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片段】
《魏斯曼演講圣經1:說的藝術》,摘錄自31~33頁
引起聽眾共鳴的關鍵,就是不斷回答一個核心問題:你能從中得到什么。這樣才能使你在演講時緊緊抓住聽眾利益,而不是僅僅把焦點放在產品特色上。他來自于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我能從中得到什么?”但是,我特意將“我”換成“你”以轉移焦點。
在這里,聽眾才是焦點。這種改變強調了所有參與交流的人都必須對外關注聽眾的需求,而不是在乎自己的需要。這就是引起聽眾共鳴的本質要求。在說我服別人時不斷尋找對方利益的切入點,就可以確保演講圍繞著最緊要的問題進行,也就是從一開始就引領聽眾走向設定好的目標。因為你給了他們一個跟著你走的好理由。觸發聽眾利益的六大問題:
□ 這對您很重要,因為……(補充聽眾的利益)
□ 這對您意味著什么呢?……(緊接著從聽眾的立場解釋)
□ 為什么我和您說這些?……(緊接著從聽眾的立場解釋)
□ 誰在乎呢?(“您應該在乎,因為……”)□ 那又怎樣?(說出結果)
□ 還有就是……(說出聽眾的利益)
【I:拆書家講解引導】
這段話的中心思想表明,在演講時設置時,要從聽眾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在演講當中,想要抓住顧客的注意力,你必須不斷地提問一個問題:“你能從中獲得什么?”就是從聽眾的角度思考問題,找到對方的痛點,站在對方的立場,給到方法或者結論。
就像做培訓課程設計時,
你的本次培訓對象是誰?
他的知識體系在那個層次?
他們的問題點出在哪里?(從聽眾的立場出發)
從他們的學習習慣出發,應該給到什么樣的培訓方式?(從對方的角度出發)
這場培訓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從聽眾的立場解釋)
你應該認真參與這次培訓,因為什么?(講出結果)
通過這場培訓,他能獲得什么改變?(講出聽眾的利益)
【A1:聯系過往經驗】
通過本章內容,讓我回想起自己在做同一個培訓課題時,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都要從被培訓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做課程設置,尋找他們的痛點分別是什么?
今年七月份,我在三個城市講了同一門課《技能與意愿》,
我的培訓對象:1.沒有聽過輔導課程的店長和區域經理,
? ? ? ? ? 2.兩年前聽過《技能與意愿》但沒有結合工作實踐
? ? ? ? ? 3.完全沒有實權的店內培訓師
針對第一類對象,我在做設置時首先明確的課程大綱是:
1.清楚根據不同的員工準備度,作為管理者你要適時的改變你的領導風格
2.通過本次培訓,思考自己在目前工作狀態當中,屬于哪個象限,通過本次學習,你該如何調整自己成為高技能高意愿的狀態?
3.請針對自己的狀態做出詳細的行動方案,針對自己的員工,請根據他們的狀態,制定員工的培養方案
針對第二類對象,在培訓當中,
1.回憶知識點,再次清晰內容,更多的案列分析和實踐
2.針對自己店鋪員工行為展現和溝通,員工的具體現狀,制定一an個月的詳細調整方案和溝通方式
針對第三類培訓對象,因為他們在店鋪是支持人員,沒有多少權限,所以,我們更多的講:
1.你分析自己目前屬于哪個現象,造成你沒有成為最優狀態的原因是什么,你打算通過什么方式改變?
2.在店內做培訓,你的聽眾意愿低的原因什么,你的應對法是怎樣的?
本次培訓因為培訓對象需求差距和客觀差距比較大,在培訓課程設置時,就結合了閱讀中所說的,從聽眾的立場出發,補充聽眾的利益,講出聽眾的利益,所以這幾場培訓下來,場場爆滿,得到的反饋也特別好。
【A2:規劃今后運用】
培訓的目的就是引起他人的共鳴,影響他人的思想,從而改變他人的行為。而培訓師跟演講者有著較多的相似之處,都是要為聽眾服務的。 而要抓住聽眾的心,最重要的就是從聽眾的立場解釋,從聽眾的利益考慮,講出結果,非常重要。
具體行為:
1.準備內容時首先考慮,“聽眾能從中學到什么?”
2.第二個問題問自己:聽眾為什么要來聽你的培訓,你的這次培訓內容有什么是他們關心的?
3.圍繞聽眾最關心的重點從對方的家都考慮,問自己第三個問題:‘這個重點我該怎么呈現出來?“
4.第四個為題:”通過這場培訓,能幫他解決的什么問題?“
從后天的閉營儀式開始,自己準備游戲環節,也要去問自己這幾個問題,并且堅持每一次培訓前都要先做培訓對象需求分析,設置培訓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