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東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爾基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老舍曾經在《我怎么寫小說》中談到:寫作雖勤,但往往會把讀書時間擠掉。這是一個很大的損失,久而久之,心里就剩下自己所熟悉的那么一小撮語 匯。像受了旱災的莊稼那么枯窘可憐。在這個時候,我若拿起一本偉大的古典作品讀一讀,就好似大旱之遇甘露,胸中開闊了不少。即使我記不住文章中的語匯,我也會得到一些啟發。
要求自己顯露出一些才華。時而萬馬奔騰,時而幽琴獨奏,別老翻過來調過去地耍弄那一小撮語匯。這么一來說也奇怪,那些忘掉的字眼也回來了。筆下豐富了些,特別是在心里干枯得像燒干了的鍋的時候。字找不到,句子造不成的時候,我就拿起古書讀一讀。往往有奇效,詩中的警句讓我狂悅。
在前幾天我還是一直認為不讀書也是可以寫作的,畢竟是關于自己身邊的一些事物。在我開始寫的時候都是跟著靈感來的,什么時候有靈感了就趕緊寫出來。哪能會寫不出來,可是在這兩天,我突然感覺自己沒什么可寫的了,也寫不出來了。當我在寫一個故事的時候連描述一些場面都感覺吃力的時候,頓時陷入恐慌。
其實對于讀書我上大學就沒有怎么看過,一方面是很少去圖書館了,基本上都是期末什么的。有的時候去看,我都是看一些我比較感興趣的一些雜志。但是我的一個室友就喜歡看書,她說她喜歡紙質版的書,她沒事的時候就喜歡看書,她不喜歡看那種言情的小說按她的話就是“沒什么營養”。
她看的方面很廣泛,一年下來,我都感覺她從本身的氣質就有了一些變化。有時候不一定在那個地方看到一句話在寢室討論,她都能接下來,有的時候連來自哪里都知道,我們都是一臉茫然。有的時候在一起討論一些問題,我除了堅持自己的觀點就是堅持自己的觀點,而她卻能引用一些大師的話,說得頭頭是道。我真的是自嘆不如。
看看簡書里面但凡有些深度的文章里都有一些出彩的地方,有的是引用大師的話,有的是自己精煉的總結。有人會說了“引用有什么了不起的啊。”對啊,引用有什么了不起啊,估計引用的話如果不用引號標注估計就不認識。我仔細看了看,同樣的意思,你用一些很白話的話一說,是挺容易懂。但是我突然覺得他們寫的話非常的精辟,仔細想想真的是說到自己的心里了,能產生一種共鳴,再看看自己的索然無味。
一般那些我比較喜歡的作家我都會翻看他們以前寫的文章,他們基本上都看了好多本書。一年都要看多少本,而且我發現讀書讀的多,文化底蘊越高,字里行間都能透出來一種大氣。
俞洪敏談到為什么要讀書時總結了6個字:情懷,胸懷和氣質。而一個人的情懷,胸懷和氣質絕對是去做一件長遠的事情的最好動力。
其實我最喜歡的就是細節描寫,他們總是會把握細節性的一些東西,干練精辟,總結到位,再看看自己的拖泥帶水,沒有那種語言的積累真的是寫不出來那么宏觀的場面。我就想象不出來,他寫出來讓你想象看差距有多大吧。如果讓我寫就是一些簡單的肢體語言“他說,她說”,自己讀著都感覺一絲尷尬更別說別人了。
而且有時候自己的思考也得不到升華,我就有一種前面寫的故事還行,就按著感覺寫,可是一到總結的時候就寫不出來,就是一個光禿禿的文章。沒有什么情感的升華,就不是一篇好文章,畢竟故事嘛,誰都會寫,當然寫故事也分高低。不讀書,你就不會把思想想的遠,就局限在自己所認知的那個世界里。
很多時刻我都是直接寫個故事就擱置了,沒有什么自己的思考想法之類的,其實也有就是不知道怎么表達。我覺得讀書可以讓你把心里的聲音更準備的表達出來,而且那些大師們的書都是他們讀過那么多的書的自己的思考和總結,它可以讓我們的思想超越時空的限定。
在書上看到過一句話“精神世界若空洞無物,那寫出來的東西豈不是言語無味面目可憎?”
覺得很有道理,你腦子里面沒有那么多的東西,那你怎么寫出來一些令人感悟頗深的句子呢?我記得我小學的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看一些作文書,上寫作文課的時候別人的小朋友抓耳撓腮,我就很快就寫完了。老師看了之后好夸我寫的好,其實我也就是把我看過的一些東西有的總結一下,有的直接感覺不錯就拿來用。
我經常把標題寫的很有感覺,但是圍繞著這個標題就是寫不出來一些深刻的東西。人的見識跟閱歷就體現在自己的文章里,而且我們畢竟都還年輕也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闖蕩。我們沒有那么多的閱歷,那么就要從書里面來吸取這些彌補不足。
你沒有讀那么多的書,你也可以寫出來,但是你那僅僅是寫一篇文章,沒有什么實在性的升華。如果你要想長期的寫作,想要你寫出來的東西讓別人看后得到一些感觸,那就要讀書了。而不是別人因為你一個好標題進來瞅上那么一眼,看過就走。我覺得這就是不僅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作品的不尊重。
看到那些非常有名的老舍先生寫了那么多的作品仍然還在讀書,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呢?
如果不知如何下手寫文章不妨去圖書館借幾本書看看,相信會有所收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