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職問」(ID:zhiwen_15)
在開學的日子提起畢業的事,總是顯得滄桑又老成。
但就像大一瘋狂轉發各種“XX班,不說再見”“XX級,青春不散場”,真正看到一張張頂著膠原蛋白的新面孔出現在校門口的時候才會發現:噢,已經畢業了。
最初選擇法學部分是因為TVB的《法外風云》,部分是因為艾倫·德肖微茨的《最好的辯護》。可惜當時并沒人告訴我:
我的法律生涯不會有德肖微茨式環環相扣的詰問
更不會有港劇中法庭上的侃侃而談、滔滔雄辯
最終我還是成為了一名坐在某寫字樓中,大部分時間埋在各種法律文書里,偶爾可以從20層落地窗向外俯瞰環線上車流涌動的——“法律民工”。
而這已是最好的結局。
張明楷老師曾說:“法律的生命不僅在于邏輯,而更在于生活。”
于是我們宿舍4個人都發現了“法律的生命所在”:
我愛看書和美劇,D愛打游戲,W和J忙著和各自女友談戀愛。
當然,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民法、刑法、行政法、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證據法、合同法、物權法、房地產法、商法、知識產權法……
所以當時間像明星的保姆車從身邊擦肩而過時,我才發現,已經大四了。
// 留校保研戰 //
大四的開端從6月開始,J去了深圳的姑姑家,并找到一家小所實習;W和我一起留在學校,同時準備司考和本校的保研夏令營;D坐火車回家,邊打游戲邊復習司考。
同時準備司考和保研并不容易。保研復試包括筆試和面試,筆試還包括專業課筆試和綜合課筆試,在一個月內復習10門課程讓人有點吃不消。
于是我走了“捷徑”,直接買了一家機構的保研真題和答案拿來背誦。而后來的事實證明,任何不經過思考的走捷徑都是一種自我毀滅:我忘記保研的本質是精英選拔,千篇一律的答案只能保底但絕不會出彩。
但在保研這種藏龍臥虎的場合,保底,你TM就輸了。
反倒是看似“癡傻”的W,仔仔細細的總結了歷屆保研真題中重復率較高的題目,結合平時上課的教材,將練習題集上的答案一道一道剪貼到筆記本上,在下面寫上自己的補充筆記,拿在手中反復背誦。
夏令營結束后剩下的日子,依然單調且緊張。
掃一眼自習室的桌子上幾乎都堆著“厚大”的幾本“金磚”。唯一的笑聲來自講義里老鐘的一兩個段子。我和W前后坐,還是過著一壺水一摞書坐一天的生活。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能更適合解釋這種現象:在司考前每一分每一秒都恨不得掰成兩瓣用,而考完試后的時間總顯得那么漫長,尤其是在保研結果出來的那一天。
9月的最后一天,W成功保研,而我落榜了。
突然想起“林沖風雪山神廟”中的場景:北風呼嘯,大雪紛飛,草料場烈焰騰空。山神廟前,雪地上濺滿鮮血。林沖毅然順大路投東而去,奔上梁山....
我的梁山,就是考研。
// 女魔頭帶來的小幸運 //
J是最少跟我們聯系的人。原因很簡單:忙。
從他的幾段簡短的微信語音中,我了解到,他在的律所合伙人有一男一女,J 暗地里稱女合伙人為“女魔頭”,女魔頭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在游泳中學游泳。”
于是完全沒有實習經歷的 J 被狠狠的拋入了“法律的海洋”:需要從頭自學如何起草法律意見書、如何翻譯法律文書、如何做好盡職調查,如何做好Memo法律備忘錄.....
不僅如此,女魔頭還對細節有著近乎偏執的嚴格,一篇法律郵件一定要讓J反復核查4遍:第一遍核查人稱和字體格式,第二遍核查術語與對應英文大小寫,第三遍核查郵件中的邏輯十分嚴謹所有數字是否正確,第四遍整篇看內容是否得體合理行文架構是否完整。
后來J開玩笑說,自己不是律師而是考古學家,每天也不是去律所而是考古現場,一點點的開采文物,生怕稍有閃失就把價值連城的文物毀在自己手中。
8月下旬,為了專心準備司考,J還是辭職了。司考結束后的那天晚上,J熬夜投了十多封簡歷,沒想到第三天就收到了大成的筆試邀請,并且用了4個月拿下了正式offer,能在幾百個學霸中脫穎而出,面試官給的理由是:
“對于很多合伙人會說,挑實習生時,同等條件下,我要那個做事細心的。不僅可以將培訓成本降低,而且是做為junior工作水準的重要保證...”
J怎么也沒想到:當初那個徹頭徹尾的“偏執狂女魔頭”,竟然成為了他拿到心中夢想 Offer 的最強助攻.....
// 法院院長家的法學生 //
D應該是篇幅最少的人,確實,他經歷太少了。
暑假結束或是開學,對他而言只是換個地方打游戲,唯一緊張的時間也就是司考前一個星期。考完便又恢復了“冬眠”生活:沒有實習,沒有出國,沒有考研,而這種生活,一直持續到畢業。
曾問D有什么打算,他邊打著游戲邊說,自己以后會回到老家的法院。W在一旁開玩笑說:“這么不上心,不會你親戚就是法院院長吧。”
在一旁哈哈大笑的我們,等來的確是D的笑而不語。
當我和W呆立在寒風中時,D仍舊把臉埋在游戲里,緩緩說道:“其實也沒什么啦,雖然家里有人,但是要過初試,初試競爭還是很大的......."
話雖這么說,但對于高考682分來到法學院的D來說,一個地級市法院的考試又能是多大問題呢。
//? 畢業了,然后呢? //
蘇力老師曾說:“不是每一個法律問題都有對應的法條可以援引,也不是每一個法律問題都有非黑即白的答案。”
生活也是一樣,沒有一個起承轉合是在固定的軌道上。
就像我永遠想不到自己起早貪黑的考研,卻再次失利,心灰意冷的我現在在一家律所實習,卻意外過了3門CPA,拿到了司考的400+,還找到了女朋友。
W雖然開開心心的保研了, 過了半年無憂無慮的浪蕩生活,卻也在新的學期迎來了新的問題:是要一心搞科研繼續考博?還是去律所工作?
在深圳扎根的J從一個實習生一步一步成為紅圈所的一年級律師,每時每刻都面臨著新的挑戰。
而曾經我一度覺得很消沉很墮落的D,竟是過得最幸福的人。
的確如此,沒有成為北漂留在帝都的打算,真的沒有必要在每個日日夜夜拼命死磕,誰說都要活成一個樣呢?
畢業后,我終于放下了自己標簽里的“985 法學生”,從此把“法律人”扛在了肩頭。
無論何時何地,每一份合同的起草,每一篇論文的發表,每一個成功的調查,都是你不懈追求的腳印。
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法律的生命:“盡職調查”,要叫作DD,due diligence。因為 diligence,乃勤勉之意。
時間花在哪里,都是看得到的。
—END—
職問專注四大、法律、咨詢、金融等行業,為職場新人提供資訊閱讀、技能培訓。如果你希望分享對本文的看法,或是有求職方面的難題,可以和職業發展咨詢師 Carry(微信號:zhiwencarry) 聊聊哦~
更多四大、咨詢、法律、投行等求職干貨分享歡迎圍觀微信公眾號「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