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本著盡量不劇透的宗旨而作,請放心食用。
前幾天,由皮克斯出品的一部動畫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在院線上映,一上線就獲得廣大的好評,甚至在以公正而挑剔著稱的豆瓣評分上,這部電影也獲得了9.3分之高的好評。
作為音樂題材的電影,評分又如此之高,這部電影早早的就在朋友圈內(nèi)掀起了熱潮,而我也在昨天買了電影票看完了整部電影。
說實話,從電影院出來的那一刻心里是很驚喜和滿足的,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心中好電影的三大特點:情感自然感人但又無油膩感、情節(jié)有趣不枯燥、電影內(nèi)涵立意深遠。尤其作為動畫電影,整部影片始終處于輕快明朗的調(diào)性之中,不會因為影片中帶有亡靈元素而給觀影者帶來太多的壓抑感。
《尋夢環(huán)游記》以追逐音樂夢想作為影片主線貫穿整部電影,小男孩米格(主角)的家庭因為長輩間的矛盾而極力的反對音樂,甚至不允許音樂在院子附近出現(xiàn),與墨西哥大眾人人愛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電影中的一個畫面,便是米格的奶奶用拖鞋趕走試圖與米格用音樂交流的音樂人。
通過這一個細節(jié)的描寫,將家庭與音樂的矛盾刻畫到了極點。而電影開篇就提到的米格曾曾祖父與曾曾祖母之間婚姻的破裂和米格的奶奶將米格吉他砸爛導(dǎo)致米格離家出走的情節(jié)設(shè)定,向觀影者們拋出了全片最大的矛盾沖突:在夢想與家庭之間,如何選擇?
影片中一共塑造了四種鮮明的人物形象:為了夢想離開家庭的人、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的人、為了名利不擇手段的人、夢想與家庭都能同時照顧到的人。
為了夢想離開家庭的人,可以稱之為勇者,但卻缺少擔(dān)當,映射出了現(xiàn)實之中為了追夢全然不顧家里人是否能夠承擔(dān)得起其追夢的代價的人,勇氣可嘉但卻缺乏考慮。
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的人在現(xiàn)實中比比皆是,在孩子想成為什么和我想讓孩子成為什么之間選擇了后者,這無疑是一種自私的愛,抹殺孩子一切的可能性,讓孩子按照自己所認為的完美預(yù)設(shè)而成長。
為了名利剽竊抄襲的人看似是強者實則為弱者,能力是其次,之所以為弱者是因為并沒有一顆榮辱不驚的強大心靈,在虛偽自大的外表之下是一個懦弱虛榮的靈魂,經(jīng)不住時間與真相的考驗。
而第四種,夢想與家庭都能兼顧者是為智者,追夢的同時,也照顧到家里人的情緒與看法,不盲目追求夢想,在現(xiàn)實與夢想之間做了一個很好的平衡,殊為不易。
這四種鮮明的形象也許是經(jīng)過了藝術(shù)的夸張,但是我們也許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在看的過程中能夠產(chǎn)生很大的共鳴感。
皮克斯的制作團隊厲害的地方就在于,本來應(yīng)該壓抑昏暗的亡靈元素,通過動畫背景的渲染以及將亡靈卡通畫完美的中和了這種壓抑,其中幾個小細節(jié):米格剛穿越到亡靈世界時慌不擇路不小心撞到幾個亡靈,將亡靈的骨頭撞散架后,又重組的畫面。還有亡靈看到米格這個活人小孩時會因為震驚而失態(tài)的畫面。塑造出了亡靈“有血有肉有情”的可愛形象,將恐怖與未知從觀影者心中剔除。
當米格撥動吉他后無意之間穿越到了亡靈世界,通過在亡靈世界的冒險與見聞引出了整部影片除夢想與家庭之外的第三個主題:生死。
影片成功的地方在于,沒有用長篇大論去論述生死這么具有深度的話題,僅僅是對生死做出了一個簡單的定義,而這個定義卻讓所有觀影人都深深的認同:逝去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真正意義上的死亡在于遺忘。
影片中稱真正的死亡為“終極死亡”,活著的人死后會進入亡靈世界,可以在亡靈世界繼續(xù)生存,但是,當活人世界中沒人再記得你時,你將會在亡靈世界中消失。這種“終極死亡”比死亡更加的讓人悲傷與絕望,因為這代表著世界上將沒有任何人與你有著羈絆,只能在無盡的孤獨中默默消失。
在亡靈世界中亡靈的地位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在生者世界有多少人會供奉你的遺像,有多少人會記得你,只有在生者世界有著羈絆,才能夠在每年的亡靈節(jié)的時候回到生者世界去看望自己的家人。
影片中萬壽菊花橋其實就是一個生者與死者之間的羈絆,也是連接兩個世界的通道。導(dǎo)演巧妙的利用這一個墨西哥的傳統(tǒng)習(xí)俗將家人與生死這兩個具有深度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只有通過家人的思念才能擁有力量讓亡靈站在萬壽菊花橋上。
在生死面前音樂好像變成了一個微不足道的話題,但是影片正需要一個這樣的載體,讓生死之間變得更加的有意義。音樂不僅僅是一個夢想,還代表了一種親情的載體,正是通過音樂才能喚醒coco對于爸爸的記憶,同時音樂也代表了一種精神,一種不朽的藝術(shù)象征。
歌神為什么能夠在亡靈世界中如魚得水受萬人喜歡,就是因為在生者世界無數(shù)人供奉他。而他的歌(盡管后面真相大白)在感動人們之余也會變成一種藝術(shù)文化傳頌于世間,他的名字與事件也會變成記憶存在于傳頌者的腦海之中,也就相當于他活在了所有傳送者的心里。
從這個角度上看,所有創(chuàng)作者與藝術(shù)家都能夠通過在人間所傳頌的作品存活于世人的心中,這便是不朽的意義,同樣也是一種另類的永生。
音樂這個看似渺小的話題在影片中被導(dǎo)演賦予了超越生死之上的偉大含義,在看完電影之后內(nèi)心產(chǎn)生了無限的驕傲與感動:“我用生命所熱愛的音樂最終也會賦予我超越生死的不朽與永生”。
我們在追夢的道路上,同樣也面臨著很多選擇,就像影片中所出現(xiàn)的幾種鮮明的人格一樣:追夢而不顧家、為目的不擇手段、把自己的思維強加于人、能夠在夢想與現(xiàn)實向平衡的人。這些人格,可能就是我們周圍人或事的縮影,甚至是我們過往的一些縮影。影片通過四種人格的塑造同時也在指引著我們?nèi)绾稳デ斑M以及選擇。
感謝《尋夢環(huán)游記》為我們帶來了一次巨大的感動,也感謝導(dǎo)演為音樂賦予的特殊含義。望所有追夢之人在追夢路上不忘初心堅持自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