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時代的「遺產」
人的機械重復性工作早已經被技術發展的產物所承接,比如機器。簡單智力型工作也在開始被新技術發展的產物所承接,比如機器人。我們的工作越來越偏向于那些帶有模糊、不確定性的工作,比如創造性工作。
和所有工作一樣,創造性工作也是一個獲取輸入,加工,產生輸出的過程。信息在這個過程中流動,傳遞。可以說我們都是基于信息流在進行協同和工作。如何對待信息,決定著你工作的成效。
個人作為信息流當中的單個節點,從上游節點獲取信息,加工后再傳遞給下游節點。
那么第(一)個問題來了:你能否完全、準確地從上游獲取到你需要的信息?
然后第(二)個問題:你是否可以準確知道下游需要你給他哪些信息?
如果對這個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是,那么整個過程中,信息只需要單向流動就可以保證事情順利搞定。
現實中,確有這樣的工作模型,這就是「生產線」。輸入和輸出就可以是完全確定,要做的事情高度標準化,不需要(甚至排斥)任何的非預期。所有的步驟講求的都是『精準』——不多不少剛剛好。差異、不精準在這種情況下帶來的結果就是殘次品。
這是基于確定性的系統。它簡單直接,易于掌握,于是我們開始習慣用這樣的方式來看待工作。即使我們已經遠離工業時代,在信息化時代里從事高智化的工作,還仍然覺得別人給的信息輸入和我們給別人的輸出都應該是精準的。
所以我們經常聽到,大家對上游說『這個我已經知道了』,對下游說『這些你不用知道』。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在做的是智密工作。它天然帶有模糊性,不確定性。
這就造成了,我們沒有人能夠準確判斷我們的信息需求。因為智密性的工作的不確定性,決定了信息加工過程是模糊的,無法提前了解的。所以自然,我們也就不知道什么樣的輸入,對于這個加工過程是精準而足夠的。
或許你看過這個「快樂傳真」的游戲,第一個人要怎么才能知道,后續的人會怎么加工,需要什么樣的初始信息輸入?
應對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方法是在做的過程中不斷試錯找到的。這個試錯與探索的過程是帶有偶然性的。創新過程中的X元素到底在哪里,沒有人可以給出答案。它不是通過刻意尋找就能找到的,就像打開燈去尋找黑暗一樣。
我們能做的,是為X元素的出現創造額外的空間。然后等著它出現在空間的某個地方。創造額外空間的方法就是——「冗余溝通」。
不要追求簡練、僅僅夠用的溝通——你以為有用的最后可能根本用不上。我們必須調整一些思維方式,對那些你也不知道未來是否用得上的信息持開放態度,積極獲取冗余信息,也把冗余信息傳輸給下游。
冗余溝通的好處
第一,冗余信息帶來對問題的充分理解,甚至是全新的理解。
這樣的例子在開發團隊中太多了。不同工作的人,看待同一則信息的方式可能完全不同。舉個例子,從市場或者潛在客戶那里得到一則反饋,做開發的同學可能覺得有了新的靈感可以做出更漂亮的方案來,而做產品的同學可能覺得這個暫時都不用做了。
第二,冗余信息幫助你發現新的問題。
新的問題是那些你之前不知道你不知道的問題。發現新的問題通常是打開一個新的視角,其意義遠大于為老問題發現一個新的方案。只有抱著冗余的心態,積極對待外界的”無用”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去試用別人的角度和思路看問題,才有發現新問題的機會。
敏捷和精益強調快速迭代可用產品,就是為了更早從用戶那里獲取他們看待產品的方式和視角,這些看法經常是團隊自己忽略和根本不知道的。而實際上除了用戶,在團隊內部就有許多洞見可供發覺。
第三,冗余信息帶來的融合才是最好利用模糊性的武器。
模糊性很好。確定的東西是脆弱的,模糊的東西才富有生命力的。創造的過程,就是試圖在模糊中探尋出新的路徑。
面對同一團模糊,不同團隊所探索出來的路徑是跟他們自身的DNA相關的,因為這個探索過程一定是基于團隊當中每個個體擁有的信息,相互碰撞而發生的。我用信息碰撞這個詞,而不是信息交換,因為交換是目的性明確的行為。而碰撞,是沒有目的性,結果不太確定的行為。我們要用不確定的行為,破不確定的問題。
第四,冗余信息帶來更好的執行。
在如今的工作環境中,無論你是公司老板還是一線員工,你的工作完成都依賴著別人工作的完成。當你需要別人去做一件事情,給予冗余信息可以讓別人更加好地執行,比如背景信息、原因和目的、它和其他任務之間的關系等等。
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費曼,在他的演講中曾將提到一個例子,剛好能很好地說明這件事情。二戰時期,美德兩國的科學家都在競相研究原子彈。費曼作為科學家被邀請加入項目。這當然是一個高度涉密的軍方項目,所以項目領導團隊拒絕把項目信息透露給一線的工作人員。項目中有一個分離鈾的工廠,工廠的管理層知道他們在為軍方分離鈾,但不知道這些鈾做成的炸彈威力如此駭人。而工廠里的那些一線人員,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分離鈾。
這正是軍方希望看到的局面。
而費曼到廠后發現安全隱患岌岌可危。工廠管理層知道危險性,所以制定了他們覺得可以保障安全的工作規范,但費曼在現場看到的情況是:無人遵守。費曼當即向上層申請披露項目真實信息給所有人,并且讓他們知道原子彈的基本工作原理。原因很簡單——除非他們理解其中的原理,否則就不可能理解并遵守那么一大堆規則。
最后,很重要的一點是,冗余信息有助于推進真正的平等。
冗余的信息溝通方式,意味著盡可能多的信息共享。這對于官僚機構來說是致命打擊。信息共享是賦權的基礎,和第一步。
現代的扁平化組織結構的出現,是為了適應快速的社會和商業環境的變化。但真正的扁平不是體現在組織的層級結構上的,而是體現在是否有更多的信息在全公司范圍內被分享。不然,只是更多信息被壟斷在少數節點上了而已。
信息冗余帶來的信息在整個組織內的廣泛分布,讓組織的各個節點更加平等,也更加有活力。
怎么做
冗余的度,是一個平衡,冗余的方式,則像一個技巧。
- 一封郵件,你是否能判斷除了對話雙方,里面的內容還跟誰的工作相關?
- 一則線上討論,是應該私聊還是在群里聊?
- 每日立會,你是言簡意賅還是透露細節?
- 公司文件服務器的權限設定,是共享原則優先還是謹慎保密原則優先?
- 小團隊的重要討論和決定,需要不需要在大團隊同步時做適當披露?
- 公司的財務信息,要給所有人看嗎?
- ……
- 當別人在討論項目中的某個復雜問題時,你應該去旁聽甚至參與進去嗎?
- ……
這些都是度的事情,而不是對和錯的事情。度在哪里是根據你所在的環境而言的。
我自己的原則是:
1.? 如果是push給別人的信息,盡量做到冗余但少打擾。這需要信息的發送者比較注意,還要接收信息的人能夠充分理解。比如通過郵件、IM消息做冗余溝通,可能需要雙方對于冗余溝通有共同的認識。
2.? 如果是默默存在的信息,不會主動對別人進行干擾,比如博客、置于某處的報表、系統的權限等,那么『分享一切』應該是默認選項。
無論如何,只要抱著盡量冗余的傾向去做溝通,就已經比抱著盡量簡單的傾向去做溝通,前進了一大步了。
接下來,每當你又想說『這個我已經知道了』『這個他們不需要知道』,請打斷自己,停下來想想是不是應該冗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