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和定居在美國讀書的朋友淺談了一會,她表示感覺如今生活有些奇異,而美國文化很難融入。
朋友性格很Nice,特別為人著想,英語能力也很好,我其實與她相識不久,但挺聊得來。
之前和一個英國籍華人朋友聊學生時代交友的一些情況,他在英國當地出生并長大,但他說在英國讀書時,其實和歐洲的人玩的比較多,本土的英國同學朋友較少,接觸不多。當時有些驚訝,本生土長的英裔華人也難真正融入當地圈子?有點難以想像。
況且20多年生長在中國的人去西方生活,所以聽到朋友這樣說也不太驚訝了。
記得一個英國老外告訴我,他們和一群朋友有固定時間進行聚會。
我問會有別人參與進來嗎?他說一般是固定的人。
然后告訴我一個新的英文單詞--clique,中文翻譯為圈子。
同一個國家、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圈子,不同價值觀、文化的中西方又怎能輕易被融合呢?
二、
發明于日本的卡拉OK,風靡整個亞洲,我們并不陌生,許多中國人從小孩到老人,只要麥克風一上手,音樂一起,就化身為舞臺上陶醉的歌者,唱吧等APP也受歌唱愛好者追捧。
然而,在陽朔遇到的很多老外朋友對此卻很不解。說為什么亞洲人可以這么大膽,拿起麥克風就唱,全然無視自己的嗓音是否好聽,專業。
我說為什么要那么講究呀?唱歌也是情緒的一種發泄途徑,在KTV,別太把歌聲看得太重要,開心最重要。
他們聳聳肩,對我們表示驚嘆,但他們無法做到。
然后我又說,我們中國人很少公眾跳舞,覺得難為情,你們是如何做到的?難道我們比較擅長控制內心洶涌澎湃的情緒?
他們說,像你們可以隨時變身歌者那樣呀,隨心搖擺身體和四肢,跟著音樂動起來就行。跳舞,很簡單。
我說那忒尷尬呀~!
我想大部分中國人在舞池中應該都會愣愣地站著,或者尷尬地挪動身軀。 當然,廣場舞大媽們除外。
最后,我提議:“下次一起去KTV,你們隨著我們放聲歌唱,我們跟著你們放開舞動!”
"耶,好主意!"
三、
我曾和一個18歲的俄羅斯女孩聊天,當時想多鍛煉口語,問“你喜歡聊什么話題?”
她說:“你們中國人應該對我喜歡的話題不感興趣。”
我說:“是什么呀?說來聽聽”。心里早就搗鼓好,等會要把我們博大物廣的中國各省美食地圖展示一遍。
結果,她回答說:“哲學、宗教”。
“呃”,我當時就尷尬了,的確不太感興趣,而且當時的我并不能對此類話題產生共鳴、交流。
對話匆忙結束。
我當時想,天啊!這個女孩怎么了,18歲,喜歡談這么沉重的話題,不是應該說說八卦,談談吃喝拉撒的事嗎?我們這里,年齡大她一輪的,似乎大多數都不會愛談這樣的話題吧,心里嘀咕了一下。
不同教育、價值觀長大下的孩子,探討,感興趣的點能一致嗎?
換句流行的話,“我們能愉快地聊天嗎”。
四、
我認識這位定居美國的朋友是在陽朔的時候,有一次經過西街酒吧街,我說你一直是好好學生,乖乖孩子,酒吧沒去過,走,今晚一起去坐坐,喝杯東西,聊聊天。
強拉著她到一個清吧,結果她一進店門就渾身不自在,感覺進了危險地帶一樣,想要撤離。
我再三強調,這個是清吧,人們只是聊聊天,不會有人逼你喝酒啥 ,挺安全的。
“放松”。
她還是搖搖頭,說走吧。
也許國內許多人還是認為酒吧是挺亂的地方,這個也不完全否認,是有很混亂的,但也有清吧,只是給人們聊天坐坐的呀。
換個角度看看,他們那邊不盛行KTV,酒吧就是他們常去的地方,而你地對此自帶恐懼,難于融入也不難理解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熱情招呼國外朋友去KTV,而他們卻恐懼不安的樣子,你會怎樣想?
“噢,他們果然和我們不一樣!”
似乎這世界處處是封閉、難切入的圈子。
就像中外朋友相約一起到KTV,互相影響,邁出第一步那樣。
中西方差異互補融入,也是需要雙方的真誠及對新事物的探索,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