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工作是一地雞毛,很多事情,跟一直接觸陳棟有一定關系,所以以后在此情況下,要有心理準備。他太認真,換個說法叫“教條”,但他不敏感,在全局抱怨的情況下成功推行了財務制度。上天在我身邊安排了這樣一個標本,告訴我,忽略小情緒。
看“十點讀書會”《你的人生還有什么可能》,原來你的空虛,焦躁都來自于你生命的空洞,人生就是填滿空洞。我的空洞是無價值感,人生的價值,就是“最值得的”事物。縱覽自己的諸多愛好,可見我的價值觀還是要不停的書寫,看書,再書寫。
也不太明白為什么喜歡追劇《歡樂頌》,但這部劇讓我的自控力下降了,以前經常看書,這次是好久沒有繼續《溫故》這本書了。
看了幾位寫作群作者的文章,覺得大家都有些泄氣,如果一直沒有回應,我們還會不會繼續寫下去。畢竟不是人人都會成為作家。但寫作為梳理的工具確實有效。寫還記錄著我們的人生細節,稍瞬即逝是每刻都在發生的事,很多截面在簡書里形成了,放在顯影液里,呈現出昨日的鮮活與生動。
最后記錄,有個事情復活了,有新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