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看到暉哥留言,讓寫點東西。第一反應是想個什么理由婉拒一下吧,越來越覺得寫出來的東西捉襟見肘。后來迷迷糊糊睡著,腦子里想起的是高中時,我們幾個每天輪流寫接力作文的事,文字和青春始終是心頭所愛,于是拖著拖著還是決定把它們寫下來。
主題叫做我們回歸出生的地方,不喜歡說家鄉,也不喜歡談鄉愁,在我看來最大的鄉愁就是對食物的思念,無數次夢里都想著回家把小吃街橫掃一遍。規定要寫一個地點,為了不讓自己太餓還是放棄了寫小吃街的念頭,最后決定寫一下距離小吃街一百米的鐵索橋。
鐵索橋是一座沒有鐵索的橋,處在一個十字路口,距離我家三百米,也是上學的必經之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了多年以來最經典的碰面地點。
二十二歲以前,是朋友大過天,沒有在鐵索橋等過的朋友,就幾乎不是真愛。在那里,等過圍巾帽子手套口罩全副武裝騎著車的石泡泡,等過一路帶著酒窩傻笑著小跑過來的趙亞程,等過走得很努力卻可能因為腿短而總是遲到的張希,等過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縫還要表現得優雅的高青,等過大冬天穿著假透肉打底褲的花花,等過跑得花枝亂顫的惠媽咪,等過風風火火恍恍惚惚的棉哥(不好意思好像總是棉哥等我)……(還有很多沒經常等過的也是真愛啦~只是因為不順路而已愛你們么么噠~)
也曾在鐵索橋頭等過一個少年。在加了濾鏡的回憶里,冬天的清晨,氤氳的霧氣籠罩著鐵索橋,睡眼惺忪的我們在橋頭約定見面,互相交換前一晚寫下的信,然后一路走去學校。在早自習偷偷打開信,里面大概都是文學小青年的無聊抒情,寫風景、談理想。放學的時候,橋上有夕陽,背著書包一起走過,說要趕快回去看《鴨子偵探》。過了很多年,再見面已經如同見一個最普通的同學,回憶的場景也好像和現實脫節,很難說喜歡的到底是一個人還是一種感覺,但年少時在霧氣中的橋頭等他惺忪而來的場景,卻永遠成為了心里淡淡的美好。
初高中的時候,一句“六點五十鐵索橋頭”,該出現的人就會如約出現。一路聊作業、聊八卦、吐槽考試,走到教室都還不想停下來。兩點一線的簡單日子,竟然總有那么多廢話好聊。起床后蒙蒙亮的早上,下晚自習后黑漆漆的晚上,我們都在這里匯合以及告別,說著最平常的“走”和“拜拜”。
到后來上大學,狐朋狗友們都天南海北地出去了,但一到寒暑假還是要天天約日日聊。大多數時候,回家后的第一次見面也依然發生在鐵索橋頭,陸陸續續地等著四方來的人,遠遠地看著誰胖了誰瘦了誰的新衣服好看了,再一起吐槽遲到最久的那一個,然后七嘴八舌地糾結著接下來該去哪里high。
再到工作后,一年大約一次的回家,有了微信有了群聊,一個實時位置共享可以在任何非標志性地方約定見面,已經很少會站在鐵索橋頭癡癡地等人了,也再沒有過那種“應該快來了吧”——“怎么還不來”——“媽蛋到底還來不來啊”的心情了。又好像,連等人的耐心也逐漸失去了,兩分鐘一條微信,五分鐘一個電話,你到哪兒了啊,還有多久到啊……
時間和地點總在發生著變化,但慶幸那些人卻依然都還在,可以隨時聊天,隨時吐槽,隨時訴苦,隨時得瑟。友情這件事上,我能想到最好的日常,大概是很多年以后,站在鐵索橋頭,依然可以等來那些人,然后手牽手一起去跳廣場舞呀么巴扎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