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霧滿攔江
? ? 摘:
讀書不是比賽,是沒有功利的,只是為了熏陶孩子的心靈,過度功利的讀書方式,既給孩子帶來隱患,又為其它孩子帶來憂慮。不喜歡讀書的人,是不會在這個領域里獲得快樂的。許多父母,鼓勵孩子讀書的動機,極其功利。功利到了無法想象的短視。許多父母讓孩子讀書,一 是考個好大學,二是找個好工作,三是嫁個好人家,全部的意義就在于此。
既然目的功利,手段當然非常低劣,無非不過是三個辦法——哄騙嚇。
什么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不學習,如何養活你的眾多女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唯下品,唯有讀書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招是哄,已經用了一千多年了,但仍持續不衰。高中要抓緊,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等到了大學,就可以放松了——這招是騙,對孩子傷害最大,許多孩子,就是毀在這個不切實際的期望上。考不上大學,這輩子你就完了。找不到工作,娶不上老婆,你就吃屎去吧——這招是恐嚇。
這么幾招用過來,對孩子們的效果如何呢?
2001年,一名在武漢就讀的大學生失蹤,十年后,這名骨瘦如柴的失蹤學子,被人抬著送回了家。
原來,這孩子甚至大學都沒畢業,此后找不到工作,淪落到了在母校的寢室里過春節。此后他在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周邊,以收購舊書為業,收入微薄,僅夠勉強度日。再后他開始沉迷于電子游戲,一直玩到人徹底報廢,被人抬著送回家去。
無論孩子遭遇了什么,終究是自己的孩子。父母急忙上前守護。這時候就聽他說了句:真美呀。什么?父親沒聽明白,問他。你不懂。他高冷的回答了父親,然后閉上眼睛,就死了。
此時這可憐的老父母,淚飛如雨,唯見滔滔。
為了高考,許多父母和學校,強迫孩子背水一戰,不得讀或盡量少讀與高考無關的書籍。這嚴重的摧毀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許多孩子高考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撕書,可知他們的內心,對這種狹隘的讀書是多么的憎恨。
缺少了基本閱讀素養,許多孩子內心變得單薄而自閉,進入大學后甚至連生活都不能自理。更糟糕的是,禁止與強迫并舉的偏狹性讀書,局限了孩子們的大腦,讓孩子的精神世界一片蒼涼,變成了冷漠冰寒的精致利已主義者。比這更糟糕還要糟糕的是,許多孩子因為從小學到中學,閱讀底蘊嚴重失衡,讓他們如同沒有裝載燃料的飛行器,飛上高空卻上升乏力,只能是一頭倒栽下來。我們這里提到的幾個孩子,正是這種類型,他們已經徹底喪失了學習的能力與興趣,淪為被短視的功利教育,徹底撕毀的失敗產品。
短視的功利教育,造成了相當數量孩子的智能嚴重不足。他們相信了成年人的欺騙,以為到了大學就輕松了,或是讀了大學,就應該很容易的混到個高收入的工作。但這世界并非如此。
成年世界所接納的,永遠是具有強烈進取意識、富于自我學習的能力的新銳精英,再高一點,還需要些創新能力。任何情形下,成年人社會也不會接納連功利教育的欺騙都信以為真的這一類。由此而帶來的是許多孩子內心的幻滅,他們終于發現,他們此前所做的一切,是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而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恰恰是他們高考沖刺過程中,被嚴厲禁止的。從小學到高中,長達一十二年的殘酷馴化,已經讓孩子養成了對價值性閱讀的天然憎恨。在這種強行馴化出來的條件反射機制解除之前,我們只能坐視孩子們,一步步滑下毀滅的淵藪。
