經由胡金栓的文字而變得鮮活生動,深深地印刻在讀者的腦海里。唯獨覺得遺憾的是,胡金銓的《老舍和他的作品》只寫到老舍先生抗戰勝利后,便戛然而止,讓人意猶未盡。
電影大師寫文學大師,是一場穿越時空的致敬。與此同時,也讓讀者更能體會到老舍先生那“北平味兒”的文風的難能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