現狀就是如此,許多孩子就這樣被摧毀,還有更多的孩子,在這架冰冷的高考沖刺機器前,面臨著絕境之路的背水之戰。這些孩子最需要了解真正閱讀的價值與意義,以便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之中,獲得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機會
文字是人類非常偉大的發明,這種抽象符號的出現,曾經突破性的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再也沒有比抽象符號的閱讀與審視更能夠促進人類大腦發育的了——除了這個仍然是功利取向鮮明的目標之外,真正的閱讀,至少具有以下幾種意義。
第一,最具價值性的閱讀,恰恰是毫無意義的。閱讀的最高境界,是享受生活,體驗生命的快感。人生苦短,來日方長,你的心,面臨著物質與精神享受的雙重需求。此二者的機制完全不同,物質生活的享受,是短促式暴發式,讓你哧的一聲,心理能量一泄而快,而后是繁華落敗的空虛寂寞冷。而閱讀所帶來的精神快感,卻是緩慢而持久,能夠讓你生命充實而飽滿。如果你確信,明天還會來臨,那么你就不應該舍棄這緩慢持久的快樂。
第二,閱讀是對新世界的觀察。要記住,你處在一個激速變化的世界之中,現代人面對技術進步的激潮,就猶如一只被扔進滾筒洗衣機的小白鼠,處于完全不由自主之中。你昔日熟稔的一切,轉瞬間就化為無常。你昔時安全的環境,傾刻間就會漏水灌風。你是一個處于黑暗森林中的孤獨獵手,面臨著形形色色的降維攻擊。獲得更強觀察能力的不二法門,莫過于通過他人的眼睛掃描周邊,這是只有閱讀才能幫你做到的事情,你不能放棄這個高維的視角。
第三,功利性的讀書,已經在事實上傷害了你的大腦,過強的條件反射系統,會讓你在每本書面前,第一意識就是這本書有用還是沒用。這種短視陋見,將你的大腦限定于即時的固化狀態之中。只有通過廣泛的閱讀,才能夠重新開啟你的大腦。讀一讀那些最沒用的書吧,理科生讀讀莎士比亞,讀讀知治馬丁,文科生讀讀霍金,讀讀凱文凱利。唯有閱讀面的豐富,才能夠讓你大腦更加靈活的運行,更能夠精準把握,于飛速中變化的未來。
第四,你需要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可愛的人,但一個大腦空空,閱讀面狹窄而導致心靈蒼白的人,必定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又或者,你需要成為一個優雅的人,一個有教養的人,但閱讀量不足的人,哪怕他再優秀,最多不過是個踏實穩重,永遠無法達成于優雅與教養。再或者,你有必要成為一個幽默的人,一個睿智的人——無論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只要你渴望獲得這個世界,你就必須先行在精神上擁有它。而這個心愿,非唯閱讀無以達成。
不要讓自己讀書讀到蠢,敞開你的心,睜開你的眼,享受,觀察,豐富而優秀,此前無數人走過這條路,若不試一試,就枉負了自己的青春韶華。
感言
? ? 讀書本身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書讀得多,不一定底蘊就深厚,需要思考,把知識轉化為智慧。歌德說:“我們的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導游者;沒有導游者,一切都會停止,目標會喪失,力量會化為烏有。”讀書時要琢磨和思考,“玉不琢不成器”。叔本華說許多人讀書把自己讀蠢了,無知只是在與財富結伴時才會丟人現眼。窮人為窮困和匱乏所苦,對于他們來說,勞作代替了求知并占據了他們的全副精神。相比之下,有錢、但卻無知無識的人卻只是生活在感官快樂之中,跟畜生沒有什么兩樣,但這可是司空見慣的情形。另外,這種有錢的無知者還配受到這樣的指責:財富和閑暇在他們的手里不曾得到充分的利用,并沒有投入到使這兩者陡具極大價值的工作中去。
? ? ?付諸紙上的思想總的來說不外乎就是在沙灘上走路的人所留下的足跡。我們在讀書的同時需要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
? ? ?短暫的是苦痛,恒久的是歡樂!